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與醫(yī)學應對方式的相關性
吳小欽,歐玉蘭
[目的]調查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醫(yī)學應對方式的現(xiàn)狀及相關性,為冠心病病人實施個性化心理干預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用慢性病病人風險感知量表和醫(yī)學應對方式量表對255例冠心病病人進行調查。[結果]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總分為38.69分±7.63分,面對得分為17.34分±2.54分,回避得分為16.63分±2.84分,屈服得分為10.04分±2.12分。風險感知量表經濟風險維度與回避、屈服呈正相關(P<0.05),風險感知總分、社會心理風險與屈服呈正相關(P<0.05),經濟風險和社會心理風險是影響病人采取消極應對的影響因素。[結論]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與醫(yī)學應對方式相關,臨床護理工作者可結合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特點,為冠心病病人提供個性化心理干預及社會支持。
冠心病;風險感知;醫(yī)學應對方式;經濟風險;社會心理風險;相關性
冠心病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致死性疾病[1]。在治療過程中,病人經常面臨各種風險,從而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心理問題和心理干預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醫(yī)學應對方式是個體為應對內外部各種應激所作出的不斷變化的心理和認知,是影響健康和心理應激的中間變量[2]。有研表明,風險感知與心理社會因素相關,并且對疾病的發(fā)展、轉歸和臨床結局有著重大影響[3]。故本研究旨在調查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與醫(yī)學應對行為現(xiàn)狀,并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為臨床護理工作者對冠心病病人實施個性化心理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1.1 對象 選擇2016年9月—11月某市3所三級甲等醫(yī)院冠心病病人255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CHD)診斷標準;②年齡≥35歲;③患病時間≥3年;④心力衰竭分級(NYHA)為Ⅱ級~Ⅲ級;⑤無精神及心理疾病,意識清楚(簡易心智問卷[4]得分>8分),具有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能力;⑥自愿參與本研究,家屬及病人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急性心肌梗死者;②伴有嚴重的心、腦、肺疾?。虎劬裾系K或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 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戶口、婚姻狀況、經濟狀況、工作狀況、病程、費用類型。
1.2.1.2 慢性病病人風險感知問卷 由方蕾[5]編制而成,包括經濟風險(4個條目)、身體診療風險(5個條目)、社會心理風險(3個條目)3個維度和12個條目。各條目采取Likert 5級評分法,5分為非常擔心,4分為擔心,3分為一般,2分為不擔心,1分為非常不擔心,總分60分,得分越高,風險感知越大。該問卷 Cronbach’s α系數為 0.884,本研究中各維度Cronbach’s α系數均在0.65以上。
1.2.1.3 醫(yī)學應對方式問卷 由沈曉紅等[6]翻譯并修訂而成,包括面對(8個條目)、回避(7個條目)、屈服(5個條目)3個維度,共20個條目,各分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69,0.60,0.76。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其中8個條目負向計分,某個應對方式得分越高,表明個體面對應激時越趨向于采用此種應對行為。
1.2.2 資料收集方法 發(fā)放問卷前說明本調查的目的及意義,征得病人同意后,發(fā)放問卷,收回并保存。要求在20 min內完成全部問卷。共發(fā)放問卷268份,回收有效問卷255份,有效回收率為95.1%。
2.1 冠心病病人的一般資料(見表1)
表1冠心病病人的一般資料(n=255)
項目例數性別 男160 女95年齡 36歲~20 46歲~50 56歲~55 >65歲130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140 高中或中專80 專科及以上35戶口 城市140 農村115 婚姻狀況 已婚250 喪偶5月收入 <1000元105 1000元~60 3000元~75 ≥5000元15工作狀況 在職40 無業(yè)95 退休120 病程 <5年135 5年~55 10年~40 ≥20年25費用類型 農村合作醫(yī)療125 社會醫(yī)療保險130
2.2 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與醫(yī)學應對方式評分(見表2、表3)
表2 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得分情況(n=255) 分
表3 冠心病病人醫(yī)學應對方式評分與常模[11]比較 分
2.3 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與醫(yī)學應對方式的相關性(見表4)
表4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總分及各維度與醫(yī)學應對方式各維度相關性(r值)
項目經濟風險社會心理風險身體診療風險風險感知總分面對0.124 -0.0500.0160.161回避0.2071)-0.0550.0890.118屈服0.2201) 0.2261)0.104 0.2151) 1)P<0.05。
2.4 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與醫(yī)學應對方式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以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的3個維度為自變量,以醫(yī)學應方式為3個維度(面對、屈服、回避)為應變量,檢驗水準為0.05。結果顯示,經濟風險和社會心理風險是影響病人采取消極應對的一個關鍵性因素,詳見表5。
表5 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與醫(yī)學應對方式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對冠心病病人來說,疾病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應激源,再加上疾病對病人生活質量、家庭和社會功能造成的影響,對病人的身心產生雙重打擊。研究發(fā)現(xiàn),應對與應對方式是個體對心理應激及健康適應有著決定性和保護性的中間變量,也就是說它能調節(jié)病人在應激性生活事件中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而不同的應對策略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狀況,從而影響疾病的治療和康復[7]。因此,引導病人采取積極的應對行為顯得尤為重要。
3.1 冠心病病人醫(yī)學應對方式與常模比較 相關研究表明,面對是對應激事件采取積極態(tài)度,有助于病人身心健康,回避是對應激事件的一種漠視或淡化,而屈服則是對應激事件消極反應,不利于身心健康,反而會加重心理負擔[8-10]。本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病人醫(yī)學應對方式各維度與常模[11]比較,面對維度評分低于常模,回避和屈服維度評分則高于常模,說明冠心病病人在面對疾病這一應激事件時,更趨向于采取回避和屈服的方式,與胡榮等[12]研究結果相似。這可能與冠心病發(fā)病率隨年齡逐年增長有關,且其癥狀比較隱匿,在發(fā)病時才有胸悶、胸痛等典型癥狀,病人不易察覺,故對其缺乏重視;其次,冠心病是一種慢性的、反復發(fā)作的終身疾病,即使通過介入治療有效,還需長期服藥,這對病人的家庭和心理產生沉重負擔,易使病人出現(xiàn)厭倦情緒,產生回避、屈服心理。再次,隨著病人年齡增長及病程的延長,面對疾病這一應激,尋求解決的方式和態(tài)度也愈趨成熟,因而易采取回避、屈服等應對行為。最后,空巢老人因缺乏社會支持與家庭關愛,孤獨感較重,故易對疾病產生聽之任之的心理。
3.2 冠心病病人回避維度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濟風險是病人采取回避應對的影響因素。經濟風險越高,病人面對疾病的可能性越低。這可能與家庭經濟收入、疾病時間長而產生巨額醫(yī)療費用有關。因此,要求從政府和醫(yī)院、社區(qū)、個人3個方面入手。政府和醫(yī)療機構方面,政府增加財政投入,完善醫(yī)保報銷體制,推動并建立合理有序分級診療模式;醫(yī)院則合理診治,不過度醫(yī)療。社區(qū)方面應努力提升醫(yī)療服務能力,并加強與大醫(yī)院間的合作,將優(yōu)質醫(yī)療資源引進社區(qū),培養(yǎng)全科醫(yī)生和??谱o士?;鶎幼龊谩敖】凳亻T人”的作用,加強對社區(qū)人員健康教育,做好健康管理工作,從而達到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的作用。個人層面則應加強疾病認知,做好疾病自我管理,提升個人健康素養(yǎng)。
3.3 冠心病病人屈服維度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屈服是對應激事件的一種消極反應,會加重病人身心負擔。本研究結果顯示:屈服與社會心理風險呈正相關。病人對社會心理風險感知越高,其應對疾病的態(tài)度越趨向于屈服。究其原因可能與病人對疾病的認識不足,從而對疾病的防治產生偏差,再加上病情反復發(fā)作,產生聽天由命的心理。其次,受試者多次住院,心理負擔重,不愿與家庭成員及親戚朋友談論病情。而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是應對應激的中介變量,病人從家庭、親戚朋友中得到的社會支持越高,不僅能改善病人的負性情緒,更能提高病人的應對能力[13]。提示在冠心病病人的管理中,家屬應給予更多的家庭關懷,鼓勵病人參加社會活動;在臨床工作中,則應加強疾病知識宣教,提高病人認知水平,更多關注病人心理狀況,教會病人自我心理疏導技能,學會自我調適,從而提高病人心理韌性。
綜上所述,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與醫(yī)學應對方式相關,經濟風險和社會心理風險是影響病人采取消極應對的一個關鍵性影響因素。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過程中,應充分了解病人風險感知來源,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減輕病人心理負擔,提高病人積極應對的水平,從而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改善臨床結局。
[1] Mendis S,Puska P,Norrving B.Global atla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1:1.
[2] 黃瓊,周慧玲,梁玲毓,等.工傷康復患者醫(yī)學應對方式和心理狀況的相關性[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5):458-461.
[3] 李曼,李新輝,林陶玉,等.冠心病住院病人心理彈性與一般自我效能、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護理研究,2015,29(3A):817-820.
[4] Eissa A,Andrew MJ,Baker RA.Postoperative confusion assessed with the 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us questionnaire[J].ANZ J Surg,2003,73(9):697-700.
[5] 方蕾.慢性病病人風險感知問卷的編制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2015:1.
[6] 沈曉紅,姜乾金.醫(yī)學應對方式問卷中文版701例測試報告[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0,9(1):18-20.
[7] 原志芳,柴倩文,金奕,等.首發(fā)腦卒中患者醫(yī)學應對方式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9(2):210-215.
[8] 黃海,杜大勇,李運田,等.應對方式對60例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1,23(19):2455-2470.
[9] Faisal-Cury A,Savoia MG,Menezes PR.Coping style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during pregnancy in aprivate setting sample[J].Spanish J Psychol,2012,15(1):295-305.
[10] 欒海麗,孫國珍,邵筱敏,等.早發(fā)冠心病病人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4,11(10A):4144-4145.
[11] 李曼.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彈性與一般自我效能、醫(yī)學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5:6.
[12] 胡榮,姜小鷹,鄭翠紅,等.老年冠心病病人應對方式及相關因素研究[J].護理研究,2006,20(7A):1810-1812.
[13] 周春蘭,仝慧茹,李文姬,等.乳腺癌病人社會支持與醫(yī)學應對方式的相關性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13,27(1A):21-24.
2017-03-29;
2017-10-19)
(本文編輯 蘇琳)
Correlationbetweenriskperceptionandmedicalcopingstylesin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
WuXiaoqin,OuYulan
(Nursing College,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unan 421001 China)
R473.54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33.040
1009-6493(2017)33-4305-03
吳小欽,護師,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421001,南華大學護理學院;歐玉蘭(通訊作者)單位:421001,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信息吳小欽,歐玉蘭.冠心病病人風險感知與醫(yī)學應對方式的相關性[J].護理研究,2017,31(33):4305-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