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娟
“助學式”課堂背景下基于學生生命成長的德育活動設計
丁玉娟
本文從抓好同伴成長小組機制建設,構建生命成長平臺;設計多種活動形式,促進同伴成長小組文化建設;提高同伴成長小組自我評價能力,為生命成長提供不竭動力三個方面,闡述了“助學式”課堂背景下基于學生生命成長的德育活動設計。
助學式 生命成長 德育 活動設計
教育源于生命,生命是教育的起點。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核心場所,“助學式”課堂就是以“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同伴互助學習、展示互動學習、教師指導學習”為基本方式的課堂教學模式,這個以學為中心的課堂,以學生同伴成長小組為基本單元,不僅強化了學生的“主人感”,而且使個體的學習經(jīng)驗獲得充分的共享,智慧的火花在同伴互助中不斷生成,同伴的情誼在互幫互助中不斷深化,學生的小組集體榮譽感不斷強化。
關于如何建立同伴成長小組,看法很多,有的認為應該由老師指定,有的覺得應該完全由學生自由組合。筆者認為應該是老師指導下的學生自愿組合,同伴成長小組可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同伴成長小組成員在性格、管理能力、強項科目等方面要具有差異,合理搭配,從而實現(xiàn)各小組成員在合作過程中的優(yōu)勢互補、互相促進。
在現(xiàn)實中的分組經(jīng)常是教師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學生的意愿,這種“拉郎配”的結果常常是組內成員間相互的認同度低,內部的消耗遠遠大于預期的合作效果。但分組也不能完全由學生自由結合,因為這樣容易造成部分厭學的學生集中在一組,方便他們上課聊天,造成負面影響。這就需要教師注意分組方法,指導分組。筆者作為班主任,在分組前將全班學生的學習成績分成“優(yōu)、中、后”三類,將曾經(jīng)做過班干部和沒做過班干部的分成兩類,將學生的特長、興趣愛好公布,然后自愿報名組合,每組同一類型的人不得超過2人,男女占比與班級男女比例大致相當,人數(shù)過多、過少的組由我和學生進行協(xié)調。小組建立后,各組制訂 “組規(guī)”,在制訂“組規(guī)”過程中,我要求一定要獲得全體組員的認可。
同伴成長小組文化是同伴小組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學習中的輿論、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等習慣的積淀。中學階段學習任務繁重,心理壓力也較大,而同伴成長小組能使學生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增強自信心、提高自尊心,有利于學生情緒和人格的發(fā)展,更能積極主動地去處理學習、生活中的事情,更能恰當?shù)靥幚碛龅降膯栴},促進學生個體發(fā)展。
同伴小組文化與班級文化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梢酝ㄟ^促進班集體文化建設來促進同伴成長小組文化的自然形成。為保證同伴小組文化建設落到實處,筆者與學生一起定下了《同伴成長小組建設考核辦法》,將個人的榮譽與小組緊密掛鉤,每學期評選優(yōu)秀成長小組,每年組織“感動班級的同伴成長小組” 評選,并舉行頒獎儀式,激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星級學生培養(yǎng)是我校生動德育的組成部分,共有文明之星、誠實之星、愛心之星、勞動之星、管理之星、勤奮之星、孝敬之星、環(huán)保之星、進步之星等二十個類別。班主任應引導、激勵同伴成長小組主動、積極參加各類星級學生培養(yǎng),讓每一個學生都確定了自己的個人星級目標,每個小組制定了小組目標及幫助組內成員實現(xiàn)目標的措施,使同學們在培養(yǎng)過程中成長、發(fā)展、提升,并感受小組關懷、體驗成功。
當同伴成長小組基本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的風氣后,班級內的許多常規(guī)工作都可以由不同的同伴成長小組去“承包”,這些承包性的工作本身充滿了合作與競爭,在這些同伴成長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每個學生個體也在不斷地成長。
中學生重視同伴關系,希望獲得同伴的認可,從而獲得歸屬感。如果不能在同伴中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就容易迷失自我,受同伴的不良影響,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在小組建設中,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在組內進行自我評價,正確處理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脫離同伴的不良影響,用正確的人生觀影響和控制組內其他人。當同伴成長小組的成員十分熟悉自身,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并有充分的自信,能自我肯定并具有自我定向能力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所以,中學生需要與同伴談論他們的世界及其遇到的壓力,需要給他們傾訴的機會,也需要我們幫助他們分辨是非,適時引導他們正確分析問題、處理問題,通過同伴的正確評價,解決“成長的煩惱”。
小組成員互評有助于提高自我評價能力,筆者在一個小組與同學們一起開展了一次自評與互評,學生的自我評價與他人的評價的對比產(chǎn)生了很多積極的教育契機。當學生不能夠客觀的認識自己的時候,同伴的評價能夠幫助其認識自己,這比教師的說教要有效得多。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學生的生命成長的不竭動力。
[1]劉峰.淺議中學班主任工作中滲透生命教育應注意的事項[J].知識經(jīng)濟,2015(08):178~180.
[2]陸惠蓮.班主任實施生命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12):109~110.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
本文系江蘇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自籌課題“基于生命成長的德育活動實踐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B-b/2013/0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