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蓓
(寧波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互動中的心智:走向廣義認知觀
黃 蓓
(寧波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認知語言學一向?qū)⒀芯恐匦姆旁谛睦斫Y(jié)構(gòu)上,這在無形中形成了個體認知的取向,對語言的社會使用維度則有所忽視。究其根本,這源自對認知及概念化的狹隘解讀。有鑒于此,本文主張擴充認知與概念化的內(nèi)涵。我們拓寬了概念化主體與概念化對象的范圍,明確了概念化的目的導向性。呼應當前認知語言學對語言社會性的回歸,本文主張從體驗認知拓展至互動式體驗認知。最后,本文主張,語言的完整認知表征體現(xiàn)為心智寓于互動之中。這一點不僅作為一個主張是可行的,而且在小句結(jié)構(gòu)中有明晰的體現(xiàn),我們采用來自主觀性領(lǐng)域的證據(jù)說明了這一點。
認知;概念化;互動式體驗認知;互動中的心智;拓展
認知語言學奉行“意義=概念化”的觀點,主張表達式的意義發(fā)端于個體說話者的概念化活動中(Lakoff et al.,1999;Langacker,1999;Talmy,2000)。認知語言學的目標,即在于闡明心理過程在語義及語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使其表現(xiàn)出從心理學角度觀照語言的傾向,即將語言視為個體心智中的知識表征來考察。它將語言的描寫模型約減為一套簡單的認知機制,這些機制負責將構(gòu)式——具有不同復雜度與抽象度的存儲在心智中的固化模式——組裝成完整表達式。由此,語法被視為大大小小的構(gòu)式構(gòu)成的清單(Goldberg,1995:6),它們共同構(gòu)成了語言知識的心理表征。由于其研究重心落在心理結(jié)構(gòu)上,這在無形中形成了個體認知的取向,對語言的社會使用維度稍有忽視。
盡管作為一種基于用法的取向(Barlow et al.,2000),早期認知語言學往往徒有基于用法的主張,很少關(guān)注實際的語言使用者在社會互動中的情況。盡管它充分照顧到了語言的意義維度,對真正的交際維度卻有所怠慢,語言的社會性與交互性成為認知語言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這源于對認知及概念化的狹隘解讀,側(cè)重認知的個體性與概念化的非社會性*這一點主要歸咎于對喬姆斯基的心智觀的繼承。通過將語言知識限定在個體頭腦中天賦的語言習得機制,喬姆斯基創(chuàng)立了一種個體意義上的認知觀。認知語言學在反對喬姆斯基語言學的同時繼承了其心智主義立場,因而未能避免其心智觀的局限性。。呼應目前認知語言學中的“社會轉(zhuǎn)向”趨勢,亟待解決的是對概念化與認知的內(nèi)涵加以擴充,從而將語言的人際互動及語篇社會功能涵蓋其中。
認知語言學以認知為導向,以承載認知主體身份的說話者為切入點,以通過語言透視心智的運作規(guī)律為目標,這就注定了主體和心智成為認知視角下語言研究的關(guān)鍵詞。語言研究的天平倒向了主體維度,但隨之而來的是對語言的社會性和交互性的怠慢。如何將心智與社會、主觀性與交互性兼收并蓄,是認知語言學自身的完善所無法回避的問題。
1.1語言的社會性
早在現(xiàn)代語言學發(fā)端之日,索緒爾便將語言的社會性提上日程。在其經(jīng)典的語言-言語二分法中,語言被界定為一套社會規(guī)約,一組言語社區(qū)共享的代碼。言語則被界定為個人化的心理活動,涉及將語言代碼付諸實際運用的過程。然而社會代碼與個體使用間缺失了一環(huán)——個體關(guān)于這些代碼的知識(Geeraerts et al.,2007:10)。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概念填補了這一空缺。語言能力是對語言系統(tǒng)概念的內(nèi)化,是語言使用者的內(nèi)部語法。語言能力的提出將語言研究引上了心智研究的軌道,但與此同時,喬姆斯基將語言囿于一項新的二元對立——語言能力—語言運用,索緒爾關(guān)于語言作為社會符號系統(tǒng)的觀點未能得到繼承。由于喬姆斯基輕語言的社會本質(zhì),及其對語言的天賦本質(zhì)的強調(diào),其認知觀是非社會性的,脫離語境的,在很大程度上囿于個體認知。出于對喬姆斯基的心智觀的繼承,認知語言學初期也將社會語境排除在語言認知的范疇外。
不可否認,語言是一種社會事實,甚至是社會事實的典范(索緒爾,1999 [1916])。著名社會學家涂爾干(Durkheim,1996 [1893])認為,社會事實不單是個體認知表征的總和,因為對個體而言,社會事實是相對自在的,預先獨立于任何個體的思想或意志,因而無法約減為生物學或心理學事實。同樣,語言本身并非所有個體使用者言語的總和,因而無法約減為其在個體心智中的表征。其次,語言意義是約定俗成的,因而首先寓于社會層面而非個體層面,甚至先于個體對其認知而存在。當然,語言規(guī)約本身也需在個體說話者的頭腦中得以表征,否則便無從指望人們?nèi)プ裱?。再次,作為存在于社會集體心智中的規(guī)約,語言統(tǒng)攝著個體的使用情況,這種約定性顯然非認知因素本身所能囊括。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來看,語言是一套分布于言語社區(qū)中的抽象模式,外在于個體而存在(Weinreichetal.,1968)。社會語言學的核心“教義”是社會群體在概念上先于個體而存在(Labov,1972),因而其關(guān)注重心不是說話者的個人言語,而是其在多大程度上對應于宏觀的群體模式。即便言語也不僅僅是個人性的:首先,言語使復雜的交際成其為可能,而交際是一種社會活動,因而可以說言語活動同樣是社會性的。其次,言語本身存在社會限制。例如,有人向我們打招呼時,我們需要做出回應;跟某個人講話時,我們的措辭需顧及對方的社會身份;其他人發(fā)話時,我們應多多少少保持安靜。這就要求我們在群體與個體之間做出平衡。一方面,群體的共享知識、信仰和文化系統(tǒng)不僅同個體的生物存在無關(guān),而且先于個體而存在,因而無法單純參照個體的神經(jīng)結(jié)構(gòu)來解釋。就其本質(zhì)而言,某些問題也需在群體層面上研究,如規(guī)范是如何建立、維持的,如何確定語言變異的實際范圍。另一方面,概念結(jié)構(gòu)與文化模式之間存在著系統(tǒng)互動,各種認知過程(如推理、抽象概念的理解)均離不開文化模式的參與。有鑒于此,目前亟待解決的是恢復社會互動在認知觀中的合法地位。近期認知社會語言學的興起代表了朝這一方向的努力(Kristiansen et al.,2008;Geeraerts et al.,2010;王天翼 等,2012;趙永峰,2015)*作為認知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認知社會語言學致力于在認知框架下解釋社會語境中的語言變異問題。。
1.2 語言的交互性
語言不僅充當著交際的工具,也充當著認知活動的工具,這一點已得到眾多語言學家的認同(Evans 等,2006;Igakemi,2005;Langacker,2008)。語言作為與他人交流的工具,表現(xiàn)出對話性,涉及兩個交際主體在說話者與聽話者的角色之間來回切換。同時,語言作為自我表達的手段,又表現(xiàn)出獨白性,涉及單個認知主體內(nèi)心獨白式的言語。按照功能派的立場,語言的首要功能在于交際,因而交互性與對話性是語言最本質(zhì)的特征(Bahtkin,1981)。出于其認知立場,認知語言學更多地關(guān)注的是語言的獨白性,側(cè)重說話者的認知主體地位。這造就了其獨特的意義觀:意義源自我們對世界的概念化,而概念化涉及林林總總的心理經(jīng)驗,因而意義寓于個體說話者的頭腦中(Lakoff 等,1999;Langacker,1987,2008)。
按照傳統(tǒng)認知觀的解讀,將語言看作人類的交際工具,與將其看作一個認知系統(tǒng)似乎存在矛盾之處,因而意義的交互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近年來,認知語言學開始認識到語言的雙重功能:符號功能與交互功能(Evans et al.,2006;Igakemi,2005;Langacker,2008),但在實際研究中往往有厚此薄彼之嫌。。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出自對認知的狹隘解讀,即認知主要是個體意義上的。事實上兩者并不矛盾;恰恰相反,交際與認知構(gòu)成了語言的一體兩面。沉思默想并非語言交際的常態(tài);反過來,空空如也的腦袋也無從進行交際。盡管認知語言學著力強調(diào)語言的非自足性,但僅限于其相對于一般認知系統(tǒng)的非自足性,事實上語言相對于其發(fā)生環(huán)境同樣是不自足的。認知觀無法忽視的一個事實是:個體對表達式意義的認知,包括對其在言語社區(qū)中的規(guī)約度的評估,是通過交際互動發(fā)展起來的。語言意義的確立即是在言語社區(qū)的成員中間約定俗成的過程,否則我們甚至無從回答這樣最簡單的問題:為何ring可從基本義“環(huán)狀物”引申到指稱競技場、走私團伙,卻不能用于指稱橡皮筋?說話者關(guān)于表達式的常規(guī)用法與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言語社區(qū)業(yè)已確立的語言習慣。這說明,語義不是預先確定的,而是交際雙方主動協(xié)商的產(chǎn)物。從語言的交互本質(zhì)來看,意義是在語篇與社會互動中動態(tài)地浮現(xiàn)出來的,涉及會話雙方對彼此的知識、想法及意向做出的協(xié)商。因而意義不僅植根于個體說話者的頭腦中,也同樣植根于言語社區(qū)中,植根于言語事件的語用環(huán)境及周圍世界中。各種交互模式,包括語篇期待、言語行為場景、話輪、體裁,同樣是語言意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認知語義觀的核心是將意義等同于概念化,強調(diào)人在意義建構(gòu)中的主體地位,認為表達式的意義發(fā)端于個體說話者的概念化活動中。廣義上,概念化涵蓋林林總總的心理經(jīng)驗,而心理經(jīng)驗的本質(zhì)在于某種神經(jīng)活動的發(fā)生,因而概念化發(fā)端于認知加工中(Langacker,2008:30)。不過,這僅道出了概念化的一個維度,不足以說明語言意義的全部。要成為實時交際中的意義,概念化必須現(xiàn)實化為實時的概念化主體面對特定概念化對象的交際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對概念化的主體維度、客體維度加以擴充,闡明其目的導向性。
2.1 對概念化主體維度的擴充
認知語言學將意義等同于概念化。概念化本質(zhì)上是一種認知活動,這種活動背后自然預設(shè)了一個進行概念化的主體——概念化主體。認知語言學家認識到,概念化需要調(diào)用多種能力,如感知、動覺、智識方面的,并喚起各種知識。這道出的是認知主體的屬性。然而,概念化并不獨立發(fā)生于封閉的頭腦中,否則將導致極端的心智主義和唯我論。傳統(tǒng)認知觀認識到了這一點,推崇體驗認知觀(embodied cognition),將內(nèi)在的認知與外在的體驗加以連通(Laokff et al.,1999)。但其所講的“概念化主體”僅僅強調(diào)人作為認知主體的地位,這就勢必將意義建構(gòu)歸結(jié)為發(fā)生于個體心智中的活動。然而人既是認知主體,又是社會主體,因而對表達式的概念化理解也必然涉及這兩個維度。在語言的生成和理解中,認知主體的任務(wù)是對知識、信息進行語言表征,社會主體的任務(wù)則是面對特定的交際對象、交際場合選擇恰當?shù)恼Z言表達。前者負責表達、理解的準確性,后者則負責交際的得體性。
2.2對概念化客體維度的擴充
認知語言學強調(diào)概念化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植根于體驗之中。這預設(shè)了概念化存在所指對象,其所指向的首先是外在的物質(zhì)世界。這是傳統(tǒng)認知觀默認了的。不過需要補充的是,概念化的對象不僅包括客觀世界,還包括主觀的內(nèi)心世界,以及主體對內(nèi)在及外在世界的評估。同時,概念化需要喚起林林總總的背景知識,包括常識及物理、社會、文化知識等。在講話時,我們所概念化的不只是所談?wù)摰膶ο螅€包括語境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我們對交際對象的知識及意圖的評估。在此意義上,概念化不僅植根于體驗之中,同樣植根于社會互動之中;概念化不僅是我們與世界打交道的重要手段,更是與他人打交道的重要手段。
2.3概念化的目的導向性
認知語言學的意義觀可概括為“意義=概念化”,但概念化并非無的放矢。鑒于認知語言學對意義的體驗性根基的強調(diào)(Lakoff et al.,1999),概念化并不囿于心智,而總是針對世界某一方面的概念化。出于語言的社會互動本質(zhì),有必要從語言用于共同交際行為的高度重新審視概念化。交際要得到成功,必須滿足兩個要素:一是概念化,二是互動過程。以“兇手是他!”為例。要理解這句話,“兇手”一詞必須被成功激活,并映射到正確的語篇指稱對象上。若不能做到這一點,即便可以成功喚起概念化,交際也難以順利進行。成功的語言交際意味著概念化必須外化,成為交際雙方共享的指稱對象。在此意義上,概念化并非單純發(fā)生于個體頭腦中的私人行為,還需與交際的互動語境關(guān)聯(lián)起來。如Croft(2009:410)所言,意義“涉及的不單單是概念化,而是出于交際目的而概念化”。
3.1對語言的社會性的回歸
語言的社會性早在現(xiàn)代語言學發(fā)端之日已被提上日程。從索緒爾到喬姆斯基,語言的社會性經(jīng)歷了一個失落的過程。在今日認知語言學社會轉(zhuǎn)向的背景下,對語言的社會性的回歸是歷史的必然。從認知語言學的核心主張來看,將社會性納入認知觀也是其題中應有之義。
作為一種基于用法的語言觀,語言的認知分析不僅要考慮語法結(jié)構(gòu)及其體驗基礎(chǔ),還要考慮這種結(jié)構(gòu)如何從語言使用中衍生出來、并與語言使用相互作用。因此,不研究語言的社會使用及使用環(huán)境,就談不上基于用法的語言學。傳統(tǒng)認知語言學聚焦于理解概念如何植根于體驗性經(jīng)驗之中,其所忽視的正是概念植根的社會語境。社會過程塑造了概念化,因此,需要將其發(fā)生的社會語境加以還原。有鑒于此,近年來認知語言學中出現(xiàn)了“社會轉(zhuǎn)向”,有識之士開始呼吁恢復語言的社會文化屬性在認知觀中的合法地位。Sinha(2009)將語言并稱為“生物文化龕”與“社會機構(gòu)”,意在強調(diào)語言不僅是一套概念化手段,更是一種社會秩序,從原則上對語言使用加以規(guī)范。Labov(2010:2)從社會語言學視角出發(fā),主張認知本身具有社會維度,存在一種認知機制作用于社會層面。他將認知看作一種社會過程,一種對個體之外的社會模式加以捕捉的能力。Harder(2010)則做出了概念識解與社會建構(gòu)的區(qū)分,主張將兩者分別視作認知過程的內(nèi)部端口與外部端口。作為社會轉(zhuǎn)向的代表,Harder主張“行動中的概念化”,致力于探討概念在社會互動中的功能,闡明概念化在交際中扮演的角色。其要旨是: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源自我們所參與的社會及互動過程(Harder,2010:322)。這意味著對于用法事件中涉及的概念,既需從其概念屬性來理解,又需從其在社會空間中的因果關(guān)聯(lián)來理解,這是理解概念化的社會意蘊的前提。
3.2 從體驗認知到互動式體驗認知
認知語言學奉行體驗認知觀,主張認知源于我們的身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這一立場使其得以避免陷入心智主義或唯我論。不過,有必要進一步擴充體驗性的社會內(nèi)涵,走向互動式體驗認知。
傳統(tǒng)體驗觀在很大程度上囿于說話者的個人經(jīng)驗,言語社區(qū)的每個個體調(diào)用自己對物理世界的體驗,創(chuàng)造出與其他個體儼然相同的隱喻、轉(zhuǎn)喻映射或概念整合模式。如在Lakoff & Johnson(1980)那里,隱喻的固化通常被描述為單純發(fā)生于個體說話者心智中的認知過程,而鮮有考慮到與其他說話者的互動情況。事實上,體驗不止于個體經(jīng)驗(生理意義上的體驗性),更是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的互動式體驗,因而還應涵蓋文化環(huán)境及社會互動。這正是語言習得和語言使用的大環(huán)境。Geeraerts旗幟鮮明地主張:“語言的體驗性不僅是生理意義上的體驗性,同樣是一種社會境遇。人是文化的一部分,其想法亦然;我們發(fā)展出各種概念借助的不僅僅是我們的身體,還有我們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Marín-Arrese,2007:291)他近期明確提出“社會符號承諾”,主張將其作為Lakoff(1990)提出的“認知承諾”與“概括承諾”的補充(Geeraerts 2016)?!吧鐣柍兄Z”的內(nèi)涵是:對人類語言的解釋需與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符號的事實相一致,將其解釋建立在一種超越個體的方法論之上。事實上,這是認知語言學基于用法觀的必然要求。
4.1語言、認知與社會互動
心智寓于社會之中,這是生物演化與意義生成的根基所在。按照Vygotsky(1986)的觀點,語言習得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一面是兒童的思想在語義中得以凝固,另一面是兒童的言語得以語法化。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兒童同時成為周圍言語社區(qū)的一員,逐步發(fā)展出參與意義事件的能力。這些事件植根于語言本身所構(gòu)筑的語篇世界中。在此意義上,不僅語言植根于認知中,認知本身也植根于社會互動中。一方面,不存在未被任何社會因素所影響的抽象認知;另一方面,倘若社會因素未被認知所掌握,也不可能對言語的選擇施加任何影響。這說明,認知與互動因素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此意義上,語言認知不僅發(fā)端于個體心智中,本質(zhì)上也應視作一種社會群體現(xiàn)象。對其完整架構(gòu)除需考察個體的角色外,還需考慮社會群體所扮演的角色。這是因為語言的產(chǎn)生源于社會文化語境的需要,而非個體認知發(fā)展的自然結(jié)果。相反,正是群體的社會認知催生了個體的語言認知進化的需要。
歸根結(jié)底,意義源自主體創(chuàng)造意義的活動,語言認知是主體以語言為媒介作用于外界的活動。因而語言的認知觀與社會觀必須有效地結(jié)合起來。認知觀的構(gòu)成是個體,社會觀的作用對象則是社會活動。社會過程提供了創(chuàng)造意義的潛勢,認知活動則實現(xiàn)為意義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誠然,人類若無某種認知能力,語義就不可能存在。然而說意義是基于認知的,并不等于說認知是意義的全部。語言的構(gòu)造涉及的不僅僅是認知,而是植根于社會與文化中的認知。脫離了其所生存的社會文化語境,所謂的人類自然語言,所謂的語言認知,終將不復存在。
4.2 互動中的心智:來自主觀性領(lǐng)域的證據(jù)
狹義上,主觀性指的是說話者針對命題內(nèi)容的信念或態(tài)度(Traugott 1989:31)*也有學者兼作廣義與狹義解讀,如Lyons將其定義為“自然語言在其結(jié)構(gòu)及常規(guī)運作方式中,為言語主體提供了表達自我及其態(tài)度、信念的手段”(Lyons,1982:102),前者涉及語言運用中的主觀性,后者涉及語言結(jié)構(gòu)中的主觀性。考慮到這里關(guān)注的是主觀性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中的投射,我們僅取狹義理解。。作為一種命題態(tài)度,主觀性本質(zhì)上反映的是主體的認知立場,預設(shè)了一個隱匿于命題背后的認知主體。這種認知意蘊正是認知語言學視其為重要主題的根本。這種認知立場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中有象似性體現(xiàn)。小句的內(nèi)層為某個命題,寓意說話者(或?qū)挿阂饬x上的人)的體驗性經(jīng)驗(包括生理、心理與情感體驗);其外層通常包裹上某一態(tài)度或立場,源自認知主體對外部或內(nèi)部世界的觀照。典型情況如I think、 I suppose引導的認識性補語從句,下面是來自BNC的例子:
(1)a. [I think [Michael Jackson is a very talented man]].
b. [I think[she is very beautiful]].
(2)a. [[It’s very easy to hate him], I suppose].
b.“[I suppose [you think [this is very entertaining!]]]” she whispered furiously.
在(1)中,think的補語指向的是說話者的體驗性經(jīng)驗,這個經(jīng)驗帶有明顯的私人性質(zhì),同時也是I think 這一認知立場的對象。(2)中的情況更復雜一些,(2)a中I suppose后置,表現(xiàn)出一種事后性的評價;(2)a中體現(xiàn)的是認識立場的兩級嵌入,I suppose表現(xiàn)的是說話者she的立場,而she轉(zhuǎn)述了you的立場,因此this is very entertaining并非為she本人的看法。
不過,這種[認識立場[命題]]的二層結(jié)構(gòu)并非句子表達的全部,命題要成為可交流的表達,最終須與交際框架相連。通常不難看到主觀性表達本身嵌入交互框架的情況。這種情況多見于話語標記,它們構(gòu)成了從句子向語篇過渡的黏合劑,也標志著從命題層面走向語篇互動層面。以well為例:
(3)[Well, [I think [the film may already start]]].
概括來講,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中,可以界定一個三層的結(jié)構(gòu)區(qū)間。內(nèi)層是命題層,中層是主觀性作用的層次,外層是交互層。命題區(qū)、認識區(qū)、交互區(qū)轄域依次擴大,后者可以前者為轄域,但反之則不然。主觀性的轄域大于命題層但小于交互層,上啟語篇層,下承命題層。命題、認識及交互三個結(jié)構(gòu)區(qū)間依次呈包含關(guān)系,寬泛上分別可對應于Sweetser(1990)提出的物理域、認識域及言語行為域。從小句結(jié)構(gòu)的組織情況來看,(3)可分析如下:*當然,小句結(jié)構(gòu)的具體組織情況還與一種語言的基本語序有關(guān)。在SOV型語言(如日語)中,交互成分聚集在句尾部分,呈右重心。不過這一點與轄域問題并不矛盾,依然是呈現(xiàn)轄域?qū)訉影畡荩?1)[[[命題內(nèi)容]主觀性成分]-交互成分][[[えが が はじまる] か ] ね ] [[[電影 SUB 開始] 思量 ] 詢問 ]
(4)[交互成分[主觀性成分[命題內(nèi)容]]]
[Well, [ I think [the film may already start.]]]
這種包孕關(guān)系有其認知動因:通常心智處理是言語行為的前提(Leech,1983)。上例中我們首先思量演出是否開始,而后才去要求聽者加以澄清,而非反之。
宏觀上,小句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出如下包孕層級:客觀性包孕于主觀性中,主觀性包孕于交互性中*當然,這里討論的是可能而非必然情況。。這種三維語言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出與外部世界、認知與交際模式的象似性:世界包孕于認知框架中,認知又包孕于互動框架中,構(gòu)成了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語言表征。
現(xiàn)實層面: [[[世界] 認知] 互動]
語言層面: [[[命題 ]主觀性 ]交互性]
命題層、認識層、交互層三個層次呈如下層層包孕的關(guān)系(見圖1):
圖1
三個層次各司其職,共同構(gòu)成了對現(xiàn)實的完整語言表征。命題層主司事態(tài)描述,表達客觀性,指向命題;認識層主司認識評價,表達主觀性,指向說話者;交互層主司言語行為,表達交互性,指向言者-聽者互動。如表1所示:
表1 三維語言結(jié)構(gòu)
認知視角下的語言研究以認知為導向,以作為認知主體的說話者為切入點,以通過語言透視心智的運作規(guī)律為目標,因此主體和心智構(gòu)成了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關(guān)鍵詞。但隨之而來的是語言的社會性和交互性成為其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Croft(2009)尖銳指出,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視野過于狹窄,長期以來語言的心理與社會研究存在兩張皮的現(xiàn)象。究其根本,這源自認知語言學對認知及概念化的狹隘解讀。有鑒于此,本文主張對其核心概念“概念化”與“認知”的內(nèi)涵加以擴充。我們將概念化主體從認知主體擴展至社會主體,將概念化對象從客觀世界擴展到內(nèi)心世界以及主體對內(nèi)在與外在世界的評估,同時突出概念化的目的導向性——以交際為目的。就認知而言,我們著力突出對語言的社會性的回歸,從體驗認知走向互動式體驗認知。順應當前社會轉(zhuǎn)向的態(tài)勢,結(jié)合認知語言學的核心主張,將社會性納入認知觀是其題中應有之義。最后,我們運用來自主觀性領(lǐng)域的證據(jù)闡明了心智寓于互動中不僅作為一個理論主張是可行的,而且在小句結(jié)構(gòu)中有明顯體現(xiàn)。
Bakhtin, M. M. 1981 [1930s].TheDialogicImagination:FourEssays[M]. Holquist, M., Emerson, C. & M. Holquist (trans.). Austi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Barlow, Michael & Suzanne Kemmer. 2000.Usage-BasedModelsofLanguage[M]. Stanford, CA: CSLI Publications.
Croft, W. A. 2009. Toward a Sociocognitive Linguistics[G] ∥ V. Evans & S. Pourcel.NewDirectionsinCognitiveLinguistics.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395-420.
Durkheim, é. 1996 [1893].MethodologyinSociology[M]. London: Allen & Unwin.
Evans, V. & M. Green.2006.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 Edinburgh, UK: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Geeraerts, D. 2016.The sociosemiotic commitment [J].CognitiveLinguistics(4): 527-542.
Geeraerts, D. and H. Cuyckens. 2007.Introduc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G] ∥ Geeraerts, D. & H. Cyuyckens.TheOxfordHandbookofCognitive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21.
Geeraerts, D., G. Kristiansen & Y. Peirsman. 2010.AdvancesinCognitiveSociolinguistics[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Goldberg, Adele E.1995.Constructions:AConstruction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ldberg, Adele E.2006.ConstructionsatWork:TheNatureofGeneralizationin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der, Peter. 2010.MeaninginMindandSociety.AFunctionalContributiontotheSocialTurninCognitiveLinguistics[M].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Igakemi, Yo. 2005. Indices of a ‘Subjectivity-prominent’ Language. Betw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typology [J].AnnualReviewofCognitiveLinguistics(1): 32-64.
Kristiansen, G. & R. Dirven. 2008.CognitiveSociolinguistics:LanguageVariation,CulturalModels,SocialSystems[G].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Labov, William. 1972.SociolinguisticPatterns[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Labov, William. 2010.PrinciplesofLinguisticChange.Vol. 3:CognitiveandCulturalFactors[M]. Oxford: Blackwell.
Lakoff, G.& M. Johnson. 1980.MetaphorsWeLiveBy[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M. Johnson. 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Langacker, R. W. 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I: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 W.1990.Concept,Image,andSymbol:TheCognitiveBasisofGrammar[M].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Langacker, R. W. 1999.Grammarand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Langacker, R. W. 2008.CognitiveGrammar:ABasicIntroduc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ch, J. 1983.Principlesof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Marín-Arrese, J.2007. Dirk Geeraerts: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and the sociolog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J].AnnualReviewofCognitiveLinguistics(5): 289-305.
Sinha, C. 2009. Language as a Biocultural Niche and Social institution[G] ∥ V. Evans & S. Pourcel.NewDirectionsinCognitiveLinguistic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89-309.
Talmy, L. 2000.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Vol.I.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Bradford.
Vygotsky, Lev. 1986.ThoughtandLanguage[M]. Alex Kozuli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inreich, U, W.1968. Labov and M. Herzog. Empirical Foundations for a Theory of Language Change[C] ∥ W. Lehmann & Y. Malkiel.DirectionsforHistoricalLinguistic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97-195.
蘇曉軍. 2009. 認知語言學的社會轉(zhuǎn)向[J]. 外國語(5): 47-51.
索緒爾. 1999 [1916]. 普通語言學教程[M]. 高名凱,譯.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王天翼, 王寅. 2012. 認知社會語言學[J]. 中國外語(2): 44-53.
趙永峰. 2015. 后現(xiàn)代哲學思潮中的認知社會語言學研究[J]. 外語學刊(4): 65-70.
MindinInteraction:TowardsanExtendedCognitiveApproach
HUANGBei
It is traditional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put the focus of study on mental structures, which has unwittingly led to an individual orientation to cognition, with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usage dimension of language. Fundamentally, this is attributed to a narrow reading of cogni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In the light of this situation, we propose to extend the import of cogni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by extending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conceptualization, and specifying its goal-orientation. Echoing current return to the social nature of languag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we propose that the notion of embodied cognition be extended to interactive embodied cognition. It is argued that a full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language finds realization in the immanency of mind in interaction, which is not only tenable as a proposal, but also finds expression in the clausal structure. We come up with evidence from subjectivity in support of it.
cognition; conceptualization; interactive embodied cognition; mind in interaction; extension
H313
A
1674-6414(2017)05-0056-07
2017-05-10
黃蓓,女,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認識語言學、認知語法及主觀性研究。
責任編校: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