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認知語言學中,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不再僅僅是語言修辭手段,而是人類基本的認知方式。詞匯作為語言的基本構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隱喻和轉喻思維的影響。本文將先從理論上分析比較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的異同,再通過它們在詞匯中的應用比較兩者的差異。
關鍵詞:概念隱喻;概念轉喻;詞匯
作者簡介:袁路佳(1994-),女,漢族,河南省南陽市人,新疆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2--02
一、引言
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隱喻和轉喻作為修辭手段,多用于詩歌寫作,達到美化句子的效果,與思想和行為毫無關聯(lián)。但實際上,隱喻和轉喻無處不在,體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隱喻和轉喻都是人類基本的認知方式,在我們的認知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隨著隱喻和轉喻思維的深入普及,它們也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詞匯教學上,并且產(chǎn)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學生通過隱喻和轉喻思維習得英語詞匯,能夠更加較容易地掌握詞匯中的引申含義,清楚地了解英語習語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培養(yǎng)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英語水平。
二、概念隱喻理論與概念轉喻理論
(一)概念隱喻理論
隱喻從根本上來說是概念性的,往往通過具體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1]。Lakoff明確指出“隱喻是兩個概念域之間的映射”,是從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2]。例如:Theres a road that leads to happiness. 這個句子運用了“戀愛是旅行”這一概念隱喻。在這個概念隱喻中,旅行是源域,戀愛是目標域。在旅行的過程中,可能有歡笑,也可能有淚水,戀愛中同樣也有酸甜苦辣??梢姡陔[喻中有一種從源域到目標域的跨域映射。
隱喻映射有以下幾個特點:(1)隱喻映射是單向的,是從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而不能從目標域向源域映射。因為在生活中,我們一般是用具體的、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去理解抽象的事物。例如,我們通常會用通過“建筑物”來理解“理論”,而不會通過“理論”來理解“建筑物”。(2)隱喻映射是部分的。源域只把跟目標域相似的那部分特征投射到目標域。(3)隱喻映射遵循“恒定原則”(Invariance Principle)。(4)隱喻映射的基礎是人體的經(jīng)驗。它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及知識[2]。這一特點也反映出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例如,中國人一般會把戀人比作“鴛鴦”、“蝴蝶”,而西方國家就沒有這樣的隱喻。因為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梁?;@樣的歷史典故,西方國家卻沒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體的經(jīng)驗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隱喻系統(tǒng)就可能會存在差異。
(二)概念轉喻理論
轉喻一直以來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手段。其實它同隱喻一樣也是一種認知方式,其本質是用某一事物來指代鄰近事物。在人類使用語言和認知過程中,概念轉喻比概念隱喻更基本。因此概念轉喻的研究正在升溫。
概念轉喻是在同一領域內用某一實體去指代另一實體。[3] 轉喻的本質是同一領域矩陣內的領域突顯。例如:“魯迅很難讀?!?這個句子中魯迅這個人以及他的文學作品構成了“魯迅”這個概念的領域矩陣。用認知上比較突顯的魯迅這個作家指代其文學作品,突顯了“魯迅的文學作品” 這個領域。我們說魯迅難讀并不是說這個人難讀,而是說他的作品難讀。再例如:Big nose is coming. 這句話中用“大鼻子”指代了這個人,因為大鼻子是他的顯著特征,在關于他的領域矩陣中得到了凸顯。
概念轉喻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同一領域內整體和部分的轉喻;第二類是同一領域內部分與部分的轉喻。第一大類主要可分為7小類:① 事物與部分之間的轉喻 例:The car needs washing. 這里car作為整體轉指車身部位。② 標量轉喻 例:How old are you? 這里用年齡標量的上限old轉指年齡標量整體。③ 構成轉喻 例:他拿著5克拉的鉆戒向女友求了婚。這里用整個“鉆戒”轉指其中的“鉆石”材料。④ 事件轉喻 例:Mary speaks French. 這里用“說法語”表達瑪麗懂法語這門語言整個事件。⑤ 范疇和成員之間的轉喻 例如用“aspirin”轉指“止痛片”。⑥ 范疇及其特征之間的轉喻 例如用“嬌嬈”轉指“美女”。⑦ 縮減轉喻 例如用“UN”代替“United Nations”。第二大類主要可分為9小類:① 行為轉喻 例:We summered at the seashore. 這里用時間轉指“度過夏天”這一行為。② 感知轉喻 例:There goes my knee. 這里用身體的部分“膝蓋”轉指“疼痛感”。③ 因果轉喻 例:She was upset. 這句表示“某一事物或事件使她難過”。④ 生產(chǎn)轉喻 例: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句中“杜康”使古代釀酒名師之名,轉指“好酒”。⑤ 控制轉喻 例:The Ford has arrived. 這里用受控物“福特汽車”轉指駕駛者。⑥ 所屬轉喻 例:He married money. 這里用所屬物“錢”轉指所屬者。⑦ 容器轉喻 例:壺開了。這里用容器“壺”轉指壺里面的“水”。⑧ 地點轉喻 例:Cambridge published his book. 這里用地名Cambridge 轉指Cambridge Press。⑨ 符號和指稱轉喻 例:“?!弊值淖中魏透拍羁赊D指“?!边@一事物。
(三)概念隱喻與概念轉喻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聯(lián)系: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最初都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手段,隨著科學的進步與完善,進而上升到了認知領域,被認為是人類的認知方式。轉喻是隱喻的基礎,許多隱喻的經(jīng)驗基礎本質上是轉喻性的。它們之間互相聯(lián)系,不可分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區(qū)別:隱喻是兩個不同認知域之間的投射,是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而轉喻的本質是同一認知領域矩陣內的領域突顯,用部分代替整體或整體的其他部分。前者涉及兩個認知域,且源域跟目標域之間存在相似的特征,如“理論是建筑物(THEORIES ARE BUILDINGS)”這一概念隱喻中源域“建筑物”和目標域“理論”之間都有著扎實、牢固等相似的特征,因此才會發(fā)生映射讓我們通過“建筑物”這一具體事物更好的描述、理解抽象的“理論”。后者只涉及一個認知域,源域跟目標域之間不一定存在相似的特征,但他們之間一定存在某種關系(所屬關系、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等)。如“He marries money.”中“他的妻子”和“錢”存在著所屬的關系;“Big nose is coming.”中“他”和“大鼻子”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概念隱喻中,源域和目標域是兩個獨立的實體,他們有各自的特征,只是兩者相似的那部分發(fā)生了映射,因此沒有其中一個我們也可以理解另一個的意思。而在概念轉喻中,源域和目標域存在著某種關系,它們是不可分割的,否則將無法把這兩者聯(lián)系在一起。
三、概念隱喻理論與概念轉喻理論在詞匯中的應用
(一)概念隱喻理論在詞匯中的應用
概念隱喻理論在詞匯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多義詞的理解,二是習語的理解。多義詞一般包括本義和引申義。詞語的引申義大多與人們的日常經(jīng)驗是相關的,人們通過自己的體驗賦予了一個詞多種意思,從而也就產(chǎn)生了多義詞[4]。因此,多義詞就是隱喻在詞匯中的其中一種體現(xiàn)。
隱喻在詞匯中的另一種體現(xiàn)就是習語。例如:“心”這個詞的本義是人的某種器官,在英語的習語里我們經(jīng)常會說put your heart into something,表示全心投入到某件事上,認真對待某事。在這里“心”所表達的抽象概念是通過其原意來表述的,這就是“心”這個詞的隱喻用法。在學習習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把詞匯的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結合起來,這樣可以更加高效的掌握習語的用法。
(二)概念轉喻理論在詞匯中的應用
概念轉喻理論在詞匯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詞義的擴大、縮小,以及詞類轉換。
詞義的擴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詞出現(xiàn)了詞義擴大的現(xiàn)象。如“hand”這個詞原本指的是人身體的一部分,但后來出現(xiàn)了類似farm-hands(農(nóng)工)這樣的表達,這是因為許多農(nóng)民的工作需要手工來完成,而 “手”又是農(nóng)工比較突出的特點,于是“hand”用于farm-hands表示“農(nóng)工”的意思。在這里“hand”的詞義就擴大了,這個詞的轉喻用法是用部分代替了整體。
詞義的縮?。篊hina won this match. / What a lovely creature. 這兩個句子中China和creature都是用整體代替了部分,詞義縮小了。“China” 本來指中國整個國家,而在這里只是指中國隊;“creature” 原本指所有有生命的物體,而這里僅指人。
詞類轉換:轉喻在詞類轉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名詞、動詞以及形容詞之間相互轉換。例如:He walked in the room. / He went for a walk. 這兩句中walk由動詞轉為名詞,體現(xiàn)了以“動作代動作結果”的轉喻用法;My English is not very good. / He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the good of his country. 這兩句中good 由形容詞轉為名詞,這體現(xiàn)了轉喻的認知過程。
(三)概念隱喻理論與概念轉喻理論在詞匯中的應用比較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概念隱喻理論在詞匯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多義詞和習語這兩方面;而概念轉喻理論在詞匯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詞義的擴大、縮小、詞類轉換以及詞性之間的派生這幾方面。雖然略有不同,實際上它們在詞匯中的應用都是建立在人類對某事物的多種體驗上,而且這些體驗都是有關聯(lián)的。不管是多義詞還是詞義的擴大縮小,都是人們對事物的經(jīng)驗基礎在發(fā)生變化從而產(chǎn)生了詞匯的變化。因此,概念隱喻理論與概念轉喻理論從本質上講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lián)的。
四、結語
概念隱喻理論和概念轉喻理論既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它們在詞匯教學方面也給了教師許多啟發(fā)。老師應該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實際例子來分析詞匯中所包含的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讓學生們可以根據(jù)日常的生活經(jīng)驗來聯(lián)想詞匯的多種含義,做到舉一反三,更加高效準確地掌握詞匯,提高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M. J. Metophors We Live By [M]. Chice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2]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of Metaphor [A]. In Dirk Geeraerts (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 [C].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3.
[3]Lakoff, G. & M.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e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9
[4]劉玉梅, 沈志和. 認知詞匯學[J]. 外語學刊, 20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