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中庸思想作為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豐富,并且影響深遠。中庸思想不僅可以作為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基本準則,也是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的道德準則,甚至也可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本原則。因此,我們要秉承儒家中庸思想的精髓部分,充分發(fā)揮其美育價值。
關鍵詞:儒家;中庸思想;美育意義
作者簡介:甄苗苗,鄭州大學文學院美學專業(yè)中西美學比較方向2015級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2--02
中庸思想的產生與發(fā)展是歷史的必然產物,這一思想在儒家傳統(tǒng)思想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堪稱儒家思想中的精華。戴逸先生就曾指出,在中國文化中值得注意的幾個概念中,“首先是儒家的中庸?!盵1]幾千年前來,中庸思想經久不衰,雖發(fā)展途中遭遇波折,但在不同歷史條件下依舊不斷得到重新闡釋和建構,其美育意義也從中得到挖掘與弘揚。
一、中庸思想的產生流變
任何理論的產生都有其濃厚的社會歷史根源,先秦儒家中庸思想也是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下的產物。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周天子大一統(tǒng)的穩(wěn)定局面被取而代之,禮崩樂壞,從而為新文化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政治土壤,經濟上面臨“義”與“利”之間的矛盾沖突,人們思想迷茫,此時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思想引導社會的和諧,于是中庸思想便應運而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血緣宗法制的人際關系網,以及大一統(tǒng)的政權結構,就是這一中庸理論所產生的社會“土壤”[2]?!白媸鰣蛩?,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笨鬃映浞治涨叭说乃枷?,對“中”的概念做進一步的闡釋,并將“中”的思想發(fā)揮運用到他的倫理道德理論中,將“中”與“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提出了儒家的“中庸”說,后經由子思、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等儒家代表人物繼承發(fā)展,其內容日臻豐富。從此,中庸思想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但是,歷史上儒家思想曾遭遇無情批判和遺棄,中庸思想也難以幸免,被輕易地與折中主義、調和論畫上了等號,甚至被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但是,中庸思想的精髓是不會輕易被掩蓋的。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許多思想漸漸地被淡化,中庸思想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淀下來,其實恰恰證明了其頑強的生命力??鬃硬粌H提出了“中庸”之說,還以身作則,觀其一生,都始終秉持著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張理刑并重,經濟上主張“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眰惱砩媳羞m度原則,教育上主張因材施教,文化上強調文質彬彬。從中不難看出中庸思想的辯證因素,因此應該批判地繼承這一思想,而不應一味地將中庸思想演化、訛化為“折中”或“調和”。只有秉承儒家中庸思想的精髓部分,才能充分發(fā)揮其美育價值。
二、中庸思想的理論闡釋
中庸思想作為儒家的道德標準。在儒家思想中,“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3]中庸思想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要想將“三達德”實現于五達道之中,就要將中庸之道落實到現實人生中去,因此務必要做到慎獨、忠恕、至誠盡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發(fā)現道、體悟道,使自身修為符合于道,從而合乎君子之德。中庸即是善,是適度,充分體現了倫理道德規(guī)范,這種善由不偏不倚之行為表現出來,而彰顯出人之所以為人的“人道”。中庸之道出自于天,重在中、庸二字,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笨梢娭杏怪赖睦碚摶A在于天人合一?!吨杏埂肥加凇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吨杏埂氛f:“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比绻斓朗钦\,那么人道就是追求誠,這就達到了天道與人道的合一。天道與人道合一的目的又是將天性與人性合一,只有人性達到天性那般至善、至誠、至仁、至真,才能建天下之大本,曉萬物之規(guī)律,從而達到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理性與情感合一,《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敝挥小爸轮泻汀辈拍芴烊撕弦弧L烊撕弦坏恼鎸嵑x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境界。所以通過中庸之道達到的天人合一,不僅是人自身身心的和諧,也不單是人與人的和諧共處,更是要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
三、中庸思想的美育意義
(一)提高我們的自身修養(yǎng)
馮友蘭曾說:“傳統(tǒng)中國哲學的任務不在于增加實際的知識,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4]儒家中庸思想的美育意義首先體現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方面。“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苯沂玖酥杏顾枷胱晕医逃晕艺{節(jié)的一面?!靶浴弊鳛槿俗匀欢坏谋拘?,人人皆有其性,人人皆有其道,然而處于物欲橫流的社會,人人容易逐于物而失其本心,儒家思想從不主張禁欲,但是合理的欲望才符合中庸之道,于是中庸思想中提出“慎獨”二字。我們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是要想踐仁,就需“慎獨”。慎獨則是對個人內心的認真審視,以及對于自我行為主張的一種憂患意識,我們要學會時常反省自己,并對自己的欲望進行自我克制和約束,尤其是個人獨處時更要加強自律,從而做到防微杜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北种杏怪?,經過內心的自我凈化后,從而提高我們的自身修養(yǎng),便更有利于踐行仁。也便實現了“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的修養(yǎng)目標,從而完善自我人格。
(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儒家中庸思想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逐漸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為人處世的思維中。中庸思維的融入讓我們更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庸思想倡導“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痹趶碗s的人際關系中中庸思想可謂是潤滑劑。比如做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就能有效地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爸宜∵`道不遠”,“忠于己”不僅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恕于人”更懂得寬恕他人,那么在社會上與其他人相處時便游刃有余了。中國自古標榜以和為貴,《中庸》中就強調“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正是在貴和思想的引導下促進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融合?!吨杏埂酚醒裕骸拔┨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這種大局意識,不停地促使人們在面對敵國外患時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在中庸思想的正確引導下,和諧的人際關系自然建立起來。
(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中庸思想的核心是“和”,不僅指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的關系,還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最初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懼怕敬畏神奇的自然力量,甚至在自然面前束手無策,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開始不斷地利用自然甚至征服自然,也因此自食毀壞自然所帶來的惡果。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對人類發(fā)出忠告:“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效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5]就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庸思想的智慧體現在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贊天地之化育”,當事物達到中和的程度時,天地就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各自會正常地發(fā)揮出各自的功能,在這樣的和諧環(huán)境下,萬物就得到了化育,獲得了蓬勃的生機。人們要能夠領悟并順應自然規(guī)律才能達到天人合一。因此,我們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要把握自然運作的規(guī)律,不能過度開采利用自然,要始終秉承中庸思想,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沙香蓮.中國國民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2]鄧紅蕾.和諧觀探源—中庸理論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思想淵源[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3:116.
[3](戰(zhàn)國)孟子等.四書五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張海燾.中國哲學的精神——馮友蘭文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8.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