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平
英語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方法探究
羅新平
英語寫作是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國內的寫作教學方法仍比較陳舊,為了使學生和老師在教學過程有所突破,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很有必要。
創(chuàng)意寫作 英語教學 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
寫作作為一種重要的交流的方式,在英語教學中一直起著重大作用。但是許多學生仍面臨著如何準確安排文章結構、以及如何修改文章的困難(Zimmerman, 1997)。
教師對成功實現創(chuàng)作性寫作教學起關鍵作用。在學生寫作實踐中,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并及時反饋意見。而創(chuàng)作性寫作也強調所有學生的參與與交流(Norman,2005)。教師的不斷指導與鼓勵對學生寫作上的進步尤為重要。
創(chuàng)意寫作源于美國,主要針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是一種通過使用想象、敘事以及戲劇手段來實現的藝術手法。學生為何需要寫作?原因有以下幾種:(1)娛樂;(2)培養(yǎng)藝術表達能力;(3)探究寫作的作用和價值;(4)培養(yǎng)想象力;(5)使思維更清晰;(6)尋找自我;(7)學會讀和寫。這些原因也凸顯了為何將創(chuàng)意寫作方法帶入課堂有必要性。
目前在寫作教學中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關注于寫作文本的產生過程,即為學習而寫;第二種關注寫作的結果,即為寫作而寫作。這些方法都使學生將寫作視為繁重的工作。
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不再將寫作視為單一的課程,而注重與所有課程的貫通(Marlow,1995)。學生在學習過程需融會貫通所學知識。通過創(chuàng)意寫作,學生將學到:如何創(chuàng)造性寫出風格多樣的文本;如何有意義地表達自我;如何創(chuàng)作、打磨、發(fā)表精美文章。創(chuàng)意寫作適用于任何年紀,可以從易到難、通過視聽說各種輔助手段來進行教學。
對學生而言,要會創(chuàng)造性地寫先得學會閱讀。廣泛閱讀對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效果顯著。同時,學生需要學會文學表現的基本形式,包括敘事技巧、文章體裁以及各種修辭手法。極具創(chuàng)新的作家得認識自我、批評自我。因而學生必須學會分析自己文章的優(yōu)缺點、進行修改以及再創(chuàng)造。創(chuàng)意寫作不止于想象力或描述力,學生在寫作時也應考慮如何構文章主題、如何表達觀點。
對于教師而言,實現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的第一步是廣泛學習教授創(chuàng)意寫作的技巧、方法及思想,再嘗試將創(chuàng)意寫作方法用于實踐。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的方法雖多,但教師必須謹慎教學,以免誤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首先明確對學生的期望,給予學生鼓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如果教師對創(chuàng)意寫作極具熱情,教學效果將顯著,反之則反。同時班級學習氛圍也將影響寫作成果,因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營造積極樂觀的學習氣氛,促使學生將所學技巧運用于寫作。同時,教師應對學生灌輸在傳統(tǒng)英語寫作上進行改變、實現突破的想法,并傳授相關創(chuàng)造性寫作知識給學生。教師的觀念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觀念。
創(chuàng)意英語寫作教學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進行與寫作相關的準備訓練。整個訓練將指導學生如何寫創(chuàng)意短小文本,全過程采用英語口頭表達。第二個部分給學生展示一些閱讀材料,并分析材料,如討論材料中的因果關系。最后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寫作,可以給學生一些材料,并根據要求寫作。在教學過程中,需讓學生學會以下技能:思考寫作意圖、考慮文章潛在讀者、組織材料、相互交流思想、掌握使用相關寫作手法、避免語法、拼寫及標點錯誤、確保語言符合英語寫作習慣。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創(chuàng)意寫作并不是單一的,而需要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合作。而寫作作為一種交流方式,也會促進師生關系發(fā)展,提高師生交流能力。促進寫作創(chuàng)新性的環(huán)境需包括幾個因素:足夠進行創(chuàng)意思考的時間;創(chuàng)意思維及產物得到鼓勵或回報;鼓勵合理的冒險;允許犯錯;從不同角度進行想象;思考思維步驟(Fleith,2000)。實現有效寫作需更注重創(chuàng)意的思考以及寫作過程的準備,而非關注寫作的成果。教授學生創(chuàng)意寫作能讓學生學會有效運用英語、習得整理思路、擴寬想象、獲得批判性思維、學會分析、以及認識自我。
創(chuàng)意寫作活動對學生技巧的提高作用顯著,同時能提高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對待英語寫作,讓學生享受英語寫作。
[1]Fleith,D. Teacher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Education Research Complete,2008.
[2]Marslow, E. Integration of content in the language arts[J].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M].1995,22(2):127~129.
[3]Norman, K. Our lives as writers: examining perservice teachers' experiences and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of writ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J].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5,32(1):25~40.
[4]Zimmerman, B., Reisemberg, R.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writer: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J].Contemporary Education Psychology,1997(22):73~101.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
羅新平(1987-),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