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
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在Smad對TGF-的調控機理、磷酸酶PP2A的結構生物學方面做出過有國際影響的工作。曾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fā)的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等獎項。
2014年11月27日,施一公在“吳楊獎”頒獎典禮上發(fā)表題為《我的科研動力》的演講。
鐘南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yī)學會顧問、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
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醫(y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yī)學部),2007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2003年抗擊“非典”先進人物。2004年4月8日,又被授予國內衛(wèi)生系統(tǒng)的最高榮譽——白求恩獎章。主要從事高氧/低氧與肺循環(huán)關系研究。
2006年10月,鐘南山獲得第九屆“吳楊獎”的“特殊貢獻獎”。
孫穎浩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前列腺癌研究的領軍人物、全軍前列腺疾病研究所所長。
身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他率領課題組發(fā)現(xiàn)兩個新的中國人群特異易感基因位點,揭示了前列腺癌種族差異的遺傳學基礎。2015年2月,孫穎浩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26屆國際抗癌大會(ICACT)上榮獲腫瘤學“Alexander Savchuk獎”及1萬歐元的獎勵,這是首位華人學者獲此殊榮。
2015年12月,孫穎浩獲得第16屆“吳楊獎”。
高福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今年8月21日,全球四大名刊之一《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fā)表了高福院士團隊和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峰博士聯(lián)合完成的論文,首次揭示了新布尼亞病毒的攻克弱點,這一成果為疫苗與抗病毒藥物的研發(fā)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2015年12月,高福獲得第16屆“吳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