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東
摘要: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本文從問題情境、動手操作、課堂展示等四個方面闡述了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情境;操作;展示;應用;探索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而在現實課堂中有的教師要求學生依靠單純的記憶、模仿、訓練只是有利于學生應試,而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判斷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發(fā)展幫助很小,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和聽課后的收獲淺談一下對高效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1.重問題情境----親近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因此,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在教《圖形的初步認識》時,我從網上搜尋到許多精彩、漂亮的圖案并制成課件讓學生欣賞:有卡通、建筑、商標、道路、風景名勝;器材、球類、服裝、家庭用品;還有幾何體、優(yōu)美曲線等,琳瑯滿目,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給點燃了起來。也可以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學生都很喜歡聽故事,而且可以從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數學啟示。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 ,可以設計去旅游時看到猴子,編一個小猴子給媽媽分餅吃的故事。故事給我們帶來一個問題,然后用問題引出了課題。學生興趣倍增,主動參與課堂學習。還可以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學生集中注意的時間較短,穩(wěn)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較差,教師可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進行學習,以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及增強學習效果。也可適時、適度創(chuàng)設實踐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重動手操作---體驗數學。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fā)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fā)展思維能力。就像在進行《認識幾分之一》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對于幾分之一的概念并不能準確的掌握。而在教學中組織活動:通過折一折、涂一涂的辦法找到一個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具體步驟:一是請同學們拿出剛才用過的正方形彩紙折一折;二是然后與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折的;三是并把其中一份涂上顏色;四是聽到老師的三聲掌聲,活動停止。在學生折疊正方形紙或者在把正方形分成幾等分的時候、在給等分份涂色的時候,讓學生在折疊和等分的時候把幾分之一的概念理解透徹。這樣一來,學生不難理解幾分之一的概念: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活動,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收獲了更多的知識,并能夠準確的掌握新知識,以此來提高課堂效率。
3.重課堂展示---領悟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fā)展。教師要發(fā)揮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帶動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高效。首先,課前展示應該在上課之前安排某一個同學根據本節(jié)課的需要,有針對性的安排學生進行激情展示。接著,學生課堂激情研討。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學案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問題設計的好壞也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完成的狀況。學生對問題的激烈討論,更能使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和整體化,同學間互相幫助,增進學生間的感情,學生更能找到自信。其次,課堂展示,讓學生在講臺前展示,使學生能很好的表現出書寫功底和概括能力。最后,激情點評,最好是脫稿,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有了對題相應的知識點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講的過程中做到條理清晰,環(huán)節(jié)明確,達到對題的方法的總結和對知識點的歸納。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增強學生得自信心和勇氣,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
4.重生活實際---應用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例如:在一年級學生學習分類之前,可以指導學生進行了一次數學課外實踐活動:收集喜歡的商品,并嘗試著當一當小小售貨員,把喜歡的商品擺放好。這個活動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通過收集、思考,進行分類的初步嘗試,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與自己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激發(fā)興趣,增加體驗,培養(yǎng)能力,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這次實踐活動大體分四步進行:一是收集。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到超市、商場收集一些喜歡的商品。二是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貨員你會怎樣擺放商品,為什么這樣擺呢?三是嘗試。大部分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商品進行較科學的分類。學生的體會豐富多彩。有的學生發(fā)現,可以按一種標準進行分類,還有的則認為可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四是交流。在實際進行的分類中,有的學生為某種物品設計的分類方法非常出色。“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推動力。數學的生命力在于其應用的廣泛性,通過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會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于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實踐活動環(huán)節(jié),以數學知識來解決學生身邊的問題,通過問題創(chuàng)設、調查活動、交流報告等環(huán)節(jié)的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經歷一個學數學、用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嘗試探索與成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總之,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fā),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