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云
讓《品德與生活》回歸生活
劉元云
由于兒童的品德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直接影響?!镀返屡c生活》課程應當把教學的需求轉化為學生的需求,體現(xiàn)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三個基本特性,從而更好地使學生在生活中得到感悟。
品德與生活 品德教育 教學生活化
新課程關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理解為: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和發(fā)展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我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既要讓教學走進兒童的生活,又要讓生活走進成長中的兒童。
要做到這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要做兒童生活的有心人。一方面要了解一年級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基本特點,了解兒童不同的個性,生活經(jīng)歷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對兒童進行長期地觀察,了解兒童的基本情況,通過建立兒童成長袋,逐步積累每個兒童的有關信息,努力使開展的活動從兒童的興趣、愛好、經(jīng)驗、關注點出發(fā),使兒童都能積極投入活動,在活動中真正得到發(fā)展。例如,在 “我們小學生要這樣做”這個主題的教學中,我了解到學生經(jīng)過幼兒園里培養(yǎng)和鍛煉,已經(jīng)知道小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要愛學習,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為班級掃地、擦桌子等。教學時就組織分組表演、競賽、交流、互評,重點提升生活經(jīng)歷和能力,達到小學生的要求。
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與兒童積極互動,參與兒童的活動,給予兒童支持合作來實現(xiàn)對兒童的引導和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開展“我愛我的家”的教學活動中,不一味去講述教材里的兒童的家庭生活,而是創(chuàng)建活動情境,引導兒童講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文化等,使兒童了解,關心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溫暖,激發(fā)愛家的情感,從而提升兒童的生活,使兒童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課后,給學生留一些特殊的作業(yè):如幫助父母做家務,既能為父母分擔繁重的家務,又能讓學生在勞動中充分體會父母的辛苦,激發(fā)對父母的愛和感激。又如飼養(yǎng)小動物和培養(yǎng)植物,這是培育愛心、積累生活經(jīng)驗的有效手段,同時,觀察能力和持久的耐心也會逐步被培養(yǎng)起來。還有向家長表示孝敬,給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倒一杯水等。這些特殊的作業(yè),使品德教學悄悄地融入了生活。
體驗是品德與生活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強化體驗是增強小學品德與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學時,須讓學生用心去經(jīng)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生活,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比如教《認識新朋友》這一課,可以先安排學生介紹自己,再帶學生到校園中玩找朋友的游戲。讓孩子們一邊唱兒歌一邊拍手玩游戲,創(chuàng)造一個熱烈的氣氛,然后再討論如何和朋友相處,怎樣才能讓伙伴們喜歡你?孩子們各抒己見,把游戲中的體會說出來,學生很自然地悟出和同學相處時,要謙讓有禮,要團結友愛,要互相幫助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作為支持者為兒童的學習提供支架,為他們的活動創(chuàng)設良好的條件,引導兒童投入活動。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體驗中學習,滿足了他們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能力。把學生帶出課堂,以他們的親眼觀察為基礎,用他們的親身體驗為材料,這樣的學習是主動的,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自覺的行為??梢?,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過程中體驗是多么重要。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培養(yǎng)熱愛生活的學生,實質上是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生命意識,讓他們從小懂得珍愛生命,積極愉快地生活,這是兒童生活的主調(diào),它旨在使兒童獲得對社會、對生活的積極體驗,懂得和諧的集體生活的重要性,發(fā)展意識,形成開朗、進取的個性品質,為兒童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奠定基礎。
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上學真快樂》一課中的“從今天起,你們都是小學生啦”一句,成人看來簡單,但對一年級學生來講,上學是生活的轉折點,他們年少幼稚,對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認識都是朦朧的。他們頭腦中會產(chǎn)生各種想法,有新奇,有高興,有自豪,也有害怕。我們要緊緊抓住學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掛圖、課件、課本中的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回憶開學第一天,校門口“歡迎新同學”的橫標,老師、高年級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門口迎接他們的情形,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溫暖,集體生活的和諧友愛。通過設計“參觀校園,我愛學?!被顒?,使他們更快愛上學校這個大家庭,通過“找朋友,團結力量大”等活動,讓他們嘗試集體生活的興趣。通過學校里的安全活動,讓他們知道上下樓梯靠右走,不從高處往下跳,不拿尖利的東西玩,不玩火、玩電,不跟陌生人回家……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從兒童最貼近的尋常的生活常規(guī)入手,以聯(lián)系兒童生活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學會生活。
總之,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和形成必須在兒童生活的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之際,讓我們的品德教育真正“生活”起來吧!
[1]曲玉琴.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的探索[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3(22).
[2]張金鳳.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效率的幾點嘗試[J].學園,2013(24).
(作者單位:金堂縣轉龍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