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二語詞匯習得一直是語言學領(lǐng)域研究的熱點,隱喻也在二語習得和實際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隱喻機制對二語詞匯習得和教學的作用卻少有人深入。本文在總結(jié)二語詞匯習得普遍途徑的基礎(chǔ)上,從隱喻視角出發(fā),探討其對二語詞匯習得的作用和影響。
關(guān)鍵詞:二語詞匯習得;隱喻機制;二語教學
作者簡介:張向向(1992-),女,漢族,河南洛陽人,現(xiàn)為鄭州大學外語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2--02
1.引言
概念隱喻理論認為概念隱喻是語言的中心組成部分,促成人們概念系統(tǒng)的形成。人們往往用容易理解的具體的域(如地點、物體、容器)來構(gòu)建抽象的域(如時間、情感、感受)(Lakoff&Johnson 1980)。Danesi(1992,1995)將這種語言和思維觀點運用于語言教學,提出完整學習一門語言必須具備與目的語相對應(yīng)的概念系統(tǒng)的解碼能力和使用能力,即“概念隱喻能力”。隱喻能力等同于Lakoff 與Johnson提出的“概念隱喻”,即在目標語中通過隱喻性結(jié)構(gòu)和其他認知機制對概念進行映射或編碼的高級語言能力。Littlemore & Low (2006)對隱喻能力的做出了4個方面的區(qū)分:(1)使用隱喻的創(chuàng)造性, 即創(chuàng)新隱喻的能力;(2)理解隱喻的熟練度, 指理解一個隱喻多層含義的能力;(3)理解新隱喻的能力,指正確理解“原創(chuàng)性”隱喻的能力;(4)理解隱喻的速度, 指輕松、準確、及時理解隱喻的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隱喻是詞匯多義性形成的一項重要認知機制,具有詞義拓展功能,對隱喻的理解與把握有助于在詞典中進行科學的義項劃分,培養(yǎng)詞義的邏輯擴展能力和話語交際的變化能力,以便構(gòu)建多義詞的語義網(wǎng)絡(luò)(蔡龍權(quán)2003;蘇寶榮2004;章宜華2005;李愛華2006;龔玉苗2006;朱坷2009)。然而,這些研究并未對隱喻能力在二語詞匯系統(tǒng)構(gòu)建習得方面的具體作用展開詳細論述。本文擬從二語隱喻能力的視角,提出擴充二語詞匯量,加深詞匯習得的方法,望對二語詞匯習得有所裨益。
2.二語詞匯習得的普遍途徑
2.1聽讀模式下的二語詞匯習得
我國的學者關(guān)于聽、讀輸入的研究則表明,輸入材料滿足“i+1”原則的基礎(chǔ)上,在同樣語料輸入情境下,聽力輸入受試者比閱讀受試者更提前接收目標詞,聽覺信息對詞匯的習得有重要影響。通過研究聽覺和視覺信息對記憶的影響,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雖然聽覺信息的存儲能力不如視覺信息的大,但是聽覺信息在信息保留方面比視覺信息表現(xiàn)得好(王甦 汪安圣,1992)“如果學習者通過聽力習得詞匯,則遺忘的幾率較小”。以上詞匯習得研究表明,聽或者讀的習得模式對詞匯習得的作用是有限的。
2.2文化情景中的二語詞匯習得
Levelt(1989)認為,一個一語詞條由兩個組成部分來表征:詞匯的語義、句法特征組成的詞目以及詞匯的詞法和形式信息組成的詞位。對二語習得者來說,二語詞條并沒有像一語詞條一樣在習得者大腦中形成完整關(guān)于意義和用法的概念,這就導(dǎo)致二語詞匯習得不能夠得到正確的、符合文化背景的應(yīng)用,在短暫的記憶后,往往被遺忘或者丟棄。原因在于,這些詞匯習得方式并涉及最根本的語言認知機制,未能對二語詞匯認知系統(tǒng)的構(gòu)建有幫助,對詞匯積累及能力提升的作用有限。因此,隱喻認知機制對于二語習得者詞匯習得的作用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3.二語詞匯習得中的隱喻認知機制
3.1詞匯各義項之間聯(lián)系的構(gòu)建
隱喻是詞匯向多義性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因,具有語義再生功能。教師要在隱喻機制下引導(dǎo)學生注意詞匯意義的歷時演變,提醒學生詞匯各義項之間的隱喻關(guān)系。比如,在講解figure時首先應(yīng)從原義出發(fā),逐步深入并涉及其它衍生義,借助英語詞典,闡明原意義與其衍生義之間的相似性,讓學生逐漸體會該詞由NUMBER—PERSON—SHAPE—STATUE—DIAGRAM的詞義變化歷程。
figure n.NUMBERS 1.a number representing a particular amount, especially one given in official information
SYMBOL 2.a symbol rather than a word representing one of the numbers.
AREA 3. the area of mathematics that deals with adding, multiplying, etc.
PERSON 4.a person of the type mentioned
SHAPE OF BODY 5.The shape of the human body, especially a womans body that is attractive.
IN PAINTING/STORY 6.a person or an animal in a painting, etc, or in a story.
STATUE 7. a statue of a person or an animal
PICTURE/DIAGRAM 8. a picture, diagram, etc. In a book that is referred to by a number.
義項1(數(shù)字)為figure的本義;義項2(符號,象征), 是義項1的具體體現(xiàn),而義項8(圖表)是由義項2(符號)的具體體現(xiàn);義項3(數(shù)學領(lǐng)域)可視為義項1(數(shù)字)的引申;義項4(人物)可視為義項2(符號,象征)經(jīng)擬人所形成;義項5(身材),7(肖像)是義項4(人物)的相似義項;義項6(動物或人的圖畫)可由義項4(人物)通過意象程度變化而來;義項8(圖表)則是義項3(數(shù)學領(lǐng)域)的具體呈現(xiàn)。figure各義項間的關(guān)系如圖1所示。這種詞匯教學方法可以在學生大腦中建立義項聯(lián)系,相比一般的機械記憶更生動、更符合認知規(guī)律,鞏固詞匯學習。
(圖1. 義項聯(lián)系圖)
3.2隱喻結(jié)構(gòu)
概念隱喻的工作機制是人的大腦根據(jù)事物之間共有的特征,通過類比創(chuàng)造出新的概念組合,把一個心理空間與思維空間的概念投射到另一個心理與思維空間。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和思維,這就造成了語言上的差異。相似的概念可以通過隱喻機制映射到學習者的二語概念系統(tǒng)中,不同的概念是要重點關(guān)注的,以減少或避免發(fā)生負遷移。
在聽、說、讀、寫、譯過程中對某類詞匯的學習不僅要借助已形成的母語概念系統(tǒng),更要借助詞典進行詞匯學習。
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學習者應(yīng)該首先認識到該詞在原句中是一個由名詞到動詞的語法隱喻用法,是以某人替代了該人所發(fā)出的具體動作。此外,動詞的兩個義項中,名詞用法為本義,后者動詞用法為引申義。理解到這一層,再回頭看原句,就能更深刻地想象一個曾經(jīng)的戰(zhàn)場,見證硝煙炮火和生死離別的場景。
所以,在二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揭示不同文化中語言的隱喻相似性來提高學生的詞匯習得質(zhì)量和效率,通過對比概念隱喻的差異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在自發(fā)的學習過程中,二語習得者可以通過構(gòu)建隱喻機制來學習和擴充詞匯,達到學習目標。
4.結(jié)語
二語詞匯習得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語詞匯習得的普遍途徑,如聽讀模式、文化情景模式等。這些途徑均未提出一個有效的構(gòu)建詞匯系統(tǒng)的方法,習得途徑的也僅限于表層的現(xiàn)象研究。因此在二語詞匯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隱喻機制來構(gòu)建單詞各義項間的聯(lián)系進行系統(tǒng)的單詞教學,讓學生了解單詞的活用,來擴充二語習得者的詞匯量,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Danesi M.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eneglected dimension[A]. In Alatis J E ( ed.).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C]Washington,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2.489-500.
[2]朱坷. 2009.隱喻機制影響下的多義詞詞典釋義[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4):153—154.
[3]章宜華.2005.多義性形成的認知機制與詞典義項的處理[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3):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