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亞玲
(廣州航海學院體育部 廣東廣州 510727)
互聯(lián)網讓人類第一次實現(xiàn)了全球的溝通與交流,不論是大洋彼岸還是沙漠邊陲,網絡所及連接不斷,人類真正突破了地域與自然的阻隔,“地球村”的時代真正到來了。移動互聯(lián)網的強力介入,24小時隨時在線的現(xiàn)代生活,早已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互聯(lián)網給人類帶來了豐富多彩、變化萬千的精彩世界,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無限的商機,但同時也使得一部分人長期沉迷于網絡,其中高校學生成為了主要的“受害者”。嚴重的導致很多學生荒廢了學業(yè),整日游蕩在虛擬的世界,最后只能被高校勸退,給學校、家庭和個人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為此,很多高校都出臺了相關政策,有的規(guī)定一年級新生不能使用電腦;學生上課期間必須關閉手機;有的高校更是斥巨資安裝攝像系統(tǒng),監(jiān)督學生上課玩手機的行為;晚上熄燈后關閉無線網絡等,總之,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學校對學生的手機管理可以說是全方百計、絞盡腦汁,到頭來效果卻并不明顯,使得學校和學生的對立情緒愈演愈烈。面對如此局面,學校、家長、社會都感到十分棘手。既然問題是由網絡而起,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通過合適的手段與方法把學生從網絡的沉迷中解救出來。
伴隨著青年成為移動互聯(lián)網的主力軍,網絡對他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為此我們必須首先要清楚認清這一明確的事實,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科學引導與合理利用。
據不完全統(tǒng)計,高校學生已經成為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主力軍,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利用手機上網、聊天、購物、發(fā)微博、學習、看視頻等。毫不夸張地說,移動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他們吃飯、睡覺以外的第三個重要內容,長此以往必然會對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生活方式、交流手段等產生深刻的影響,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清楚認識這一現(xiàn)狀,采取不同以往的新方式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以往學生“逃課”經常是去到操場或校外,現(xiàn)在則截然不同,多數是去到校外網吧或宅在宿舍?!罢边@個名詞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具有了不同以往的新內涵,主要專指上網一族長期脫離于現(xiàn)實生活,沉迷于網絡這一虛擬世界。他們雖然“足不出戶”,但他們并不是好吃懶做或不愛勞動,而特指那些利用移動互聯(lián)平臺進行學習和生活的特殊人群?!罢辈⒉皇桥c外界失去聯(lián)系,反而“宅”的生活非常精彩,工作、學習、交友一樣都不缺。由于活動地點的限制,這些人的日?;顒臃绞酱蠖嘣谑覂冗M行,與現(xiàn)實社會的交往逐漸減少,運用更多的網絡語言和網絡的方式,久而久之必然會使他們與常人的溝通出現(xiàn)困難,隨著戶外活動的減少,整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必然會出現(xiàn)“萎靡、頹廢、缺乏活力與朝氣”等,人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必然受到不利的影響。
長期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的高校學生,他們更多的專注于自己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項工作、學習和生活內容,而對于沉迷于網絡的學生他們更多的專注于網絡,對現(xiàn)實生活無視或者漠視,更多的注重自己的個人世界,這樣外部現(xiàn)實對他們的影響就會降低,面對這樣的特殊人群,如果我們采取通過環(huán)境的改變,來影響和吸引他們的傳統(tǒng)手段,收效就會微乎其微,甚至是毫無結果。
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教師單項傳授給學生知識技能等內容,由于信息渠道的單一性,學生的思維方式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互聯(lián)網時代,由于獲取知識的渠道和途徑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改變了青年傳統(tǒng)的、單一的思維模式,移動互聯(lián)打破了傳統(tǒng)的媒體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的界限,學生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同時又是知識的接收者,是典型的平行傳播模式。這對信息傳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首先從信息源來看,由于信息量的龐大與時時更新,發(fā)布者很難對信息進行準確把關與定位,這樣必然導致信息傳播的泛化;從信息內容看,網絡的信息往往一味追求新穎,有些甚至會“反主流”,這樣必然導致信息的多元化。這種變革就給他們帶來了新的發(fā)展空間和拓展平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去加工、選擇、利用各種資源,產生出新的思維成果與觀點,從而使得高校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越來越朝著開放、發(fā)散的方向發(fā)展。無所不在的網絡更加放大了青年的這一特點,他們遨游在大量的網絡信息中,接受著不同群體的思維沖擊,而移動互聯(lián)網又讓這種沖擊更加容易實現(xiàn),其結果就是更加促進了青年觀察世界與思考問題的開放化、多元化。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大多是按照教師的教學程序由淺入深地學習和掌握技術知識,由于信息知識的不對稱,學生要想彰顯個性、獨立表達自己的理解相對比較困難。移動互聯(lián)時代大學生的學習平臺、信息渠道、交流空間常常比老師更加豐富多樣,因此學生對某些問題的觀察視角、了解的信息量可能超過教師,他們可以通過移動媒體在QQ、微信、微博等交流平臺上,大膽地、無拘無束地、輕松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思想、觀點,接受別人的點贊、灌水、轉載,在這里他們能夠盡顯自己的“無窮魅力”,毫無保留地捍衛(wèi)自己的個人主見與思想,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大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可能比以往的學生更具個人色彩。
既然移動互聯(lián)的網絡觸角已經深入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日益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工作、學習、思維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做的不是摒棄、禁止或抵觸,而是和年輕人一樣張開雙臂去主動擁抱、積極大膽地嘗試,進而加深體驗與了解,充分運用移動互聯(lián)提供的各種便利與可能——為我所用。
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言,由于互聯(lián)網的“無所不在”,使得各種資源信息的全球共享,而移動互聯(lián)進一步拓展了傳統(tǒng)互聯(lián)網的時間與空間,讓人們可以通過高速的移動網絡和強大的智能終端接入互聯(lián)網,時時盡享豐富的數據業(yè)務和互聯(lián)服務。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信息,人們再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通篇或者全部了解、分析各種信息資源,只能夠借助各種搜索工具的幫助,在浩如煙海的數據資源中截取“碎片化”的資源,經過自身的重組與再造形成個人的知識點。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善于運用移動互聯(lián)時代這一新的特點,運用自身知識結構、理解與認識,將各種“碎片化”的信息資源經過加工、梳理、整合成若干個“數據模塊”,通過移動智能終端及時推送給每一個學生,這樣不僅可以加快他們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進程,也能夠降低各種不良信息對他們進行侵襲的機會。同時也很好地解決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較少、更新不夠及時的突出問題。對于這些特定的“數據模塊”的制作與加工,一定要結合網絡時代的特點,突出“簡潔實用、重點清晰、動感時尚、溝通便捷”等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特定元素。
移動互聯(lián)的重要特點就是,將原來屬于不同時空的各種資源實現(xiàn)了廣泛的、全面的互通與互聯(lián)。為此我們可以通過虛擬的網絡將學生、教師、知識信息、運動項目、教學課堂進行全方位的整合,將傳統(tǒng)教學中比較復雜、抽象的技術動作,通過各種視頻軟件實現(xiàn)直觀、生動、具體的適時展示,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隨時觀看、模仿,教師也可以通過視頻監(jiān)控,隨時了解學生的練習地點、水平等實時信息,有針對性地給予“一對一、面對面”的、私人定制式的指導。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教師的時時關注,更能得到老師及時地輔導與反饋,學習效果與進步幅度是以往教學中所無法企及的,學生參加運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會得到大幅的提高。
今天的大學生早已成為移動互聯(lián)網的極大受益者,網絡世界已經成為他們生活、學習、工作、社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我們可以從他們已經習慣的渠道入手,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來達到教育與影響他們的目的。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多數高校都有比較完備的課余體育管理制度,擁有比較豐富的活動內容與運動形式,但是如此火爆的運動態(tài)勢,卻始終不能真正吸引學生走上運動場。當然,這其中的緣由比較復雜,其中一個顯著問題就是我們的網上體育平臺形式過于單調、內容更新不夠及時,很多高校干脆就沒有一個像樣的網絡平臺。如此一來,我們的學生整日在虛擬世界中遨游,而老師卻在現(xiàn)實的校園體育活動中辛勤耕耘,兩者的工作都不在“同一頻道上”,師生如何溝通?怎樣了解?影響又從何而來?當務之急就是要立即行動起來,將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文化內容,通過各種先進的網絡技術打造一個強大的虛擬網絡信息平臺,做到“有圖有真相”,用他們的“身邊人、身邊事”去打動和吸引,通過“線上與線下”的有機融合,才能真正實現(xiàn)影響和吸引學生的效果。
移動互聯(lián)時代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陌生拓展空間,高校老師的思維方式、教學手段、行為模式一定要做到“與時俱進”,要以學生習慣的方式與途徑,去引導、關心學生的一舉一動,這樣才能達到吸引影響他們的目的,否則我們的辛勤努力,只會收到“事倍功半”的失望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