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斐鳳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095-01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而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小學中高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的發(fā)展,想象力、概括力、比較力、論證力就需要擺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上培養(yǎng)了,這都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經(jīng)歷思維的過程,在扎實的思維訓練中,鍛煉思維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以話題為載體,通過想象、對話、思辨,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一、在無邊界的話題中想象,培養(yǎng)思維的獨特性。
在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的課后作業(yè)中出現(xiàn)這樣一道題:用“如同”寫一句話。很明顯,這是要求孩子寫一個比喻句,于是 “太陽如同一個大火球”占了50%,“妹妹的臉像個紅蘋果”的占了35%,從語法的角度講,孩子們的答案沒錯,但從思維的角度來看,自由寫的句子如此雷同,且語句的表達只有短短的十來個字,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講,這種思維的固化和表達的定勢足以引起我們的警惕。如何打開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無拘無束地發(fā)揮想象,并展開貼切的聯(lián)想呢?
有位老師這樣點撥:孩子們,看這窗外,你看到了什么? “樹唄!”
“可是在老師的眼中,它卻是一個更有意思的東西——”老師賣的關子,讓孩子們按耐不住了:不是樹,是什么呢?
“它是一根超級棒棒糖,春天是花香型的,夏天是麻辣味的,秋天是水果味的,冬天是薄荷味的!”老師一邊說一邊用手勢描繪著:嫩芽,細花,炎日,果實……就像它們一直存在……
于是,在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的思維也慢慢地被喚起了,“老師,老師,我覺得樹就是錄音機,春天錄下鳥兒的嘰嘰喳喳,夏天錄下知了的催促,秋天錄下大雁的叮嚀,冬天錄下玩雪球孩子的笑聲?!笨?,孩子思維的雙翼已經(jīng)展開,老師只要再輕輕推一推:“看來,詩人的慧眼我們都有,都能把平常的物體,想象成另一種美妙的事物,只需站遠一點,再加點屬于你的想法,你,就是詩人!”
二、在有層次的話題中訓練,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
掌握邏輯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是發(fā)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如果學生不能掌握思維規(guī)律,沒有邏輯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就不能有意識地掌握知識并加以運用,就不能準確地理解別人的思想,有條理地組織自己的思想,有說服力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比如在《草船借箭》這篇經(jīng)典課文中,學生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佩服地五體投地,但到底神在哪里?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課堂實踐中,通過有層次的對話,引領學生充分感受,促進其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首先,在字里行間感受臥龍先生的神機妙算:把你認為最能表現(xiàn)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劃一劃,用心體會體會。
孩子的回答基本上停留在能從“江面上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知道諸葛亮懂得天文,從“算準曹操多疑,不敢派兵”知道諸葛亮識人心……
這一過程,是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從文中提取關鍵的信息,并且運用提取到的關鍵信息來進行轉述的過程,學生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一定的感受了,但對其中的某些細節(jié),無疑并沒有什么印象,于是,教師需要適當?shù)摹巴埔煌啤保龑W生關注到各方面巧妙的安排。
自由讀文,完成如下練習:
1.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排開,是為了( )
2.一面受箭后把船掉過來,是為了( )。
3.諸葛亮特地叫魯肅跟他一起去借箭,是為了( )。
有條理地鏈接在一起,這又是運用語文知識對內(nèi)容進行再加工,再表達!
最后,再讓學生讀讀借箭的部分,找找還有沒有這樣需要細細思考,才會恍然覺出其“神機妙算”的安排!用( ),是為了( ),進行簡單的梳理。
經(jīng)過這樣有層次的話題訓練,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形象就有理有據(jù)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了。
三、在開放性的話題中思辯,培養(yǎng)思維的求異性。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具有這樣的思維能力呢?筆者以為針對某一話題的思辨值得一試。曾有位老師執(zhí)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找駱駝》,這是一篇傳統(tǒng)老課文,講述了商人丟失了一只駱駝,經(jīng)過老人的指點,找到了駱駝。在體會了老人的善于觀察和思考之后,學生深深被這個睿智的老人折服,此時教師卻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有這樣三個特征,老人為什么要商人順著腳印去找呢?”這個問題猶如一粒石子,課堂突然進入了沉寂的時刻,是啊,路上的米和蜜不也是很明顯的特征碼?還有那些駱駝啃過的葉子呢?怎么沒有讓商人照著這兩個特征去找呢?這就要求孩子們不光要明白這三個特征是什么,還是要走進當時的情境,思考這三個特征的聯(lián)系。未幾,有孩子說:“從課文插圖上看,駱駝的走過地方好像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有樹,而且駱駝也不可能每走一步都去啃樹葉呀,那跟著樹葉去找就找不到了呀!”也有孩子說:“米和蜜要是流光了,那也不能照著這條線索去找了呀!”還有孩子說“也有可能駱駝不餓,那么牙齒印就更找不到了呀”……學生的思維猶如開了閘,在真實的情境中,迸發(fā)出耀眼的火花!
用這樣有趣的話題,極具開放性又具有啟發(fā)性和針對性,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不僅真正理解了老人指點的深意,對文中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通過真實的問題情境,將課堂與生活緊密相連,在具有爭辯性的話題中獲得了愉悅的思維體驗。
教學實踐證明:真正的知識更多地來自思考而不是文本。有思考的閱讀才能更好地給學生以健康的頭腦與活力。我們只有創(chuàng)設開放的、有活力的課堂,在無邊界的話題交流中,想象、對話、思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讓“課堂”成為“學堂”,讓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鋪設學生走向成功的道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