平靜的表達反而是有力量的
——畢飛宇工作室第十一期小說沙龍實錄
龐余亮:這是畢飛宇工作室小說沙龍遇到的第三個秋天。關于這個小說,我的第一感覺是,既有優(yōu)勢,也有劣勢。在我們的小說討論史上還沒有出現(xiàn)過這種類型的小說。這個小說作者的野心很大,但是作者的能力有沒有達到呢?或者可以這樣說,當小說遇到秋天,會發(fā)生些什么呢?
王夔:看到小說題目時我就覺得應該是個比較好的小說。題目有讓人讀下去的欲望。但是我不知道小說的開頭部分與主人公吳由之有什么關系,中間部分忽然出現(xiàn)這么一個人,這個人的生活軌跡是異于常人的,是一個巴洛克式的人物,后來出現(xiàn)了與開頭的呼應,原來我也是一個有巴洛克傾向的人。如果是我寫,我就直接寫吳由之這個人,把他寫透了,寫干凈了,把“我”的部分縮小?!拔摇笔菂怯芍膶Ρ群脱a充,但是我覺得這個對比可以更簡單一些。
畢飛宇:巴洛克是一個美學概念,與之相應的就是洛可可,巴洛克就是古典主義,洛可可就是浪漫主義。
周新天:作者心里想得很多,但是落在筆上的時候是慌張的,其中最明顯的一個慌張就是稱謂問題,一開始是父親,后來變成了我爸。小說還有個明顯的問題,即小說的結(jié)尾“我”對“女兒”說“我們才是假人”,挺好的,可是在倒數(shù)第二段用幾百字解釋了一下,這個完全是多余的。這個就是小看了讀者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周衛(wèi)彬:小說題目已經(jīng)透露了作者自身的價值判斷。如果小說作者根據(jù)自身的價值判斷來組織小說情節(jié),就難免會顯得不那么真實。小說的價值觀應該讓讀者自己判斷,而不是作者透露給讀者。小說應該只提供問題,不提供答案,答案應該由讀者自己去找。情節(jié)方面老王為什么要去陷害吳由之,就為了占他的小攤位?這個小攤位有那么重要嗎?吳由之出獄之后為什么沒有人提起了?這個是比較蹊蹺的。他被人陷害坐了三年牢出來了,他是被冤枉的,怎么沒有任何的情節(jié)補充?我覺得有個斷點。
朱輝:這個我想插一句,這個不是冤枉,是誤解,如果你認為是冤枉的話,它就有斷點了,但是如果是誤解,就不存在斷點。
周衛(wèi)彬:結(jié)構(gòu)上我覺得有點瑣碎,好幾段之后才進入真正的主線。小說中有很多非常棒的地方,他寫了很多的食物,吳由之對世界的看法可以通過食物來體現(xiàn),這是個很好的點,但是作者把它放過去了。
王銳:小說的作者的確是有野心的,特別是后面點題的地方非常明顯,但是就小說的結(jié)構(gòu)而言,感覺它的背景故事有點多。吳由之出現(xiàn)之后,作者對吳由之的一生有個追溯,我覺得太長了,可以慢慢地滲透。她塑造的這個人物與“我”是一個對照,一個不被大家認可的人物和“我”這個被大家認可但同樣深陷痛苦的人形成一個對照。但在我看完小說后,我沒有感覺到小說的開頭對結(jié)尾有沖擊。也就是說,小說前面部分的視角或者說價值觀的輸入,還不夠強大和明確。
劉春龍:我看第一遍的時候想到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我覺得小說不夠節(jié)制,有點任性。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需要最短的篇幅,最少的人物,最簡潔的語言。這篇小說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吹诙榈臅r候我想起了王彩蓮,但又不是特別像??吹谌闀r,我又覺得有懺悔救贖在里面。小說到底是什么主題,作者在構(gòu)思的時候就應該想到這個問題??吹谌闀r我忽然有了想改寫的沖動。如果我寫的話,我可能不會把吳由之寫得這么骯臟、好吃懶做,令人討厭。他應該是一個酷愛巴洛克有點癲狂的人物,他的理念和鄉(xiāng)村的傳統(tǒng)文化或者說觀念有很大的沖突,他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許在活著的時候顯示不出他的價值,只有在他死去之后才能顯示出他的價值。我會淡化“我”,這個“我”有點喧賓奪主了。開頭太長了,完全可以不要。假如按照故事的走向,我會這樣寫:因為想念母親的菜而特別想回家鄉(xiāng),但又害怕回故鄉(xiāng),因為怕見到吳由之。換言之,我特別想回家不僅僅是為了母親的菜,還在于我想見到吳由之。小冉這個人物我會不要,我會把村支書、警察等人物合在一起。再比如一些細節(jié),既然他喜歡巴洛克,我就不會讓他穿“鴨鴨”羽絨服,我可能讓他更西方化一些,更與村莊格格不入一些。作者還寫到后來夢到了前妻,這和主題也沒有什么關系。我寫的話,就直接夢到了吳由之,這樣更震撼一些。后來發(fā)現(xiàn)的那個柜子是干凈的,因為他沒事的時候會把這些東西拿出來欣賞,而不是壓在箱底不聞不問。吳由之問“我”這幅畫好不好,“我”說不好后,他將畫扔到了火塘里。如果是我寫,我會把吳由之寫得很自負,他會跟我說“這種藝術你不懂的”。我覺得最后跟小孩子說“我們才是假人”,這個太生硬了,是個敗筆。另外,吳由之的妻子到底是個什么人,一個喜歡巴洛克的人怎么可能喜歡一個賣菜的呢?這里處理得有些隨意了。
龐余亮:其中有一個細節(jié)可以再斟酌:是否可以把吳由之扎的紙房子,寫成歐式的紙房子?這樣的話,他賣的是歐式的房子,買的也是歐式的房子了。這個故事就有意思了。這個就是作品的一個延續(xù),以此說明他在經(jīng)濟壓力面前還不忘記生活的美感。
畢飛宇:闡釋巴洛克這個概念一定要慎重。其實巴洛克還是個時間概念,它代表的是十七世紀,而洛可可是十八世紀。還有一個概念:君主制。洛可可就是自由主義。巴洛克是直線,洛可可是曲線。
朱輝:對于一個寫作年齡并不是太長的人來說,能寫出這樣的作品,我是喜出望外的。這篇小說是小說沙龍中的佼佼者。沙龍的規(guī)矩是不要談好,但是我覺得有的時候要有好就說好,有不好則說不好。剛剛幾位指出的關于這篇小說的一些關竅,相當?shù)轿?、相當專業(yè)。這篇小說給十個人寫,十個人都會寫得不一樣,但是我們要體察出這個作者的匠心。她既有野心,也有匠心,而且完成得相當不錯。關于吳由之身世的這一段,太過生硬、冗長,沒有必要。這是個明顯的硬傷。剛剛有人說小冉這個人物可以不要,“我”也可以淡化,我不這么認為,這個小說的豐富性恰恰是由幾代人與吳由之的關系,與一個缺少藝術容忍力的傳統(tǒng)鄉(xiāng)村之間的矛盾構(gòu)成的。小說有非常豐富的內(nèi)涵。剛剛提到的孔乙己,魯迅是怎么寫孔乙己的?非常簡潔,非常出乎意料的,主人公就出現(xiàn)了。這篇小說在這個格局之下是不是一定要達到那個程度?不一定。小說涉及的主題相當有意義。作為一個教授,他是帶著一種落寞的,陷于煩惱之中的心情回到故鄉(xiāng)的,萬萬沒有想到,一個人的死亡讓他的心靈產(chǎn)生了震撼,產(chǎn)生了懺悔,同時映射到他自身美術教授的職業(yè)上。他也是個搞美術的,他也是一個畫家。因此,吳由之的遭遇所凸顯的意義,就具有了某種傳承性。再講一下作者所寫的那些食物。寫十幾種食物,也是頗具匠心的。吳由之是吃死的。他是一個難以舍棄口福之欲的藝術家。我們分開來說,吃飽了是福之欲,吃得快活是口之欲。講究口之欲的吳由之把家產(chǎn)敗光以后,只要福之欲,他只要吃飽就行了,所以給他羊肉,吃多了,死了。這些地方都足見作者的匠心。在我目前所收到的自由來稿當中,這篇小說是出類拔萃的。
董景云: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功夫很好,語言也不錯。作者是想表達對底層人物吳由之的悲憫情懷。只是我有一點不理解:吳由之應該是一個非常講究的,畫技較高的藝術家,他做的那些精致的美食都是非常高超的,作者為什么要把他寫得這么臟?這么邋遢呢?另外,我覺得智障女孩也可以刻畫一下,她的故事幾乎都是靠“我”推動。我覺得還是要淡化“我”。重點的筆墨還是應該放在巴洛克身上。
沈光宇:我查了一下,巴洛克是古典主義的墮落,是古怪的。作品就是演繹這段故事。所以離婚了,學院改革了,他感到煩惱。這個故事編織得這么縝密,連個窗戶都沒有,這恰恰說明了作者的年輕。她沒有留白,沒有休止符,沒有遠景,都是近景。我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品,應該有個把玩的地方,但是她沒有給我這個地方。我分析原因,可能是她認為“我”是個教授,所以很多地方要裝出個教授的味道。
易康:我們不具備大家的能力的時候,不如用自己的腔調(diào)來說話。這個小說是比較有野心的,她試圖在世俗與高雅的碰撞中尋找一個新的價值觀念。但是小說有點雜有點亂,在生活常識上也有一些匱乏。小說中有句話:“小子,你不懂巴洛克。”我想也許作者自己也不懂巴洛克。“因為這句話我大學里特地選修了……”林布蘭特,這個是臺灣的譯名,這個地方不應該這樣說的。吳由之家里雖是開米廠的,但在民國時期,一個縣城的財主三年花了上萬銀元,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在那個時候,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一年的支出大概只有兩到三銀元。另外,吳由之死了,從理論上來說是自殺,但這個說法是不專業(yè)的。小說力圖達到一種腔調(diào),一開始是很民俗的唐萬圖,床上鋪稻草,后來出現(xiàn)了安泰,過了不久又出現(xiàn)了荷馬,讀者的思維完全跳不過來了。如果我來寫這個小說,我可能將吳由之制作祭品的過程作為重點來寫,通過幾本賬把幾個人物串聯(lián)到一起。吳由之的死亡,我可能讓他處于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之間。這樣寫的話可能會取得好一點的效果。
董維華:我覺得結(jié)尾說得太滿了,用開放式的結(jié)尾可能會更好一些。當然我覺得這篇小說的語言超越了興化的地域環(huán)境,盡管有許多地方還需要有所打磨。這篇小說吸收了很多新的元素。這個“我”是個美學教授,但是在文中并沒有體現(xiàn)出這個美學教授的美學素養(yǎng),這一點還欠缺一些功課。枝蔓太多,需要拿把剪刀慢慢修剪。
陸泉根:我覺得寫那么多的食物,是為吳由之的死找一個理由,包括這個夢境也是吳由之死時狀態(tài)的一個映照。短篇小說要好看,要簡潔。小說進行到三分之二處花了很多的筆墨介紹吳由之的過去,打亂了讀者的閱讀節(jié)奏。這個小說有的地方寫得太滿了,特別是結(jié)尾。如果是我寫,吳由之作為主人公不能那么輕易地死去。剛出場就死去了,這個設定不是太好。
夏紅衛(wèi):我看到的是六個字——對比、掙扎、妥協(xié)。作者和吳由之之間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我最喜歡的是兩點,吳由之的死因,他好吃懶做,把老婆吃跑了,最后把自己也吃死了。另外就是女兒說:“爸爸,你看他像不像個假人?!边@個讓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裝,有些隱晦的東西在里面。缺點就是解釋太多,作者把自己的觀點灌輸?shù)锰啵f得太直白。另外村支書這個人物出現(xiàn)了六次,村支書好像很討厭吳由之,這個缺少一個交代。
朱秀坤:有一些細節(jié)處理得不是太好,比如她講到吳由之生活的奢侈,從里到外都穿著絲綢,但是絲綢是不適合做內(nèi)衣的。他的祖父吃咸鴨蛋能吃三頓,如此節(jié)儉的人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孫子頓頓吃腮幫肉那么奢侈,有點不大可信。另外寫到吳由之的老婆,一會兒說老婆,一會兒說媳婦,這個稱謂還是要統(tǒng)一的。媽媽變成我母親,勺子變成調(diào)羹等等。
李靜:我留意到了巴洛克的特點:享樂主義,墮落的、瓦解的藝術。大多數(shù)巴洛克藝術家都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性。我在想作者是不是要先對這個詞語進行了解然后再開始寫這個小說。我讀這個小說的感覺是,人物形象特別的鮮明,很有畫面感。剛才有些老師說文中的“我”可以淡化,我倒覺得因為“我”的存在,小說顯得更有層次感。因為我和吳由之之間的淵源,是像抽絲一樣呈現(xiàn)的,這里布個局,那里留個懸念,有條不紊地透露吳由之這個人物形象。這是一個吸引讀者的講述方式。我覺得這是一篇贖罪小說。文章的題目很洋氣,而文中吳由之是一個鄉(xiāng)村底層人物,后期的生活還那么的不堪,這里面是有一個對比的。當然,我也留心到了一些細節(jié),有些地方處理得欠妥當,比如文中出現(xiàn)了“廢柴”這個詞。這個詞源自粵語。調(diào)羹是個南方詞匯。母親說吳由之很腌臜是老北京話。因此,我們也就無法界定這個故事的語言背景。文中還出現(xiàn)了腰果,而有腰果的時代已經(jīng)比較先進了,這與肺結(jié)核還如洪水猛獸的時代是有些脫節(jié)的。雙腳踩在大地上的安泰是個希臘神話,而像麻姑看滄海桑田則是中國神話,有點雜亂。結(jié)尾太冗長,吳由之死了,就可以結(jié)束了。
顧維萍:小說要寫到人性的深處,對自由的追求,我不覺得“我”要淡去。題目很“哲學”,但是小說的內(nèi)容和題目似乎不太協(xié)調(diào)。小說的亮點不是很多?;貞浐同F(xiàn)實交替推進,有些地方銜接得不是太好,有些生硬。文中有很多的內(nèi)心獨白,但是太滿,有點說教的味道,破壞了小說的情趣和意味。
畢飛宇:主人公的名字起的由之,與題目是順的,由之在漢語里面不是一種積極的自由,而是一種消極的自由,顯示出的是一種無奈。
朱輝:小說里也有好幾個地方氣不通,好多地方太書生氣,滄海變不成桑田了。我想問,究竟是滄海好還是桑田好?這個里面有個對比,完全沒有必要。值得表揚的是這個小女孩一開始對人不理不睬,后來會根據(jù)“我”的眼神跟情緒審時度勢地擺正自己的位置,這讓人既欣慰又難過。我看到這里時,心中一動。后來講到制造的房子美輪美奐、栩栩如生,這些詞太書生氣了,用“精彩”這兩個字就可以解決了。副支書說的話不必說了,重復了很多次。為什么結(jié)尾會被許多人質(zhì)疑,就是因為“我”在向大家解釋的時候很不像一個小說人物說的話。關于“假人”的問題,最后把女兒抱起來說:“噓,小聲點,其實我們才是假人?!边@個有點肉麻了,這個小屁孩怎么會說這種話呢?
葉彌:我想說的是,小說到底要提供什么東西對每個作家都非常要緊。女性在寫作的時候有時會比男性更有爆發(fā)力,但是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反而沒有男性那么考究。看畢老師,你們就知道,畢老師的小說是無懈可擊的。細節(jié)方面、語言方面,甚至標點符號都是無懈可擊的。我就做不到這一點。我看這篇小說時看到了女性共通的特點,但是這個是可以更正的。小說到底要提供什么?這個有很多答案,我覺得最最主要的是人物。我看這個小說,她寫的就是一個死亡事件。“我”是個有野心的作家,前面寫了這么多看似無用其實是有用的。她告訴我們鄉(xiāng)村的風土人情里面也有巴洛克的藝術,但是深究下去,也許洛可可的更多。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來自鄉(xiāng)村的叛逆的人,我覺得倒不如把他作為一個叛徒來寫,這樣什么都可以找到理由。不管是審美還是審丑,所有的東西都是有理由的。我相信,鄉(xiāng)村里面是有這樣的人的,但是生活的邏輯不等于小說的邏輯。還有一點,剛剛有人說,小說是小聲地說,平靜地表達反而是有力量的。
(錄音整理 郭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