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菊蓉
【摘 要】荀子的《正名篇》體現(xiàn)了先秦時期集大成的語言學思想,在語言學研究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正名篇》中,荀子提出“緣天官”的語言觀,認為語言源自身體,并就此展開了討論;而在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中,認知體驗哲學研究持有相同的觀點。體驗哲學認為,心智具有體驗性,以此證明語言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符號系統(tǒng),而是依賴于身體感官的。本文從體驗哲學視角出發(fā),對荀子的語言觀進行闡釋并與體驗哲學思想對比,認為荀子的語言觀也是體驗性的。
【關鍵詞】荀子;語言觀;緣天官;體驗哲學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218-02
Lakoff & Johnson(1999)在他們的著作《體驗哲學:基于身體的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zhàn)》中提出了體驗哲學思想。他們認為,認知語言學是以體驗哲學為其哲學基礎的,概念、范疇、推理和心智是由身體經(jīng)驗形成的,特別是由感覺運動系統(tǒng)形成的。大部分推理的最基本形式依賴于空間關系、身體部位,其形成主要依賴于對身體部位、空間關系、力量運動等的感知,認知和意義是基于身體經(jīng)驗的(魏在江,2016)。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在總結和發(fā)展名辯思潮和認知哲學成果中,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語言哲學思想。其內(nèi)容精深,體系初成,與其“一天下”的社會理想相呼應,與其“正名實”的邏輯哲學相交輝,與其“緣天官”的認知哲學相補充(周光慶,2007)。其中“緣天官”是荀子的語言哲學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荀子在《正名篇》中指出“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這里說的就是荀子對語言的來源做出的解釋。一個“緣天官”就解釋了人們對語言產(chǎn)生的困惑?!疤旃佟避髯釉凇短煺摗分芯陀薪忉專骸岸靠诒切文埽饔薪佣幌嗄芤卜蚴侵^天官?!薄疤旃佟奔炊?、目、口、鼻、身體此類的身體感覺器官。既然語言源自“天官”,那么語言在荀子這里是體驗性的這一說法與認知體驗哲學的基本觀點也就不謀而合了。我們通過下文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體驗哲學——語言是體驗性的
Lakoff 通過論證理性和概念的體驗性說明心智本質(zhì)上是基于身體的。人們從傳統(tǒng)西方哲學中繼承這樣一個觀點,理性是獨立于身體的,獨立于我們的感知能力和身體運動的;理性是自治的,自治的理性使我們和動物區(qū)別開來,本質(zhì)上成為人。Lakoff 通過運用認知科學研究成果來正名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他說:“首先,人類的理性不僅僅是外在實在的反應,它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于我們的身體和大腦,特別是我們的運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保↙akoff & Johnson,1999)知覺和運動系統(tǒng)在塑造一些特殊的概念時發(fā)揮著特殊作用,如顏色概念、基本層次概念、空間關系概念。我們常用的概念推理,需要通過我們大腦的神經(jīng)結構來執(zhí)行。因此,身體和大腦的結構決定你有什么樣的概念和你能進行怎樣的推理。Lakoff 通過概念的體驗性來論證認知的體驗性,從而產(chǎn)生語言的體驗性。
談到體驗,首先要有兩個問題產(chǎn)生:1.人們用什么進行“體驗”這一活動?2.人們體驗的對象是什么?用什么體驗?答案不言而喻,即我們的身體,及其各器官。我們體驗的對象是什么?Lakoff 與Johnson在他們的著作里說得很清楚:首先人們身體體驗的對象是空間,更具體一點就是整個世界。包括地點、方向、運動等。這兩個問題便是人類概念和語言的源頭。人類的認識是基于對自身和空間的理解,沿著由遠及近,由具體到抽象,由身體和空間到其他語義域的道路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在人類的感知和體驗過程中,身體和空間是處在第一位的。它們是我們形成若干其他概念的主要基礎,是人類原始思維的出發(fā)點,也是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根本來源,在形成認知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一)身體體驗
關于身體體驗,王寅(2005)從三方面進行論述的,首先是人類的主體性。人類作為認知和語言形成的主體,在其形成的整個過程中自然發(fā)揮著最為關鍵的作用。我們都是將自己置于世界的中心,才會得出上、下、左、右等空間概念。其次是人類生理的特殊性。人類有特殊的身體構造和發(fā)達的大腦,它們以獨特的方式感知著客觀世界,從而形成獨特的思維和語言能力。很多學者都認為,區(qū)別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依據(jù)之一,就是人類具有高度的理性,發(fā)達的思維,能掌握和使用語言。最后是體驗認知的基礎性,“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著名的古希臘格言向我們證實了一個普遍接受的道理,我們常常把基于體驗認知獲得的經(jīng)驗作為衡量周圍世界的標準。人類擁有頭、腰、腳等身體部位,通過對自己身體部位的理解,我們會將這些語言延伸到空間當中,從而得到“山頭、山腰、山腳”這樣的說法。人類總是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以對自身的理解為基礎,產(chǎn)生對世界的闡釋。
(二)語言例證
通過對語言本身進行研究來解釋它的性質(zhì),是最能使人信服的。我們對身體和空間的認識,形成自己獨特的概念系統(tǒng)。我們通過身體的感知逐步理解現(xiàn)實空間,形成了一個空間意象圖式結構,與此同時也獲得了一個內(nèi)在的空間邏輯,再通過人類的理性思維和想象力,便發(fā)展出若干新的概念意義和語言表達。也就說,我們能夠從空間概念的認知出發(fā),通過推理,得到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我們可以在中英文語言當中找到很多例子來例證這一觀點。很多學者都曾論述時間表達是空間表達的延伸。Lyons(1977):“英語中幾乎所有表示空間的介詞也可以表示時間?!辈粌H如此,表示空間的動詞也可用在時間概念的表達之中。例如:
We moved the statue from the back door to the front door.
We moved the conference from Tuesday to Friday.
除此之外,也有空間動詞表達其他抽象概念的,如在英語中,我們會說到 “Something is over our heads”來表示疑惑或者不理解。同樣,在漢語中也會有類似的語言現(xiàn)象,如表達空間的“上下左右前后”,我們也會放在時間概念上:“下周、兩點左右,明天前、后年”等等這樣的表達方式。另外,基于人自身的認識,我們也會有“山頭、山腰、山腳”這樣的概念出現(xiàn)。因此,我們得出結論,語言是具有體驗性的,這一點在認知語言學領域內(nèi)已經(jīng)得到了普遍的認可。endprint
二、荀子的語言觀——“緣天官”
“天官”一詞來自荀子的《天論》,荀子在該文章中論述到:“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币馑际巧眢w器官當中的眼、耳、口、鼻等器官互相連接卻各有各自的功能,此謂之“天官”。荀子在《正名篇》還補充說到“心”也是屬于天官中的一種,可感知喜怒哀樂等情緒。天官是人的感覺器官,通過直接與萬物接觸而感知外部世界。同類事物,我們對之的感覺相同,不同的事物我們對之的感覺不同?!墩樊斨芯唧w有關于此論述的描述:“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diào)竽奇聲以耳異;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異;香臭芬郁腥臊灑酸奇臭以鼻異;疾癢凔熱滑鈹輕重以形體異;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以心異?!辈煌母杏X器官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并能區(qū)分出相應的感覺,予之命名。命名的基礎是“辨同異”(同實者莫不同名,異實者莫不異名,只有辨同異才能命名)。“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痹凇墩樊斨?,辨同異是感官的機能。荀子強調(diào)命名的基礎是本質(zhì)和本體,而這里對事物同異本質(zhì)的把握又是“天官”,可見在荀子那里,感官不僅能夠認識事物的外觀和表象,并且還能根據(jù)事物的外觀和表象進行命名。嚴火其和王中越(2004)指出,“天官”是人對事物個別性的認識。這一個別性能夠使我們把事物從彼此之間區(qū)分出來。余瑞霞(2012)也持相類似的觀點,她認為“天官”是人們產(chǎn)生感知感覺,得到感性認識的載體,同時通過感性認識,我們能夠依賴“天君”發(fā)揮職能,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即本文所談論到的從空間概念到抽象概念)。荀子肯定人的思維與認識活動是在以“天官”獲得感覺與知覺的基礎上開始的。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人們對客觀外在事物的了解是通過“天官”的作用獲取的,通過“天官”的感官器官得到外界事物的各種信息。
所以我們得出結論,荀子的“緣天官”意思說的就是“(語言)其實就是遵照天官的感知而得來的。天官對外界事物的感知,用我們今天的語言學術語來說就是人的身體對世界的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荀子的對于語言的觀點就是來源于身體的體驗?!熬壧旃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就是指的體驗哲學的觀點,即語言具有體驗性。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兩種語言觀的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中認知語言學對語言的解釋是語言具有體驗性,即語言的產(chǎn)生是來源于人們對世界的體驗。而這是一個過程性的認知,人們通過對自己本身的認識,然后產(chǎn)生相應的認知與概念,再將這些具體的概念運用到空間概念當中去,在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體驗,體驗產(chǎn)生之后,人們具體的概念和抽象概念結合起來,產(chǎn)生相似的語言。語言具有體驗性的說法由此產(chǎn)生。荀子關于語言“緣天官”的性質(zhì)的討論建立在名實之辯的基礎之上,既然對“名”與“實”要有一個清晰的定義,那么以名指實的論述是必不可少的。荀子通過對“緣天官”的討論來解釋名與實之間的關系。名是通過“天官”的體驗而得來的,所以在命名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名實相符。既然如此,荀子的語言觀與今天的體驗哲學語言觀便不謀而合,即語言是具有體驗性的,由身體對世界的體驗而產(chǎn)生。
參考文獻:
[1]Lakoff,G & M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s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3.
[2]Lyons,J.Semantics[M].2 Vol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718.
[3]魏在江.概念轉喻的體驗哲學觀[J].現(xiàn)代外語(雙月刊),2016,3(39):358-368.
[4]周光慶.荀子語言哲學思想發(fā)微[J].孔子研究,2007,(3):45-58.
[5]王天海.荀子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王寅.語言的體驗性——從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看語言體驗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1(37):37-43.
[7]嚴火其,王中越.必要的張力:在天官和天君之間——荀子認識思想新論[J].東岳論叢,2004,2(25):139-143.
[8]余瑞霞.論荀子理性思維的過程——“天官”“天君”各司其職[J].賀州學院學報,2012,1(28):1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