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佳麗[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試析古代文學妒婦形象——以明代戲曲《獅吼記》為例
⊙侯佳麗[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在中國古代文學漫漫長河中,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妒婦形象。本文主要以明代戲曲家汪廷訥的《獅吼記》為典型來分析古代文學中的妒婦形象,通過受藜刑、跪池、頂燈等情節(jié)來說明古代女子的妒主要是性嫉妒,從柳氏的一系列善妒行為中可以看出女權主義的覺醒,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局面,從變羊、冥游等情節(jié)總結出妒婦形象悲劇結局的必然性,意味深長。在西歸、廷薦中可以看出女性在男性世界中仍處于弱勢地位,要想達到真正的男女平等還具有艱難性。
妒婦 《獅吼記》 性妒
古代社會對女性的要求甚嚴,常以三從四德為標準來衡量一個女性是否賢良。同時,一夫多妻制的盛行,又使男性擁有一個妻子之外還擁有其他小妾具有合法性。這就刺激了女性對自我情感的保護欲,從而妒婦的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奇了。
妒是在人際交往關系的某種狀態(tài)下產生的,一方對另一方所持的一種獨特體驗和態(tài)度,即因強烈感到別人在某些方面勝過自己而出現(xiàn)的心理失衡。古代女性的嫉妒為清一色的性嫉妒。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妒婦們最后都受到了嚴厲的懲罰,作者并不會對其悍妒行為進行贊揚,而是以悲劇收尾。一般而言,寫妒婦形象的都是男性,他們希望自己的創(chuàng)作具有教化意義,將現(xiàn)實中的婦女規(guī)誡、調教成服帖于男性統(tǒng)治中心的奴隸。
在地獄中柳氏見到了妒婦們的可怕下場,在地獄外也看到了一隊仙妝女子,這些都是恪守婦道、賢德貞烈的婦人。這一差別的對比,終于使柳氏失去了為爭取夫妻平等關系的決心,既然男尊女卑是永恒不變的天理,身為女子,與男子相爭又有什么好的結果呢?最后柳氏大徹大悟了,說道:“圣師,我從此歸去,盡改前非,歸依大道。”這是柳氏從一個妒婦形象到深知事理的婦人形象的轉變,之后的“撫兒”“西歸”等情節(jié)都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賢妻良母式的柳氏形象,她也不再排擠秀英,將妾生的孩子陳謨視為己出,讓秀英料理家務,自己全心全意地教育陳謨。從柳氏游歷地獄時的種種慘景以及遭到的虐待和大反轉的態(tài)度中,我們可以看出妒婦的悲劇結局。這種古代妒婦的結局具有必然性,在以夫權、皇權、父權為中心的古代社會里,男性的權威是不容挑戰(zhàn)的,任何弱小單一的挑戰(zhàn)者都將以失敗告終。
[1]許祥麟.中國戲曲的妒婦形象及其療妒劇旨[J].南開大學學報,1994(5):28-33.
[2]馬衍.論《獅吼記》中柳氏的形象及其社會意義[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3):73-74.
[3]張曉曉.明末清初小說中的“妒婦”形象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
作 者:侯佳麗,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本科生。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