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社琴
摘 要:閱讀、理解古詩文,向來是學生比較頭疼的事,就讀《古文觀止》時的一些感悟,淺談對閱讀理解古詩文方法的一點認識和理解。
關鍵詞:古詩文;字詞;朗誦
在讀《古文觀止》序言中有這樣的話:“余束發(fā)就學時,輒喜讀古人書傳。每縱觀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嘗探其要領。析義理于精微之蘊,辨字句于毫發(fā)之間?!逼渲小拔隽x理于精微之蘊,辨字句于毫發(fā)之間?!边@句我覺得是讀古詩文一類書的要旨。要理解、賞析古詩文,最主要的還是字詞的解讀。用《古文觀止》的術語就是字詞訓釋、文義理解。以《陳情表》為例談談我的淺見:
一、文字解讀,疏通大意
漢語是獨特的語言,一個個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要理解語句就離不開語音、字形、詞匯、語義幾方面。正所謂:“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币虼?,對于初學者來說,文言知識的掌握和積累顯得尤為重要。
1.因為一詞多義,同一個字,讀音不同意義有別,所以一詞多義更是學習重點。如《陳情表》中“既無叔伯,終鮮上聲兄弟?!薄澳笇O二人,更平聲相為命。”“鮮”“更”字讀音不同,意義不同。
2.通假字也是讀懂古詩文的障礙:如“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褥。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這句中“蓐”通“褥”,知道了這是通假字就不難理解了。
3.古今異義詞的掌握也很重要,如果不理解,不僅難以弄清文意,而且有可能弄出笑話。例如:“尋蒙國恩,除臣洗馬。尋,俄也。拜官曰除?!薄澳笇O二人,更平聲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更,迭也。言二人迭相依為命。區(qū)區(qū),猶勤勤也?!边€有“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中“不行”“成立”的正確理解。
4.詞類活用也是解讀文字層面的障礙。“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句中外、內的用法。
5.古今語法存在差異。古漢語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判斷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
6.對引用典故的正確理解。其中“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這兩句的文化意蘊更是耐人尋味。理解詩文中的文化意蘊是解讀古詩文的最高境界。
7.對古代文化常識的理解也是正確理解古詩文的關鍵。
二、朗讀背誦,體悟情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痹谑柰ㄎ牧x的基礎上,大聲朗讀,體會詩歌的平仄、押韻的韻律,然后注意節(jié)奏、語音,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反復朗讀,體會詩文的感情基調。
朗誦時可以采用多種方法:
1.配樂朗誦,美妙恰當?shù)囊魳房梢约ぐl(fā)朗讀的情感共鳴。
2.配圖朗誦,意境與詩文相同的圖畫直觀感受詩歌意境。
3.朗誦比賽,比賽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競爭力,進而積極學習、積極朗誦,提高對古詩文的理解能力。
4.情景表演,適度表演,可以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詩歌內容,體現(xiàn)人物感情,能更好地融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這樣對詩歌的理解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三、知人論世,理解意蘊
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基于一定的歷史背景,理解古詩散文也不例外。對于創(chuàng)作背景環(huán)境的分析必不可少。知人論世、緣景明情,全面理解詩歌內容,準確把握思想感情。《古文觀止》中《陳情表》一篇里有這句的解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烏鳥反哺其母,言我有此烏鳥之私情,乞畢祖母之養(yǎng)也。”數(shù)語尤婉曲動人。又連用“況臣”“且臣”“今臣”“是臣”,文法更圓轉。講到這里有必要補充交代李密的身世,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yǎng)成人。及長,治《春秋左氏傳》,博覽多通,機警辯捷。早年曾任蜀尚書郎、大將軍主簿等職。曾多次奉命出使吳國,頗有辯才。蜀漢滅亡后,征西將軍鄧艾聞其名,請為主簿,不就。晉武帝立太子,征詔為太子洗馬。因祖母年老,須親自奉養(yǎng),遂上《陳情表》固辭不受。及祖母卒,服喪期滿,以太子洗馬征至洛陽。李密向晉武帝司馬炎上奏表文,既表達了對晉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終養(yǎng)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文章將訴情之語與陳理之言交融一體,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與說服力。
另外,《陳情表》中作者陳述病榻之前惟有他一人,“常侍湯藥,未曾廢離”。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對這種感情作了照應:“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贝饲橹?,要讓李密撇開祖母遠去,實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這樣將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來,在人聽來既合乎情,又達于理。至此,李密提出了解決的辦法。“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所以,“愿乞終養(yǎng)”。即先盡孝后盡忠,亦合情合理!晉武帝閱其表后,竟贊揚他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不但停詔,而且給予優(yōu)厚待遇: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從這驚人的效果中,足見這篇奏表表達的情感多么到位。由此看來,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與情感。
以上所述,僅是我對古詩文閱讀理解的一點淺見,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