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英 孔慶芳 譚慶芬 楊珊 徐陽曦
459例RhD陰性獻血者ABO、Rh、MN和P血型基因頻率的調查
李雄英 孔慶芳 譚慶芬 楊珊 徐陽曦
目的 探討柳州地區(qū)RhD陰性獻血者ABO、Rh、MN和P血型分布特點。方法 對459例經抗球蛋白試驗確認為RhD陰性的獻血者,作ABO血型、Rh血型系統(tǒng)中的C、c、E、e抗原、MN血型系統(tǒng)中的M、N抗原和P血型檢測,并計算各血型系統(tǒng)基因頻率。結果 ABO血型分布:O(0.414 0)>A(0.285 4)>B(0.233 1)>AB(0.067 5);基因頻率分布:r(0.645 2)>p(0.193 4)>q(0.161 4)。Rh血型分布:dccee(0.518 5)>dCcee(0.322 5)>dCCee(0.091 5)> dccEe(0.047 9)> dccEE(0.008 7)=dCcEe(0.008 7)>dCCEe(0.002 2),未檢出 dCcEE及dCCEE;基因頻率分布:cde(0.701 1)>Cde(0.259 6)>cdE(0.039 3)>CdE(0.000 0)。MN血型分布:MN(0.568 6)>M(0.250 6)>N(0.180 8);基因頻率分布:M(0.534 9)>N(0.465 1)。P血型分布:P2(0.684 1)>P1(0.315 9);基因頻率分布:P2(0.827 1)>P1(0.172 9)。結論 柳州地區(qū)RhD陰性獻血者ABO、Rh、MN和P血型分布特征總體符合中國南方人群的分布特征。
RhD陰性 獻血者 血型 基因頻率
自從1901年Landsteiner首先發(fā)現人類紅細胞ABO血型系統(tǒng)以來,迄今為止已經發(fā)現并經國際輸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ISBT)確認的紅細胞血型系統(tǒng)有36個,共300余種抗原。紅細胞血型作為人類的一種遺傳標記,在輸血醫(yī)學、免疫遺傳學、法醫(yī)學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許多紅細胞血型的遺傳背景具有多態(tài)性,其抗原在不同種族、民族和地域中的分布存在差異。國內許多學者都對本地區(qū)隨機人群的ABO、Rh、MN和P血型分布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而專門針對RhD陰性獻血人群的報道較少見?,F將柳州地區(qū)RhD陰性獻血人群 ABO、Rh、MN 和P血型系統(tǒng)各種表現型及其基因頻率的分布情況報道如下。
1 研究對象 2007年1月~2016年12月經本中心確認為RhD陰性且無親緣關系的無償獻血者459例,其中男性249例,女性210例,年齡18~55歲。
2 試劑和儀器 IgM抗-D、IgG抗-D(上海血液生物醫(yī)藥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金豪制藥有限公司),IgM+IgG抗-D(加拿大Dominion Biologicals Limited公司),IgM抗-A、抗-B、抗-C、抗-c、抗-E、抗-e、抗-M、抗-N、抗-P1、抗球蛋白(IgG+C3d)試劑(上海血液生物醫(yī)藥有限責任公司);ABO反定型試劑紅細胞 ( 本室自制)。CENTRA W細胞洗滌離心機(美國Thermo scientific公司),全自動血型分析儀(北京漢泰旭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600A血庫專用自動平衡離心機(湖南湘儀實驗室儀器開發(fā)有限公司),HH-600數顯三用恒溫水箱(金壇市科杰儀器廠)。
3 方法
3.1 RhD陰性確認:使用IgM抗-D血清,采用全自動微量板鹽水法對獻血者血標本進行初篩,不凝集者采用試管法復驗,復驗仍不凝集者用3批以上不同廠家、不同批號的IgG型或IgM+IgG型抗-D試劑,采用試管法間接抗球蛋白試驗進行確認,檢測結果全為陰性則判為RhD陰性。
3.2 ABO血型檢測:采用試管法進行正反定型。
3.3 Rh、MN、P血型檢測:按試劑說明書操作,分別使用IgM抗-C、抗-c、抗-E、抗-e、抗-M、抗-N、抗-P1試劑,采用鹽水試管法檢測相應血型抗原。
4 統(tǒng)計學處理 ABO血型基因頻率采用Wiener法[1],A、B、O基因頻率分別用p、q、r表示;Rh血型基因頻率計算參照文獻[2,3];MN血型基因頻率采用基因計數法[1];P血型基因頻率采用方根法[1]。各血型系統(tǒng)表現型期望值的計算根據Hardy-Weinberg定律,并對各血型系統(tǒng)表現型觀察值與期望值進行χ2檢驗,以檢驗Hardy-Weinberg吻合度。自由度ν=表型數-基因數。
柳州地區(qū)459例RhD陰性獻血者ABO、Rh、MN和P血型分布見表1~4。
表1 ABO血型分布
注:當1個試驗中的任意表型期望值<5時,使用卡方檢驗不恰當,期望值<5時,合并幾項表現型,使之>5后再計算
表3 MN血型分布
表3 P血型分布
ABO血型系統(tǒng)(ISBT命名的標號為001,符號ABO,抗原4種)是人類血型系統(tǒng)中抗原免疫原性最強的一個,因此在臨床輸血中具有最重要的意義。有文獻表明,ABO血型在中國分布特點為:從北向南的方向,B基因頻率逐漸下降而O基因頻率升高;云貴川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A基因頻率升高,兩廣、福建、臺灣O基因頻率較其他地區(qū)高[1]。從表1結果可知,柳州RhD陰性獻血者ABO血型分布:O(0.414 0)>A(0.285 4)>B(0.233 1)>AB(0.067 5),基因頻率分布:r(0.645 2)>p(0.193 4)>q(0.161 4),與南方人群有較高O型頻率[1]的結論相吻合;與文獻報道的廣東地區(qū)[4]的血型分布O(0.423 4)> A(0.306 3)> B(0.216 2)> AB(0.054 1)、基因頻率分布r(0.653 5)>p(0.200 5)>q(0.146 0),以及閩東地區(qū)[5]血型分布O(0.446 8> A(0.259 3)>B(0.227 9)> AB(0.066 0)、基因頻率分布r(0.662 8)>p(0.178 0)>q(0.159 2)較接近。
Rh血型系統(tǒng)(ISBT命名的標號為004,符號RH,抗原61種)是最具復雜性和多態(tài)性的血型系統(tǒng),也是臨床輸血中重要性僅次于ABO血型的血型系統(tǒng),其中與臨床輸血密切相關的主要是5個抗原:D、C、c 、E、e。表2結果顯示Rh血型分布:dccee(0.518 5)>dCcee(0.322 5)>dCCee(0.091 5)> dccEe(0.047 9)> dccEE(0.008 7)=dCcEe(0.008 7)>dCCEe(0.002 2),未檢出dCcEE及dCCEE;基因頻率分布:cde(0.701 1)>Cde(0.259 6)>cdE(0.039 3)>CdE。柳州RhD陰性獻血者Rh表現型分布與國內其他地方[6-8]報道的結果基本一致,以dccee分布最多,其次是dCcee,其他表現型分布較少,基因頻率以cde為最高。
MN血型系統(tǒng)(ISBT命名的標號為002,符號MNS,抗原48種)是人類使用免疫血清學發(fā)現的第2個血型系統(tǒng),在血清學、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等方面具有復雜性。在臨床輸血、法醫(yī)學、親子鑒定等研究中意義較大的有M、N、S、s等抗原。MN血型由M和N兩種等位基因所控制,為共顯性遺傳,使用抗-M和抗-N血清檢測紅細胞可檢出M、MN和N三種表現型。有文獻表明,M、N抗原在我國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中的分布情況,基本上是北方民族中的M基因頻率低于南方民族,即北方民族N型占多數,南方民族M型占多數[1]。吉林[9]、遼寧[10]、河北邯鄲[11]等北方地區(qū)報道的MN基因頻率分布為N(0.539 5)>M(0.460 5),N(0.509 3)>M(0.490 7),N(0.565 4)>M(0.434 7);而廣東[4]、江西[12]、浙江溫州[13]等南方地區(qū)報道的MN基因頻率分布為M(0.522 5)>N(0.477 5),M(0.542 8)>N(0.457 2),M(0.537 2)>N(0.462 8)。以上這些地區(qū)調查的MN基因頻率均符合北方民族N型占多數、南方民族M型占多數這一分布狀況。從表3可看出,柳州RhD陰性獻血者MN血型分布:MN(0.568 6)>M(0.250 6)>N(0.180 8),基因頻率分布:M(0.534 9)>N(0.465 1),這符合南方人群分布特征,且符合我國人群M基因頻率約為0.5~0.8的分布狀態(tài)[14]。
P血型系統(tǒng)(ISBT命名的標號為003,符號PIPK,抗原4種)是人類使用免疫血清學發(fā)現的第3個血型系統(tǒng)。臨床上常根據與抗-P1血清是否凝集分為P1和P2兩種表現型。本次調查結果(表4)顯示柳州RhD陰性獻血者P血型分布:P2(0.684 1)>P1(0.315 9),基因頻率分布:P2(0.827 1)>P1(0.172 9),基本符合我國人群P1 基因頻率在西北地區(qū)較高約0.4、北部地區(qū)約0.3、南部地區(qū)普遍低于0.2,但界限不很清晰的分布狀況[14]。
表1~4中各血型系統(tǒng)表現型的觀察值與期望值χ2檢驗結果顯示:ABO、Rh、P這三種血型系統(tǒng)觀察值和期望值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而MN血型系統(tǒng)觀察值和期望值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國內一些地區(qū)的調查研究[15-17]中也報道MN血型的觀察值與期望值不吻合的情況,具體原因不明,是否與所使用的抗血清及MN血型存在遺傳變異體或亞型有關,有待深入探討。
綜上,柳州地區(qū)RhD陰性獻血人群的ABO、Rh、MN和P血型分布總體上符合我國南方人群分布特征。通過對柳州地區(qū)RhD陰性獻血人群的ABO、Rh、MN和P血型進行調查,可為本地區(qū)這些血型系統(tǒng)的基因頻率和群體遺傳學研究積累資料,有利于本地區(qū)稀有血型檔案庫的建立和科學合理管理RhD陰性血液,可及時為已產生抗體的RhD陰性患者提供配型相合的血液,以保證臨床輸血安全。
1 趙桐茂.人類血型遺傳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226-230.50-53.66-67.87-89.
2 伍偉健,蘇凱,魏波.一種改良Rh血型基因及其單倍型頻率估計方法的推導[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09,22(12):1247-1250.
3 王廣結,王鋼,郝露萍,等.如何估計Rh血型期望值和Hardy-Weinberg吻合度[J].陜西醫(yī)學檢驗,1994,9(3):147-148.
4 王鋼,金鋒,藍建崇,等.廣東漢族人群 Rh、MNSs、P、ABO血型系統(tǒng)抗原分布[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3,5(1):28-29.
5 陳則清. 閩東畬族 ABO、MN、P血型分布調查[J].中國輸血雜志,1996,9(1):42-43.
6 李靜.安陽無償獻血人群中RhD陰性調查[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5,17(4):334-337.
7 尚錦青,賈雯婷,蘇仁娜,等.呼和浩特地區(qū)RhD陰性獻血者表型庫的建立及應用[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5,36(11):1550-1551.
8 孫蕊娟,謝波,柳嫦瑛,等.咸陽地區(qū)供血者Rh血型系統(tǒng)抗原頻率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3):253-254.
9 劉秀梅,張慧心,李亞冬,等.吉林地區(qū)漢族人MN血型分布調查[J].吉林醫(yī)學院學報,1995,15(4):104.
10 李曉豐,車寶軒,黃旭穎,等.遼寧地區(qū)MN血型系統(tǒng)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及頻率調查[J].中國輸血雜志,2014,27(11):1126-1128.
1 1 孫國棟,孫立明,張艷萍,等.邯鄲地區(qū)無償獻血ABO、MN、Rh系統(tǒng)血型分布調查[J].邯鄲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02,15 (2):112-113.
12 李國良,肖莉,孫瑜,等.江西地區(qū)漢族人群 Rh、MN血型系統(tǒng)調查[J].江西醫(yī)學院學報,2000,40(1):100-101.
13 陳榮倉,蔡淑鋒,朱紫苗,等. 溫州地區(qū)獻血人群MN、P、 Lewis 和 Kidd 血型系統(tǒng)血型表現型分布的調查[J]. 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13(10):1681-1684.
14 血型調查組.我國十六個民族的血型調查報告Ⅱ.MN及P血型調查結果[J].中華血液學雜志,1980,1( 6):352.
15 尹嬌楊,田秀榮,劉健,等.遼寧錫伯族ABO、MN、P血型系統(tǒng)基因頻率的分布[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1999,7(1):19-20.
16 洪纓,鞏天祥,周昌華,等. 成都地區(qū)獻血人群Kell等9個血型系統(tǒng)抗原基因分型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2,25(8):763-765.
17 高勇,潘雅軍,畢星秀,等. 徐州地區(qū)人群紅細胞血型系統(tǒng)分布調查[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7,20( 4):378-379.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ABO,Rh,MN,and P blood group among RhD negative blood donors in Liuzhou area. Methods 459 RhD negative blood donors were confirmed by 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These blood donors were detected ABO blood group,Rh (C,c,E,e)antigens,MN antigens and P blood group.The gene frequencys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of ABO blood group:O(0.414 0)>A(0.285 4)>B(0.233 1)>AB(0.067 5); the distribution of gene frequency:r(0.645 2)>p(0.193 4)>q(0.161 4). The distribution of Rh blood group:dccee(0.518 5)>dCcee(0.322 5)>dCCee(0.091 5)> dccEe(0.047 9)> dccEE(0.008 7)=dCcEe(0.008 7)>dCCEe(0.002 2),dCcEE and dCCEE could not be dete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gene frequency:cde(0.701 1)>Cde(0.259 6)>cdE(0.039 3)>CdE(0.000 0). The distribution of MN blood group:MN(0.568 6)>M(0.250 6)>N(0.180 8); the distribution of gene frequency:M(0.534 9)>N(0.465 1). The distribution of P blood group:P2(0.684 1)>P1(0.315 9); the distribution of gene frequency:P2(0.827 1)>P1(0.172 9). Conclusion On the whole,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ABO,Rh,MN and P blood group among RhD negative blood donors in Liuzhou area are accord with the southern Chinese population.
RhD negative Blood donor Blood group Gene frequency
R457. 1+1 R392.11
A
1671-2587(2017)05-0494-04
Investigation on ABO,Rh,MN and P Blood Gr oup Gene Frequency of 459 RhD Negative Blood Donors LI Xiong-ying,KONG Qing-fang,TAN Qing-fen,et al. Guangxi Blood Center,Liuzhou,545005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5.025
545005 柳州,廣西血液中心
李雄英(1982–),女,廣西桂林人,主管技師,碩士,主要從事免疫血液學和臨床輸血研究工作,(E-mail)fanqielushui@126.com。
2017-02-27)
(本文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