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茜+李柳青
【摘 要】朗讀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它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及情感,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教師應重視發(fā)揮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目的不明確、指導不到位及梯度不明顯等3個層面的問題,針對以上3個問題,文章提出4條提高語文朗讀教學效率的策略。
【關(guān)鍵詞】朗讀;中小學語文;必要性;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27-0069-02
一、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朗讀的必要性
1. 加強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學生在朗讀時,會動用嘴巴、眼睛、耳朵、大腦等多個器官共同參與記憶,相應的,朗讀不僅要訴諸視覺,它還會變成一種有聲的語言。實踐證明,參加記憶的器官越多,刺激大腦的渠道就越多,學生對所讀、所看、所聽內(nèi)容的印象也就越發(fā)深刻。另外,朗讀通常是講究節(jié)奏的,因此,相對于默讀和略讀,朗讀一般是一邊朗讀一邊思考,這種將讀與思結(jié)合起來的方式節(jié)奏較為緩慢,也恰是這樣的節(jié)奏與速度使學生可以有較多時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由此,真正做到讀中有思考,在思與讀之間品讀出更多內(nèi)容。
2. 帶動學生對課文情感的領悟
朗讀不只是簡單的見字讀音,它還通過變化輕重、停連和語氣等因素將文字進行再創(chuàng)造。因此,朗讀可謂是一門語言的藝術(shù),無論是聆聽音頻、教師范讀還是分角色朗讀,學生都可以從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聲中品味文本在語調(diào)和節(jié)奏方面的變化。在朗讀過程中,飽滿的語氣、聲調(diào)是引領學生入情入境的有效渠道,當學生參與其中,便可以通過朗讀來與文本對話,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利用朗讀來進行個性化創(chuàng)作,實現(xiàn)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3.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自古以來,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都是巨大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都表明反復朗讀對于提筆寫作的影響十分重要。無論何種版本的教材,其選文多是名篇佳作,學生在朗讀時不僅要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語句,還應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將句子讀得準確且流暢,漸漸將課文中出現(xiàn)的字詞、語句都印在腦海中,從而于潛移默化間提升語感。時間長了,學生便能流暢、準確地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因此,通常情況下,在教學中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相應較強,寫作水平也較高。
二、朗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 目的不明確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教學指令時,沒有有意識地確定每一次朗讀的目的,另一方面,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而言,學生不清楚每一次朗讀之后有哪些收獲和進步。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朗讀指令的下達缺乏明確的目的,看似朗讀頻率很高,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很強,實則對于教學效益而言往往是費時、費力卻不討好。
2. 指導不到位
在朗讀頻率較高的課堂上,因為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落實教學設計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往往會忽略對學生每一次朗讀的評價,即使評價,也比較寬泛、籠統(tǒng),導致學生難以正確認識自己的閱讀水平,也就難以取得持續(xù)進步。
3. 梯度不明顯
在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根據(jù)學生的積極性來請他們朗讀,常常是這個學生讀一下,那個學生讀一下,放任學生任意讀之,致使閱讀呈現(xiàn)機械、重復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學生的參與度很高,教學環(huán)境很自由,但其實任務群之間沒有以一種層層遞進的形式支撐整個課堂,整個教學過程缺乏層級性。由此,不同的朗讀教學任務就可能會存在目標價值重疊的情況,從而降低教學效率。
三、提高語文朗讀教學效率的策略
1. 做好朗讀示范
語文閱讀教學課離不開教師的示范性朗讀,有時,教師會選擇在教學伊始就進行范讀,這主要是為學生糾正重難點字詞的讀音,幫助他們讀準、讀通課文,這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學習目標,因此,教師自身應該具備較高的朗讀水平。如果教師自身的普通話水平不夠高,也可以換一種方式為學生展示范讀,比如,選擇一段優(yōu)質(zhì)的朗讀音頻在教學中播放,就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另外,教師還可以故意讀錯,以一種逆推式的方式讓學生發(fā)現(xiàn)失誤,使學生加深對重難點字詞的記憶。
當然,無論是親自范讀還是選擇以播放音頻的方式范讀,教師都應該認真做好有關(guān)朗讀的備課工作,在上課前反復練習,保證字詞讀音、停連輕重等準確恰當,從而在學生中產(chǎn)生示范作用,引導學生實現(xiàn)正確朗讀。
2. 豐富朗讀的形式
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應豐富朗讀教學的形式,這不僅包括學生齊讀、賽讀、演讀等形式,還可以選擇一些與教學內(nèi)容相符的音樂,在朗讀過程中作為背景音樂,從而充分地感染學生的情緒。除普通意義上的朗讀之外,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中還興起了一股吟誦熱潮,即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吟誦詩文,比如陳琴、趙志祥,他們在教學中就用一種有節(jié)奏、有韻調(diào)的方式朗讀詩文。事實證明,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通??刹捎么朔N方法,它有助于學生了解詩詞的句讀、格律、意境等。
3. 關(guān)注朗讀的評價
不可否認,對課文有深入、細膩的理解可以增強朗讀的效果,相應的,在朗讀過程中把握好停連輕重,也有助于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意蘊,因此,理解和朗讀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學生在朗讀中存在問題,究其根本,其實是對課文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師在學生朗讀后進行評價,應注重思考問題存在的緣由,比如,學生在朗讀《將進酒》前半部分時,語氣平淡,聲調(diào)低沉,這不僅意味著學生對于這首詩的朗讀語調(diào)拿捏不到位,更說明學生未完全體會詩人李白那種瀟灑不羈的情態(tài),因此,教師評價時應該盡量避免選用籠統(tǒng)空泛的評語,應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細讀文本,深入體會,從而實現(xiàn)以“悟”促“讀”。
4. 明確朗讀的目的
首先,教師應有意識地對不同的朗讀任務賦予其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比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始時讓學生自由朗讀,主要是為了解學生的基本學情;接著教師范讀是為了解決學生朗讀時發(fā)現(xiàn)的疑難問題;最后采取“開小火車”的形式朗讀課文,則能夠達到檢測全班學生朗讀情況的目的。
其次,朗讀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在了解學生基本學習情況的前提下,教師應該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來提問。比如,有些學生基礎薄弱,就可以通過他們的朗讀情況來查找課文的重難點字詞,達到基本的字詞教學目標;有些學生聲音響亮,普通話標準,語文基礎較好,便可以在糾正字音環(huán)節(jié)后讓他們范讀,以期達到讀通、讀順課文的目的;最后在理解課文情感時,便可以挑選有朗誦才華的學生范讀,實現(xiàn)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總之,朗讀對于中小學語文教學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要避免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各種朗讀問題,積極、主動地探索合情合理的朗讀教學方法和策略,使學生在朗讀教學中真正實現(xiàn)有感悟,并深入理解課文。
參考文獻:
[1] 蔣光明.朗讀教學法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shù)刊),2016,(1):32-34.
[2] 于龍.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成因及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5,(8):73-79.
[3] 劉鑫.課改背景下語文朗讀教學中的美育價值及策略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4] 張昌齡.朗讀,語文教學中的金鑰匙——淺淡語文教學中朗讀的作用[J].學周刊,2014,(10):1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