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摘 要:本書將認知心理學家最近的研究成果用于文學研究,主要是講關(guān)于通過潛在的心理狀態(tài)來解釋行為的這種能力,也就是閱讀心靈(mind-reading)的能力,運用到解讀文學文本中可以帶來的許多新視角。
關(guān)鍵詞:心靈理論(ToM);元表征(metarepresentation);信息源頭(source of representation)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2--01
《我們?yōu)槭裁撮喿x小說——心靈理論與小說》的作者麗薩·詹塞恩(Lisa Zunshine)是美國肯塔基大學研究十八世紀英國文學的專家,目前正傾向?qū)⒄J知科學與文學相結(jié)合進行文學研究。她的這本著作提供了認知科學與文學相結(jié)合的一種可能,這本書主要分成三個部分:歸因于心靈(Attributing Minds);追蹤心靈(Tracking Minds);和隱藏心靈(Concealing Minds)。
一、心靈閱讀與小說
第一部分“歸因于心靈”中提到了本書中第一個重要的理論概念——閱讀心靈(mind-reading),也叫作心靈理論(Theory of Mind,簡稱ToM)?!靶撵`理論是用來描述我們根據(jù)人們的思想、感情、信仰以及欲望來解釋他們行為的能力?!盵1]6歸因于心靈是我們建構(gòu)自身社會環(huán)境和在其中生存的默認方式,但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誤。認知科學家通過對心靈理論的研究,開始感激我們閱讀心靈的能力,正是這種能力使我們每天的交流和文化表征成為可能。
作家能夠激發(fā)我們隨時準備去想象別人思想這一點,在《達洛衛(wèi)夫人》中,伍爾夫?qū)懗隹死惿吹奖说迷谝姷剿龝r顫抖的身體活動,作者首先講到,彼得“心里感到她比以前見老了”,然后寫到克拉麗莎想“他一點也沒變,……依然是那種格子衣服;……絲毫沒變”。[2]40彼得的“顫抖”是這個場景中的一部分,作者要求我們讀者需要自己補上缺少的那部分信息(就像“他再次見到她一定很激動”),這樣才會使得小說的敘述連貫。伍爾夫可以使彼得的“顫抖”“自說自話”,因為我們認知的進化趨勢是假定每一個身體動作后面都必定有心理活動,即使作者只留下了極少的線索,這個心理活動也是存在的。
回到“我們?yōu)槭裁醋x小說”這個問題上,詹塞恩認為,通過想象小說人物隱藏的心理活動,跟隨敘述者所提供的對心理活動的解釋,對比我們對一個人物在某一時刻的心理活動的解釋與我們所認為的作者自己的解釋,我們可以得到關(guān)于認知的心靈理論的許多啟發(fā)。
二、元表征能力與小說
第二部分是“追蹤心靈”,講述作者第二個理論概念:元表征。作者認為我們主要通過元表征能力來理解小說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
元表征可以看做是“關(guān)于表征的表征”,一個元表征包括兩部分,表征的源頭,例如,“我認為……”和表征的內(nèi)容,比如,“……要下雨了”。
元表征能力在理解大多數(shù)小說作品中都顯得極為重要。在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班內(nèi)特(還有通過她的讀者)最終可以消除對達西先生的偏見,是因為一個很重要的表征在她的腦子里變成了元表征,這個表征(現(xiàn)在可以看做元表征)就是伊麗莎白對達西的不喜歡是基于維克漢姆關(guān)于達西過去是如何對他不好的這一敘述。這時關(guān)于具體人物的源頭出現(xiàn)了,“維克漢姆說……”這就使得達西的殘忍和目空一切很難成為伊麗莎白世界觀的一部分。
三、心靈閱讀與偵探小說
本書的第三部分“隱藏心靈”主要就偵探小說和心靈理論及元表征能力的關(guān)系展開。
偵探小說會開發(fā)我們元表征能力的最大限度,因為偵探小說使讀者沉浸在閱讀心靈中,有很多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元表征框架需要讀者去追蹤。
奧斯汀的小說被稱為“最難懂的偵探小說”,《愛瑪》這本小說的結(jié)尾確實需要我們用閱讀偵探小說的認知心理活動。在讀一本典型的偵探小說時,殺手一旦找出,作案動機展示出來,我們就必須對故事中發(fā)生的種種事件進行重新闡釋,做出重要的元表征上的更正。在讀《愛瑪》這本小說時,過程是相似的。我們知道弗蘭克·邱吉爾與簡·菲爾費克斯的真正關(guān)系后,我們就不得不重新回顧整個故事,改變我們之前對某些“線索”的解釋,例如,弗蘭克第一次到達哈特菲爾德的時間,簡收到的鋼琴,簡一定堅持自己去取信件,等等。
任何小說作品都會涉及心靈理論,偵探小說也不例外,與此同時還會涉及我們的元表征能力。偵探小說中的每個人都可能說謊,在閱讀是我們會最大限度地仔細分析自己和別人的心理狀況以及各種信息的來源。
四、結(jié)語
詹塞恩在《我們?yōu)槭裁醋x小說》中,將認知科學中的心靈理論、元表征能力運用于小說分析。書中詳細分析的小說范圍很廣,有十八世紀的書信體小說,十九世紀早期的風俗喜劇,偵探小說,意識流小說,還有以不可靠敘述者為特點的小說(如《洛麗塔》),作者將認知中的心靈理論、元表征能力與小說文本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
當然這部著作也受到有些文學評論家的質(zhì)疑,其中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教授布賴恩·博伊德(Brian Boyd)對這部作品提出了質(zhì)疑, “并不是所有的小說都適合用心靈理論來分析”[3],而詹塞恩只選取了理查德森、伍爾夫、納博科夫的適合這樣分析的作品,所以這不足以成為“我們?yōu)槭裁醋x小說”的解釋。
參考文獻:
[1]Zunshine, L. Why We Read Fiction: Theory of Mind and The Novel [M].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弗吉尼亞,伍爾夫. 達洛衛(wèi)夫[M]. 孫梁,蘇美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3]Boyd, B. Fiction and Theory of Mind [J].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2006, 30: 59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