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苗+朱沙沙
【摘要】當前,語文課堂中存在過度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脫離語文本真的閱讀訓練等不良傾向。我們在教學中應當深入探究學生如何真正進入閱讀,真正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從而提升語文能力。
【關鍵詞】語文 閱讀 文本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067-01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招兄?/p>
當年我在師范學校讀書的時候,前輩的名言就深深烙印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參加工作多年來,我也謹記此言,努力教導學生求真知,誠心引導學生做真人。這兩年來,有機會聽過一些公開課,茅塞頓開,原來語文課可以如此五彩繽紛!
單說導入新課,就足以讓人眼花繚亂:課文如果寫的是一種植物,那么老師可能就抱一種植物進入課堂再或者展示許多美麗的圖片,“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呀?”例如,某老師在講授《花鐘》時,該老師就帶著鮮艷的花朵走進課堂;如果課文講的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物,老師可能會莊嚴肅穆繪聲繪色地講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非得把學生的眼淚催落下來不可,然后讓學生噙著眼淚打開書本;上《圓明園的毀滅》就可以觀看電影《火燒圓明園》,而學習《永生的眼睛》,就要唱《愛的奉獻》,不一而足。
課堂教學的主要過程更加異彩紛呈,上課的教師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藝全都搬進了課堂。不少老師把一堂公開課,用聲光電幾乎武裝到了牙齒,恨不得師生的每一步驟,每一環(huán)節(jié),一舉手,一投足,都有聲光電來配合。僅僅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就五花八門,有的學生選擇朗讀,有的學生選擇畫畫,有的學生選擇表演,真是形式多樣,好不熱鬧。
語文課堂教學的表演化,已經(jīng)嚴重干擾著正常的語文教學,影響著學生課堂中的有效學習。我們這里要舉行新課程達標活動,教研員居然大力提倡表演課,非表演課則被視為教師不夠重視,準備不充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小諸如此類,總而言之,是對新課改認識不到位,思想上跟不上形勢。真是令人寒心!最近看了篇文章,談到了新課程的五點“冷思考”:1.過度突出學生自主而放棄了教師的主導;2.過度追求合作而走向形式主義;3.過度強調(diào)體驗而忽視了結(jié)果;4.過度運用情境而少了理性思考;5.過度討論顯得有些浮躁。而真正的好課無疑應該具備四個特征:有德;有效;民主;求真!
縱觀我們所聽過的真正的語文專家的課堂,哪一個不是課堂生成的呢?究其原因一是素質(zhì)教育貫徹的不夠徹底,對素質(zhì)教育的認識不到位,課堂上作秀的成分多,不少的語文教師成了演員甚至導演,表演的過程真是惟妙惟肖,足可以亂真,但仔細一琢磨,完全是表演給領導看的,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過多次的彩排,臺詞背誦相當流暢。二是負責教研的領導指揮方向的問題?,F(xiàn)在流行的一句話“跟著潮流走”,從“目標教學”到“拓展閱讀”,從“洋思模式”到“杜郎口經(jīng)驗”,每次推行新的教學模式都把一線教師推到最前沿,我們的思想必須快速轉(zhuǎn)變,我們的頭腦必須盡快更新,到現(xiàn)在,我們也沒有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只能跟著上面的指揮棒走,人云亦云,如若出現(xiàn)不服從指揮的不和諧因素,那就要讓它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上面列舉的種種,讓教師苦不堪言,讓學生絲毫體會不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怎樣才能立足于家常的語文課,讓學生真正樂意學習語文,豈非無稽之談?
我們需要實在語文課。首先,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樹立真正的新課程理念,真正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打造有個人特點的語文教學方式,潛心研究,刪掉乏味的開場白,不要裝腔作勢地讓學生看課題質(zhì)疑(如學生早就預習了課文);學生早已熟悉的文章,沒有必要把學生當成“白紙”,從“零”講起。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調(diào)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嘗試運用:
1.課堂上的文本不完全呈現(xiàn)給學生,刺激其探究欲望。這樣做的前提是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文本。
2.把“提問權(quán)利”真正還給學生。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問”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3.課堂上慎用表揚語,學生聽到“逆耳忠言”,也許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4.敢于嘗試失敗的課堂,勇于反思自我。
其次,作為教育教學方面的領導,必須高瞻遠矚,有強烈的學科意識,把握好語文學科的大方向把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放在首位,一切與之相悖的做法和想法都應摒棄。
課堂教學無論怎樣改,萬變不離其宗,教師都應該以學生能力發(fā)展為重點,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更應保持清醒頭腦,嚴防熱鬧背后的誤區(qū)。因為真正的課堂教學應不雕琢、不粉飾,每個學生都應發(fā)自內(nèi)心主動參與,真心投入!
參考文獻:
[1]王麗華.語文建構(gòu)性閱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2]林陽勝.中學語文鑒賞性閱讀教學芻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