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在得知自己懷孕的那天,我寫過這樣的文字:“像我這樣一個稀里糊涂、生活能力差、內(nèi)心脆弱、對未來從來沒有規(guī)劃的人,怎么有能力為另一個人負責?不過,既然來了,就跟著一起混吧。一起學習、一起努力、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人生漫長又未知,還真的不好說,他/她和我,將誰教會誰更多,誰幫助誰更多,誰背負了誰的責任。算是多了個朋友,也不錯,對吧?!?/p>
在做媽媽之前,我已經(jīng)在一本挺出色的育兒雜志做了很多年主編。然而,讀過再多的育兒經(jīng),受教于再多的育兒專家,研習過再多的育兒理論,也無法稀釋我在成為“游游媽媽”(女兒小名叫游游)之后巨大的惶惑。
記得產(chǎn)假快結(jié)束的時候,游游仍然不肯吃奶瓶。我一口氣買來我能找到的不同樣子和材質(zhì)的奶瓶,在桌子上一字兒排開,懇求小主能笑納其一,那種氣惱與無奈交織的心情,至今還留有印象。還有,當年因為工作的過度疲累和奔波,我決定提前斷奶,但多年來接受“母乳喂養(yǎng)好”的教育,又令我深陷愧疚,兩下為難。
我曾經(jīng)一直不太贊同早早把孩子送早教班,認為那是家長的焦慮癥所致??墒呛髞碛斡尾坏?歲就去上了早教班的親子課。做這樣的選擇,倒不是早教機構(gòu)宣傳的智力開發(fā)或者社交啟蒙,而是因為,上親子課的那個上午可以成為我們一家三口難得的“約會”。讓辛苦了一周的外公外婆可以有幾個小時安靜的休息,讓總是早出晚歸的爸爸可以陪女兒跳一支笨拙又美麗的舞蹈,而我,可以在下課后匆忙逛逛隔壁的商場。
到了游游該上幼兒園的時候,雖然工作中年年要與父母們專家們探討“如何選擇幼兒園”的話題,輪到自己的時候,思量再三,還是放下各種“標準”和“特色”,以“離得近”為第一考量要素,選擇了小區(qū)里普普通通的幼兒園。事實證明,雖有諸多波折,但“離得近”仍然在幼兒園的三年中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日本著名的兒科專家內(nèi)藤壽七郎曾在《心靈育兒法》中說:“現(xiàn)在,年輕的母親們對很多事情都表現(xiàn)得神經(jīng)質(zhì),變得容易擔心。這是由于我們生活在信息化的社會里,被片面的或過多的信息所愚弄,從而喪失了自己的判斷。”這本書寫的是20世紀90年代日本的狀況,今日中國父母的狀態(tài)有過之而無不及。
女兒的成長給我上的重要的第一課:為人父母是一次非常獨特的個人體驗
每個媽媽的難題,最終都需要自己去解答。當你撥開各種資訊、妙計、寶典和告誡,試著安靜下來,聽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就會找到最好的答案。
在忙碌工作的那些年,我反復遇到的一個主題是:如何平衡生活與工作?或者,用更華麗些的表達就是:如何做一個職場上風生水起,家庭生活中靈巧妥帖,不會耽誤對孩子的陪伴,也從不放棄對自己美麗人生的追求的所謂“辣媽”?曾經(jīng)有一個雜志的編輯就這個問題采訪過我。我說:“我其實從來也沒有平衡過?!笔堑?。對我來說,當了媽媽之后的人生,更像是一個雜技演員的奮力演出,將“工作”“生活”“家庭”“孩子”“自己”這幾個小球不停拋起和接住。接住一個,就必須拋起一個,獲得一個,就必定放棄一個。
回頭看看自己的路。游游出生后我還能繼續(xù)奮力做一本我愛的雜志,主要原因是游游的外公外婆放棄了舒適的退休生活,鼎力相助。不過我因此也必須面對一門艱難的新課:如何與自己的父母相處。
我的工作時間相對自由,所以可以接送孩子,可以陪玩陪講故事,但是我也常年熬夜,并且經(jīng)常在周末工作,才能做完該做的事。
是必須要提游爸的時候了,他負責開車接我下班,送全家出去玩,負責陪游上芭蕾課,負責示范和陪伴游的一切需要體力的活動,也負責一半的講故事、換衣服、收拾和清潔,所以我才可以有喘息的空間。
我曾經(jīng)在孕期到處出差,產(chǎn)假期間幾乎沒有停止過工作。但這兩年卻越來越多地放掉一些工作,退回成為一個“半職媽媽”。原因是希望越發(fā)年邁的父母多休息。而游游上小學之后,成長的任務似乎更為繁雜,需要我投入更多,陪伴更多。這就需要在生活的不同階段,努力找到最適合的安排。多年前上薩提亞課的時候,記住了這樣一句話:“父母總是會以當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對孩子最好的選擇 ”,這句話始終是我育兒路上最熨帖的一劑安慰劑,也是我最愿意與爸爸媽媽們分享的“育兒心得”。
懂得選,舍得放,大概是游游教我的第二課
游游上了小學,生活再次呈現(xiàn)出全新的面貌。適應小學生活,對這個敏感內(nèi)向的孩子來說并不容易。第一個學期,我堅持天天去接她放學,然后我們倆溜溜達達,走大約20分鐘的路回家。那一段路,我跟著她走。有時候開心,就蹦蹦跳跳,爬花壇,踢小石子兒,追跑打鬧。有時候郁悶,就拉著手默默向前,然后逛逛寵物店,買個小文具,仰著臉吹吹晚風,又漸漸歡喜起來。有時候嘮嘮叨叨,跟我講哪個老師比較兇,哪個同學特別淘。
然后,還有考試只考了60分的問題,有跟好朋友吵架的問題,有上課不敢舉手發(fā)言的問題……大多數(shù)時候,我就是這樣,跟著她的步伐,看她想以什么樣的速度,走去哪里。傾聽她愿意講的故事,同時努力忍住建議,忍住評判,忍住碎碎念。
大部分時候,只要我足夠耐心和專注,只要我愿意跟隨,認真傾聽,她的腳步縱然有時歡快有時拖拉,她的表情難免有陰晴變化,但終歸能保持向前的好奇心和活潑的生命力。我覺得,這是我作為媽媽,能做的最好的事。
同時,也因為這些問題,我開始更加縱深地學習兒童的心理與行為,學習腦科學和神經(jīng)學,研究兒童閱讀。還因為陪她學畫畫,完整地旁聽了一學期的藝術(shù)史課程。而游游的爸爸,在這兩年里,也終于下決心放下不停奔波,忙亂嘈雜的外企職位,轉(zhuǎn)向始終牽掛和向往的兒童運動項目,成了很多孩子心目中最喜愛的“大于教練”。
因此我曾在朋友圈里感慨:這個小孩的到來,似乎就是在不斷改造我們的世界的。我不知道我能教育她什么,好像她教給我的,比我能告訴她的還要多。
封面人物風采
游游媽媽:鐘煜,資深育兒媒體人,原《父母世界》《我和寶貝》雜志主編,現(xiàn)任游戲力工作室主筆;譯者,譯有《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等書;專欄作者,為啟發(fā)文化,中信出版社等撰寫專欄文章及繪本導讀。
游游爸爸:大于,曾在多家外企任職品牌和營銷總監(jiān),現(xiàn)為“小玩童運動啟蒙俱樂部”創(chuàng)始人、訓練總監(jiān)
游游:8歲,小學三年級。喜歡網(wǎng)球和畫畫。愛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