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心理彈性對其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研究
劉太芳,張愛華,顏愛英,魏凌云
[目的]了解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的自我護理能力與心理彈性現(xiàn)狀及其相關性,并探討心理彈性對其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方法]應用心理彈性量表簡表(RS-14)和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量表(SASE)對長期居住于泰安市2所療養(yǎng)院的237例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的自我護理能力總分為(62.59±10.82)分,心理彈性總分為(75.01±10.33)分,心理彈性與自我護理能力呈正相關(r=0.581,Plt;0.01)。階層回歸分析顯示,心理彈性可以單獨解釋老年住院病人自我護理能力12.4%的總變異。[結論]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的自我護理能力及心理彈性均處于中等水平,且心理彈性顯著影響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心理彈性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jīng)達到2.3億人,占總人口的16.7%,65歲及以上人口達1.5億人,占總人口的10.8%。據(jù)預測,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快速提高到2020年的17.8%,2030年的25.0%,2050年的33.0%,屆時,每3名中國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在老年人口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慢性病患病率高成為影響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問題[1]。自我護理是指個體為了維持生命、健康和完好狀態(tài)等自身利益而主動采取和完成的實踐活動[2]。自我護理能力是執(zhí)行自我護理的必要條件,受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受教育程度、風俗習慣、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3]。通過積極的自我護理活動不僅可以增加老年人對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而且有助于增強其對自我及社會的掌控感,同時也可以減少醫(yī)療費用和衛(wèi)生資源的消耗[4]。心理彈性又稱心理韌性,是指個體面對逆境、創(chuàng)傷、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即面對困難經(jīng)歷時的反彈能力[5],是老年人采取積極應對方式、提高生存質量、改善預后的保護性因素[6-7]。本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彈性水平與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的關系,以期為今后采取措施提高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改善生存質量提供依據(jù)。
1.1 調查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方法,于2016年12月—2017年3月抽取山東省泰安市2所療養(yǎng)院237例住院老年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且住院時間超過2周的老年病人;②意識清楚、思維正常、有閱讀能力或可進行語言溝通交流者;③自愿參加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嚴重軀體疾病者;②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或不理解問卷含義者;③確診有精神病或患阿爾茨海默病者。
本研究共調查237例住院老年病人,其中男116例(48.9%),女121例(51.1%);年齡60歲~98歲(77.81歲±9.66歲);婚姻狀況:有配偶184例(77.6%),無配偶53例(22.4%);子女數(shù)量:0個4例(1.7%),1個49例(20.7%),2個66例(27.8%),3個及以上118例(49.8%);居住方式:獨居(包括與護理人員一起居住者)50例(21.1%),與配偶一起居住153例(64.5%),與子女一起居住17例(7.2%),與配偶及子女一起居住17例(7.2%);家庭平均月收入:1 000元以下10例(4.2%),1001元~3000元9例(3.8%),3 001元~5 000元44例(18.6%),5 001元及以上174例(73.4%);醫(yī)療費用來源:自費13例(5.5%),城鎮(zhèn)職工醫(yī)療保險179例(75.5%),城鎮(zhèn)居民醫(yī)療保險18例(7.6%),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27例(11.4%);聽力:正常72例(30.4%),輕度下降63例(26.6%),中度下降78例(32.9%),重度下降24例(10.1%);有跌倒史70例(29.5%)。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人口學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病人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居住方式、子女數(shù)量、家庭月平均收入、醫(yī)療費用來源等。
1.2.1.2 心理彈性量表簡表(The Resilience Scale,RS-14)心理彈性量表(RS) 由Wagnild等[8]通過訪談24名適應良好的喪偶老年婦女而研發(fā),在心理彈性研究的早期應用最為廣泛。心理彈性量表簡表(RS-14)為心理彈性量表的14 條目簡表,具有良好的心理屬性,與RS有效性等價。該量表由倪倩鈺等[9]于2012年漢化成適合中國成人的簡化量表。RS-14共14個條目,2個維度,分別計個人能力和積極認知,采用Liker 7級評分法,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計1分~7分,總分為14分~98分,得分越高,心理彈性越好。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為0.93。
1.2.1.3 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量表(The Self-care Abil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SASE) 該量表由瑞典學者S?derhamn等[10]于1996年根據(jù)Porn 的健康適應理論和Aristotle 的潛力理論研發(fā),適用于所有的老年人。該量表包括有3個維度(技能、目標和環(huán)境)17個條目(條目6,14,16,17為反向評分),分別從日常活動、穿衣、個人衛(wèi)生、購物、安全、孤獨、體力、做家務、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評估。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計1分~5分,總分范圍為17分~85分,得分越高,表明老年人自護能力水平越高、潛力越大。郭麗娜等[11-12]于2015年將其漢化,并檢測其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2,重測信度為0.82,3個維度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83,0.85,0.79。 信效度良好,可用于評價我國老年人自護能力的狀況。
1.2.2 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征得療養(yǎng)院主管部門同意后,向符合條件的老年人講解問卷調查的目的及填寫方法和注意事項,并發(fā)放問卷。對自行填寫有困難的老年人由調查員進行詳細解釋或逐條詢問并如實記錄。測驗結束后當場收回問卷。本次研究共發(fā)放問卷250份,收回有效問卷237份,有效回收率為94.8%。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進行統(tǒng)計描述。采用Person和階層回歸分析描述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心理彈性與自我護理能力的關系。
2.1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與心理彈性評分(見表1)
表1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與心理彈性及其各維度得分(n=237) 分
2.2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與心理彈性的相關性(見表2)
表2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與心理彈性的相關性(r值)
維度技能環(huán)境目標自我護理能力總分個人能力0.5150.5400.3720.526積極認知0.5400.5960.3690.548心理彈性總分0.5700.6080.4040.581 注:P均小于0.01。
2.3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的階層回歸分析 以自我護理能力總分為應變量,第1層:以人口學變量(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子女數(shù)量等)作為自變量;第2層,控制相關人口學變量后,納入心理彈性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的階層回歸分析
3.1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的自我護理能力處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總分為(62.59±10.82)分,與郭麗娜[13]的研究結果(62.60±7.81)分相似,表明我國養(yǎng)老機構老年病人自我護理能力處于中等水平,這可能與老年人長期住在養(yǎng)老機構,接受正規(guī)的護理相關。另外,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生活條件的改善,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程度增加,自我保健意識增強,自我護理能力也越來越強。 3個維度的條目評分分別為:技能(1.64±0.40)分,環(huán)境(0.49±0.09)分,目標(1.56±0.22)分,從各條目平均分看,環(huán)境評分最低,這可能與我國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特殊國情下,老年宜居環(huán)境建設仍然處于初步階段,存在諸多突出問題有關[14]。
3.2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的心理彈性處于中等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心理彈性總分為(75.01±10.33)分,條目得分為(5.36±0.61)分,與van Kessel曾總結過數(shù)篇使用不同測量工具的老年人心理彈性研究結果[7 級評分的心理彈性量表(the Resilence Scale)上的條目均分為5.83分][15]相似。說明本研究樣本的心理彈性處于中等水平,這可能與此次調查對象有關,療養(yǎng)院里高齡老人比較多,大部分都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年輕時經(jīng)歷過比較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戰(zhàn)爭苦難、自然災害等造就了他們自強不息與堅持不懈的性格,對現(xiàn)在的和諧小康社會生活及國家助老愛老福利政策比較滿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衰老的基礎上加上各種慢性疾病反復發(fā)作,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各領域需要不斷對困難和壓力做出適應和調整,有些老年人會產生憂愁、煩惱、恐懼的心理[16]。
3.3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心理彈性水平對其自我護理能力具有預測作用 相關性分析顯示,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與心理彈性高度相關(r=0.581,Plt;0.01),且與個人能力、積極認知維度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526和0.548,均Plt;0.01),這說明良好的心理彈性對住院老年病人自我護理能力的提高有積極效應。心理彈性反映了個體積極利用內部、外部資源主動適應逆境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彈性可以增強老年病人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調動老年人治療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使老年病人具有更好的自我照護能力,對促進老年群體實現(xiàn)健康老齡化有著重要作用。通過階層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婚姻狀況、居住方式、子女數(shù)量、家庭月收入、醫(yī)療費用來源及聽力等人口學相關資料對自我護理能力總分具有顯著預測力,可解釋自我護理能力總分47.5%。在控制人口學變量之后,心理彈性對自我護理能力總分的解釋力增量為△R2=12.4%,提示心理彈性可以顯著正向預測老年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β=0.397,Plt;0.001)。Chang等[17]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高心理彈性水平不僅可以減輕心力衰竭老年人的抑郁癥狀對自我護理能力的直接負向預測作用,還能緩解抑郁癥狀通過自我護理信念對自我護理能力的間接負向預測作用。年齡增長導致老年人群的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而心理彈性高的老年人往往容易適應自己的癥狀體驗,功能狀態(tài)、社會聯(lián)系及人際關系、賦能(自主性、自我決策及控制感),面對衰老或罹患慢性疾病等生活中的負性事件,擁有更積極的應對方式[18]。建議廣大醫(yī)護工作者在臨床實踐中不僅需要關注減少老年病人失能和依賴的危險,還要盡早介入心理及社會支持,全面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例如定期組織醫(yī)務人員對住院老年病人開展心理護理和精神慰藉活動,提高老年病人的心理彈性,促使老年人主動去獲取健康相關的信息和知識,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以此提高老年人的自我護理能力,從而實現(xiàn)老年人的自我健康管理。
養(yǎng)老機構老年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心理彈性可影響其自我護理能力。臨床工作中應關注高齡、獨居、家庭收入低、聽力下降的老年病人,并通過從個人、家庭、社會、文化多層次進行干預,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改變病人悲觀的思想,強化病人合理的觀念,使病人更好地適應新的角色和環(huán)境,提高老年病人心理彈性水平,增強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及對自我和社會掌控感,進而提高生存質量。
[1] 賈宜超.2017年全國醫(yī)養(yǎng)結合工作會議在四川召開[N].中國老年報,2017-05-02(1).
[2] 胡蘊綺,潘菁,萬霞,等.社區(qū)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5):1372-1374.
[3] 劉永兵,王燕妮,梁芳,等.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方式、健康狀況、健康服務利用的關系[J].護理研究,2014,28(8B):2835-2838.
[4] 郭玲玲,胡雁,費錦萍,等.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5):436-438.
[5]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EB/OL].[2012-08-18].http://www.apa.org/help-center/road-resilience.aspx.
[6] Steinhardt MA,Brown SA,Dubois SK,etal.A resilience intervention in African- America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2015,39(4):507-518.
[7] Stonnington CM,Darby B,Santucci A,etal.A resilience intervention involving mindfulness training for transplant patients and their caregivers[J].Clinical Transplantation,2016,30(11):1466-1472.
[8] Wagnild GM,Young HM.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J].J Nurs Measures,1993,1(2):165-178.
[9] 倪倩鈺,田俊.心理彈性量表信度和效度評價及應用[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3,10:1524-1527.
[10] S?derhamn O,EK AC,P?rn I.The Self-care Abil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J].Scand J Occcup Ther,1996,3(2):69-78.
[11] 郭麗娜,劉堃,郭啟云,等.中文版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8):1009-1013.
[12] Gao H,S?derhamn U,Cliffordson C,et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Self-care Abil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7. doi:10.1111/jocn.13779.
[13] 郭麗娜.老年人自我護理能力量表的本土化修訂與驗證[D].錦州:錦州醫(yī)科大學,2016:1.
[14] 吳玉韶.補齊老年宜居環(huán)境建設短板 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質量[N].中國社會報,2017-03-10(8).
[15] The ability of older people to overcome adversity:a review of the resilience concept[J].Geriatric Nursing,2013(2):122-127.
[16] 蔣超君,周旭,李劍.老年高血壓患者心理彈性與服藥依從性的關系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1):20-21.
[17] Chang LY,Wu SY,Chiang CE.Depression and self-care maintenanc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self-care confidence and resilience[J].Eur J Cardiovasc Nurs,2017,16(5):435-443.
[18] 劉超,孫曉晶,張曉妍,等.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彈性與生存質量的關系研究[J].醫(yī)學與哲學(B),2012,12:52-53;66.
2017-05-23;
2017-11-02)
(本文編輯 孫玉梅)
Studyoninfluenceofmentalresilienceonself-careabilityoftheelderlylivinginnursinghome
LiuTaifang,ZhangAihua,YanAiying,etal
(Nursing College of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Shangdong 271016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and correlation of resilience and self-care ability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nursing home,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mental resilience on self-care ability.MethodsA total of 237 elderly living in 2 nursing homes of Tai'an c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14-Item Resilience Scale (RS-14) an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Self-care Abil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SASE-CHI).ResultsThe total score of self-care ability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the nursing home was (62.59±10.82),and the total score of mental resilience score was (75.01±10.33).The mental resilienc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lf-care ability(r=0.581,Plt;0.01).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ental resilience could explain the total variation of 12.4 percent of self-care in elderly patients.ConclusionsThe self-care ability and mental resilience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the nursing home were at moderate levels,and the mental resilienc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atients’self-care ability.
nursing home; the elderly;self-care ability;mental resilience
R473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34.011
1009-6493(2017)34-4353-0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編號:15YJAZH105;泰山醫(yī)學院高層次課題培育計劃項目,編號:2014GCC17。
劉太芳,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271016,泰山醫(yī)學院護理學院;張愛華(通訊作者)單位:271016,泰山醫(yī)學院護理學院;顏愛英、魏凌云單位:271000,山東省泰山療養(yǎng)院。
信息劉太芳,張愛華,顏愛英,等.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心理彈性對其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研究[J].護理研究,2017,31(34):4353-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