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杰
摘 要:近年來,新課程標準改革實行后給教學工作帶來的益處越發(fā)明顯,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大不同于以前,教育行業(yè)的進步不容小覷。不過,小學數學課堂上的問題也確實是不可反駁的事實。教學學家夸美紐斯曾經就提出,要尋找一種教師“少教”,學生“多學”的教育方法??涿兰~斯提出的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說是所以教學行業(yè)從事者的不懈追求,當然各教育領域專家學者依然在探尋的道路之上,為的是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實現高質量教學,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問題;方法
1前言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學科,小學數學課程內容雖然在邏輯性和抽象性方面較少,但是對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而言,依然有著較大的難度的。數學學科的學習,能夠幫助學校提高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小學階段時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這種重要性也決定了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必須要多多加以重視,不斷提高數學教學課堂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學習更多的能力。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筆者在討論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過程中,結合了自身的實踐經驗。
2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
2.1課堂教學情境設計不合理
在新課程教學標準的內容中提到,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精心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樣是為了使得學生在自身的經歷中切實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在具體的生動的情境中進行數學的學習,因為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高的學科,純粹的授課很難讓學生理解,而情境中的教學則會加速學生的了解,加深學生的認識。從新課標中也能夠看出,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的運用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fā),從而對問題有更具體、直觀的認識。
2.2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較弱
對于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很多人認為就是體現在新生代教師身上,但是實際上,有很多具有多年教學經歷的教師對于課堂的調控能力也是很弱的。教師對于課堂的調控和把控,并不是意味著對學生的硬性管理,很多時候是為了保持課堂氛圍以及課堂秩序,要知道課堂氛圍和秩序在很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效果。
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數學常常被認為是一門抽象、枯燥的學科,而基于新課程改革的實踐,某些教師就會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參與積極性,就會選擇長期性的課堂討論與發(fā)言,或者是安排一些有趣的課堂活動,這種做法確實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調節(jié)了課堂氛圍,但是與此同時這種方法也大大降低了教師在課堂上的調控能力,掩蓋了教師的主導角色,特別是容易出現突發(fā)狀況,不易于課程安排和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
3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方法
3.1加強課程設計,重視知識的有效遷移
課程設計是否合理,課程安排是否有效,課程步驟是否有序,這些都關系著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說,合理科學的課程設計對于提高課程的有效性很重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給學生教授乘法與除法,要先帶學生復習加減法。在乘除法教學這一課中,首先可以通過PPT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對加減法的認識。借著借助圖片或者是實物,幫助學生把加法的思維轉換到乘法上來。比如說,8+8=16,而兩個8在數學上也可以用2×8的方式表達,而且結果與8+8是一樣的。而8+9則是8+8+1,這里把9拆成8+1,兩個8是2×8,8×9就是2×8的結果,再加上1。在簡單講解了這個數學概念之后,可以適當利用圖片的方式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乘法的了解,比如可以設置一些簡單的應用題,圖片上是蘋果和梨子,讓學生用乘法的方法加以計算。之后可以適當安排討論環(huán)節(jié),并且安排小組活動,每一組安排一位學生進行答題。這樣的舉一反三,知識遷移的課程安排既能夠鞏固舊知識,也能幫助學生更快理解新知識。
3.2教師必須要充分了解教材,做好備課
備課其實就是課前準備工作,備課的內容包括課程教授內容、課程目標、課程安排、導課等等,備課的質量意味著一門課的教授質量,合理的、全面的、清晰的備課內容,能夠大大幫助教師實現課程授課的有效性。
在筆者的個人數學教學中,也漸漸體味到“二次備課”的重要性。其實,說簡單點,“二次備課”指的就是教師不僅是備課,還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課本內容與知識,要遵循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步驟對教案進行補充和完善。在筆者進行“二次備課”的工程中,發(fā)現教師必須要對教材有著較為深入的理解,才能夠實現高效的備課工作,二次備課能夠幫助教師迅速獲取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反饋信息,而且在課堂教授過程中,由于自身對課程的了解充分,因此可以及時及適當地對課程教授的語言、速度、內容、問題的等進行調整,使上課過程中不會出現慌亂,從而影響教師的教授效果。另外,“二次備課”其實也等同于教師在課程教授工作完成之后進行的自我反思,以及對自我的一個評價。筆者在進行長方體體積計算這一課的時候,就進行了“二次備課”。事先做了兩套教案,在對比之后選擇其中一套進行授課,在閱讀教案備課內容的時候并沒有發(fā)現什么問題,但在授課中發(fā)現可能是剛開始接觸體積計算,有很多學生在提問環(huán)節(jié)還是有一些不懂的地方,因此我就臨時改了提問,而是按照第二套教案中的小組討論,后來發(fā)現,小組討論的結果比單人提問的效果要好。因此,在課程完成之后,我就做了“二次備案”,教案中總結了課堂上的問題,以及適合的教學方法。
4結束語
經過分析和總結,筆者發(fā)現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提高是有很大可能的,當然這其中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配合,教師要學會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還要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在教學中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成為學生的朋友,真正為學生著想。而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也要了解教師的用心良苦,配合教師的課堂活動。當然,現在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還是有很多問題的,這些問題都阻礙著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利于學生獲取知識,因此,教師要直面問題,找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中心,以求提高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程苗英.淺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4,(14):155.
[2]曹秀麗.淺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09):81+121.
[3]吳巧平.淺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20):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