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光
【摘要】高中政治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探索出符合新課改背景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并通過不斷地探索與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推進教學改革向前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政治教學模式轉變教師角色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其濃厚的學習興趣
興趣的激發(fā)是所有課堂通用的法寶,如果沒有教師合適的情境導入,學生們往往會認為政治是枯燥、乏味、空洞說教,極易產生厭煩情緒。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適合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融入其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探究思考。
如在講授人教版的高二政治《民主決策:做出最佳選擇》的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利用時勢新聞資料將學生帶入預設的情境,如近年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多次呼吁要改革節(jié)假日的合理性,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可引讓學生對于關于自己和家人切實利益的情境來討論法定節(jié)假日的調整問題。還可以通過播放視頻,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國家政策的制定的流程與假日調整方案網上征求意見等。
此時,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引入教學:國家節(jié)假日調整由過去政府說了算到網上征求意見體現(xiàn)了國家什么樣的決策思路?啟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的活躍性和主觀能動精神。
以這樣的方式做課程的開始,通過教師對于問題情境的巧設懸疑,調動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主動去投入到今天的主題,可以使學生深化了解課程的目標,幫助知識理解和掌握,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其開展自主探究
通過將學生帶入課程預設情境,還要引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通過對于問題的討論引發(fā)學生互動,教師通過引導和全程把控,保證教學向著既定的目標和方向,充分的照顧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中心來設置課堂教學。
把教師當作是課堂的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而不是權威性的存在,讓學生感受到自由、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積極地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如以《民主決策:做出最佳選擇》一節(jié)為例,將學生導入教學之后,可以通過連續(xù)的設問來引發(fā)學生主動探究和思考,如: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有哪些?全國人大代表呼吁國家調整法定節(jié)假日方案反映了公民怎樣參與民主決策?它有什么意義?對我們有何啟示?
全國人大代表對方案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全國人大代表的素質和我們公民有怎樣的關系?
在方案的形成過程中,除了人大代表的呼吁即公民間接參與民主決策外,公民還通過哪些渠道參與了決策?這些渠道有什么共同特點和意義?
一輪又一輪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更深的探究力,去多看、多問、多想、多講、多行。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使學生記憶深刻、事半功倍。
三、理論聯(lián)系實際,鼓勵學生多一些社會化的探究
新課標要求政治課堂要以“構建以生活為基礎的課程模塊”為核心,所以教學應該與生活實際、社會環(huán)境相關聯(lián)。如可以將我們的政治課分為“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思想生活”等模塊。我們的教學與生活的結合,會讓政治課更具鮮活性,更具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可以稱為生活化教學,也就是要求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資料來進行補充學習或延伸學習?;蛘咭部梢岳斫鉃閷W習到的政治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鞏固自己的知識結構,快速理解課堂知識并掌握,這也是提升高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的方式之一。
此外,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生活化,往往會給學生帶來好的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欲望,如利用自己在生活和社會新聞上的事件,圍繞事件對政治知識展開探索,以及利用好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融會貫通。
如在講到人教版的高中政治《政治生活》中的民族問題時,教師可以結合一些近年來發(fā)生的時勢熱點,如“3·14西藏事件”,讓學生利用網絡或課本自主搜集資料,去進行課堂主題討論,提出自己的論點和論據(jù),在課堂上進行展覽和交流。還可以通過對學生分組,引導他們每組整合一個PPT,來展示小組的討論結果。讓我們切實有力的去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幫學生深切體會祖國政策制定的人文精神,和對于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政策是經過怎樣的思考和辯證,進而確立形成的,以及形成的優(yōu)越性體現(xiàn)在哪?讓學生結合歷史資料、人文知識得出答案。
高中的政治教師要做好課堂引導,在教授課程知識時不能只是單純的照本宣科,要重視學生的能動性和積極思考的形成,把學生的觀點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學會利用學到的知識創(chuàng)造性的用于解決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而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新課程改讓我們注重政治的實踐性,教學的實效性,以及注重教學的過程中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與社會文化知識相融,與社會生活實際相契合。另外,在以后的教學中,會利用學習與實踐,不斷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總結經驗教訓以便探索出一條更適合新課改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科司.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導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楊嵩.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開展政治教學工作[J].現(xiàn)代教育科學論壇,2009,(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