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華榮
(三明職業(yè)技術學院 福建三明 365000)
氣排球接發(fā)球技術捧球動作的訓練研究①
尹華榮
(三明職業(yè)技術學院 福建三明 365000)
氣排球運動在我國發(fā)展得很快,若能確保接發(fā)球(捧球)技術達到最佳化和高效的一傳到位率,就能夠在對抗中掌握主動,抓住戰(zhàn)機,貫徹戰(zhàn)術企圖,贏得比賽。這是研究氣排球捧球技術教學與訓練的目的。在教學訓練中應對大學生捧球動作的基本姿勢和規(guī)格化方面嚴格要求,掌握正確的捧球技術姿勢是學習氣排球其他技術動作的基礎。
氣排球 捧球技術 姿勢 訓練
氣排球比賽的本質表現(xiàn)就是得分,一切的個人技戰(zhàn)術與集體戰(zhàn)術的發(fā)揮,都為進攻得分創(chuàng)造條件。為做好這一點,就必須研究氣排球一傳技術捧球技術及訓練方法。氣排球理論與實踐都告訴我們,要做到這一點,在接發(fā)球教學訓練中加強對大學生正確的技術基本姿勢的訓練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
目前,氣排球運動已遍布全國,接發(fā)球捧球技術雖然發(fā)展較快,但從大學生所掌握的技術程度來看,有許多事例證明,部分大學生的捧球技術是來源于自己的習慣動作,捧球技術動作缺少科學性。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捧球基本技術姿勢,首先要明確正確的氣排球捧球基本技術姿勢的要領以及對掌握氣排球其他技術有何幫助。
正確的捧球基本姿勢就是能夠最直接、最有效、最合理且無多余動作地完成氣排球一傳任務要求的身體基本姿勢。應從兩方面來理解這一含義:第一,身體站立姿勢,主要表現(xiàn)為站位,下肢、軀干、頭部、臂部、手腕、手指的動作姿勢;第二,接球的手法與接球手臂的姿勢。這兩方面的姿勢符合捧球動作要領時,就可認為是正確的捧球基本姿勢。
捧球技術的動作要領,以左手捧球為例,兩腳左右開立比肩寬或者兩腳前后站立,屈膝成半蹲,身體重心在兩腳之間,后腳腳跟提起,軀干前傾,目視前方注視來球。兩臂放松,左手臂前后臂彎曲成125°~140°之間放置腹部前面,五指張開手掌掌心朝前上方,接球時五指張開成半瓢狀積極下插到來球的底部,同時右手臂彎曲,前后臂彎曲成90°,內(nèi)翻至于胸腹之間且右手大拇指朝地面(左手后上方15 cm處)五指張開手掌掌心朝前對著來球,大拇指指向與地面垂直且五指張開成半瓢狀,觸球后右手迅速向前推壓來球的后部形成兩手夾擊,兩手接球后軀干腰部以及大腿部立刻放松做退讓動作,左手發(fā)力向前上方推送氣排球,右手輔球不發(fā)力,左手臂向前上方推送球時雙腿蹬地協(xié)調配合手臂完成送球動作。
捧球技術其對力量的要求主要為精確和柔和,需要運動員把握其中的度,要想達到這一點必須做到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運動員一定要有力,能夠有足夠的力量來完成要求的動作;其次,要求力量的精確度和柔和性的兼容,從而將球更準確地送到目的地點。因此,捧球的最佳要求就是兩者的結合。
1.1 基本站立姿勢
捧球運動的基本站姿要求是這樣的,兩腳應保持前開立,平行站立時兩腳之間的距離應比肩寬,手臂的異側前出,兩膝彎屈,使足踝肌保持一定張力,雙手向側邊擺出,膝蓋略微彎曲,讓踝足關節(jié)能夠具有較強的支撐力,腳尖略微向上,上身含胸收腹,頭部正面朝向球,在做動作過程中,肌肉不宜過度緊張,身體應保持平衡。之所以強調上述站姿,其主要原因有兩點:首先,只有當動作中心和支撐面能合理地確定之后,才能為整個捧球動作建立一個更加穩(wěn)定的工作環(huán)境;其次,只有這樣的動作才能讓下肢和軀干的各個關節(jié)能夠更好地處在一個屈伸運動狀態(tài)之下,從而保證整個動作能夠做得更加協(xié)調和舒展。所以應該保持整個動作的連貫性,這樣才能讓整個動作處在一個統(tǒng)一的狀態(tài)之中,最大限度降低運動過程中的力量分解。
1.2 捧球手法與捧球身體姿勢
捧球手法作為整個捧球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動作的標準度決定著整個捧球技術的好壞,在長期的實踐和理論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正確的接球手法是依靠手掌將球接穩(wěn),全手掌觸球。捧球時捧球手插入球體正下方使來球球體的力量分散于整個手掌上。捧球發(fā)力前手腕手指要緊張,發(fā)力送球時即要稍加放松,手腕做前屈的跟隨動作,為了使球充分向前上方飛出,這個動作是有力而又柔和的。肩、肘、腕基本在同一矢狀面內(nèi)正向來球。肘關節(jié)應在身體一側的垂直線上,并在球的下方。
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拿球,可以讓球與手之間的接觸面積更大,讓球能夠具有更強的穩(wěn)定作用,從而保證球與手之間的和諧關系,提升手對球的控制和調控力度。
由此可以看出,在進行捧球運動過程中,整個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只有將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所使用的力集中在一點,即我們所說的球中心點的時候,才能保證整個動作的和諧統(tǒng)一,才能讓我們用更大強度和準確定的力量進行擊球,也就是說,要想獲得更大的力量,正確的姿勢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從生理學角度來說,對于很多運動員來講他們的形成都是由大腦中樞神經(jīng)負責支配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動作的數(shù)量與完善,都需要經(jīng)過大腦皮質運動中的中樞環(huán)節(jié)建立的動力和分化程度的熟練度來進行決定,在進行捧球練習過程中,我們之所以反復進行練習,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大腦皮層反復感受到刺激,從而使大腦皮層的運動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動力分化,動力定型分化的成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運動學特征的影響,換句話說,只有當整個動作的運行形式進行不斷簡化,才能產(chǎn)生更好效果,為此捧球運動過程中應注意對動作的精確細化程度,同時還應注重對各種基本動作的要求,做到動作與運動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要想讓捧球動作得到更好的運動支撐,使參與捧球動作的肌肉及骨頭關節(jié)的運動形式變得更為簡單,我們必須重視運動姿勢的重要性。正確的運動姿勢可以保證整個運動環(huán)節(jié)能夠處在一個統(tǒng)一的伸屈范圍之中,同時由于每個關節(jié)的活動都與關節(jié)運動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肌肉以及相關的運動方向的簡化成為最基本的條件之一。必須重視捧球的基本姿勢,保證大腦皮質建立起精細的分化點。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要想打出更加精準的捧球,必須對捧球運動的姿勢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充分理解捧球運動過程中身體各個部分的發(fā)力點和發(fā)力原理的同時,努力滿足大腦皮層對運動細化的基本要求,而要想達到這一點,我們必須進行大量的訓練和練習,因此,正確的姿勢是建立動力定型高度分化的前提。
隨著體育運動的快速發(fā)展,氣排球運動已經(jīng)成為一類非常受人們歡迎的運動,且這一運動具有高速、力量、難度大等特點,在這樣一個積極矛盾化的時代背景下,對捧球運動員自身技術的要求更高。
捧球技術在全球技術中的發(fā)展過程中也給人帶來一定的疑惑,氣排球比賽中如果能夠很好地完成比賽任務,是否還需要對捧球技術進行練習呢,有些人認為氣排球技術目前逐漸向實用性方向發(fā)展,因此,沒有必要多姿勢進行過分的關注,在平時的訓練和比賽過程中也沒有必要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捧球的姿勢上,看似正確合理的說法,然而卻是一種錯誤的看法,這種錯誤看法產(chǎn)生的原因是人們對氣排球運動的一種誤解導致的。
其實對氣排球捧球姿勢的要求并不是刻意注意捧球時候的固定動作和比賽時要領的把握,而是要求球員運用正確的捧球姿勢完成基本的技術動作,順利地將比賽進行下去。
長期比賽和訓練結果證明,很多高水平運動員所完成的各種高難度運動都是在掌握基本的捧球姿勢后才達到的,這主要是因為對于捧球技術來說,動作要領越高,對力量的要求也就越大,獲取力量的難度也就越高,這時要想獲取更多的力量,就必須有合理的力學條件作為支撐,而這些力量的出現(xiàn)離不開正確姿勢這一前提。
既然捧球動作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們有必要對捧球動作要領和用力方式進行分析,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整個捧球運動過程中,送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要求身體的平衡性要強,還要求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完成整個動作,所以必須要讓手指和手腕能夠準確地控制球,并保證手腕具有更強的支配球的能力。對于手指和手腕精確度來說,很大程度上受到觸球手法和手腕關鍵合理的影響,只有更好地進行觸球,才能合理地補充一定的力量損失。換句話說,只有掌握一套正確的觸球方式,才能更好地控制和支配球,才能一步到位地將球傳送到想要的地方,這是整個捧球最關鍵的。
通過上述對于捧球技術中動作姿態(tài)要領的分析與總結可以看出,任何一個高難度的動作要領,我們在對其動作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其實都是對其動作姿勢的分化分析和探討,當這些分化的組成部分合理地組合在一起時,才會形成一種更好的技術表現(xiàn),也才能做出各種更高的技術動作,因此,正確的姿態(tài)是整個捧球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實際比賽中,運動員要注重對捧球姿態(tài)動作要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氣排球技術更全面的發(fā)展,也才能更好提升氣排球運動的持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出更多符合要求的氣排球運動員。
總之,捧球動作是整個氣排球運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捧球動作的培養(yǎng),讓學生認識捧球技術中姿勢的重要性,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fā)揮不怕吃苦的精神,很好地將捧球動作做到位做標準,這樣才能確保在以后的學習和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正確掌握捧球技術可以使教學與訓練少走彎路,從而使教學與訓練收到更好的效果。只有正確地運用技術動作才可以最經(jīng)濟、最有效、最合理地使用身體力量。
[1]林雪峰.氣排球墊球的創(chuàng)新技術及其訓練方法[J].莆田學院學報,2010,17(3):80-83.
[2]蔡志源.氣排球的基本技、戰(zhàn)術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2):288.
[3]懷亮,華立平.1999—2008年我國氣排球科研狀況分析[J].科技信息,2009(19):111-112.
[4]孫玉軍,曾宇,李躍林.我國氣排球的科研狀況分析[J].搏擊(體育論壇),2010(4):51-52.
[5]季平,蔡志源.氣排球運動的技術含量與比賽規(guī)則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16(2):84-87.
G807
:A
:2095-2813(2017)03(c)-005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9.051
尹華榮(1964,1—),男,浙江金華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