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改革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時下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存在一些誤區(qū),需要廣大中學語文教師認真研究一些優(yōu)秀課例,并把其中的精髓進行推廣,使語文教學改革得以順利實施。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智慧;教學內(nèi)容
從事教學工作多年,總覺得教與學的關系就是教師在前方導引,學生在后面跟進。教師的“導”與學生的“進”契合度如何,則是評判教學效益的重要表征。其中,教師以什么樣的智慧來導引學生前行則是重中之重。為此,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和心得,以曹文軒先生的《前方》為例,談談教學智慧的運用。
一、建構基礎庫,教學內(nèi)容適度超前
其實,對于所有教師而言,大家都知道一個客觀事實——教學要關注學生基礎。但是,不少教師在教學設計、實施的過程中大多還是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上攵@樣的教學效益必然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為此,對學生學習基礎的準確把握與定位就成為所有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
事實上,不少教師未曾界定學生的基礎,這大多源于學生基礎涉及的面廣,關涉的學生眾多。其實,這只是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問題出現(xiàn)了,就應該是為人師者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甚至應該將其作為一個重點攻關課題。在筆者看來,借助現(xiàn)代傳媒幫助學生建構學科學習基礎庫是個不錯的選擇。具體操作時,教師可先將這個庫進行分類。以語文學科為例,可以按照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層級進行分類,然后分別設置全班性的考評題目,從而準確掌握學生的基礎。當然,這個基礎的測評是動態(tài)的,教師應該在教學之后及時發(fā)布全新的測評題目,動態(tài)跟進學生基礎庫的更新。借助計算機的分析軟件,教師可以十分便利地把握學生的基礎,然后開展富有針對性、立足于基礎提升的課堂教學活動。
以執(zhí)教《前方》為例,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布置課前摸底性練習。例如,可以設置這樣的題目:“你有過離家遠行的經(jīng)歷嗎?在你的遠行中,對家有何獨特的體驗?”設置這樣的題目,旨在激發(fā)學生對曾經(jīng)擁有體驗的再現(xiàn),引導他們關注生命中的每一次遠行,思考每一次遠行的意義,進而為課堂教學階段深入把握曹文軒先生的感悟,準確定位教學起點乃至重點做鋪墊。當然,這里的基礎測評只是舉了一方面的例子。對于整篇課文教學而言,則需要設置更多類別、層級的問題,且問題的設置難度系數(shù)不宜太高。
二、搭建評價鏈,教學過程適時回望
教學過程不能只是教師一味地講,更不能是學生一味地被動接受。聰敏的教師總是懂得適時的停頓,適時的開展教學的回望,而回望的最佳方式就是適時地教學評價。為此,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適時評價方面多動腦筋。
在這個階段,評價主體應以學生自身和教師為主??陀^地講,在眾多評價主體之中,學生是最了解自己的。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針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作出發(fā)展性自評。要讓學生講一講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進步,更要講出自己的困惑。在學生自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判斷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在學生自評的困惑中,教師需要進行適時的診斷。首先,要診斷出困惑的原因,是教學設計、教學策略出了問題,還是教學內(nèi)容的設置偏離了教學重點,抑或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其次,教師需要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作出正確的評判,然后迅速回望自己的教學流程,探究自身對學生的關注是否細微,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有無進行高契合度的導引與訓練。當學生的自評與教師的診斷性評價形成有效的鏈接之后,課堂教學的效益自然就得到了保證。
以曹文軒先生的《前方》教學為例,筆者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的情形。當時,在文本分析階段,針對第二段的一個觀點(實際上也是本文的主要觀點)“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筆者問學生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這時,學生思索之后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人認為是人總想出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或認為是家里的生活太枯燥了,或認為是人對自己家里的生活厭倦了,或認為是人要出去謀生等,觀點很多。這時,筆者拋出一個具有評估性質的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的答案源于什么根據(jù)?”在這個問題的導引之下,學生得出了結論:源于自己的經(jīng)歷與體會。在這種情況下,筆者作出一個診斷性評價:學生的學習缺少基于文本的理解與推斷。為此,筆者要求學生從文本中尋求答案,樹立源于文本層面的語言理解意識,培養(yǎng)借助文本語言推斷相關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在這個轉變之下,學生對自己的解題思維有了清晰的認識,糾正了錯誤的思維方式。同時,在答題成功的基礎上,學生收獲了語文學習的自信。從這個角度看,搭建起有效的評價鏈,對于語文課堂教學路徑的調適有很強的助力作用,也十分有利于教學效益的提升,是值得所有語文教師援用的方式。
三、尋求平衡點,教學主體和融躍升
教學是一項很具互動性質的活動。教師的教需要尊重學生的學,學生的學需要適應教師的教。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教有方向、有效果,讓學有路徑、有所得。如果找到了這樣的平衡點,對教師、對學生都是極大的幸事。于是,對于語文教學而言,這也應該是一項中心工作。
例如,在執(zhí)教《前方》這篇課文時,有些教師覺得有難度,因為對于這篇散文所揭示的文化現(xiàn)象,學生難以理解,更是難以達到作者那樣的文化自覺高度。說實話,這是客觀事實,這篇文章確實有高度,但也并非無法企及,無法理解。例如,在上文提及的對“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含義的理解中,就有學生提出外面的世界很有誘惑這個理由。其實,這個觀點契合作者在文中的表述,而這正是教學的平衡點所在。教師理應肯定學生的回答,并且指引學生在文中找到與其相符的觀點,肯定他的生活感悟與作者思想的高度契合,進而指導學生順著這個從文本中尋找答案的思路,繼續(xù)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寶藏。為此,從這個角度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教師都應敏銳地捕捉到,并以此作為教與學的平衡點,讓教有方向,讓學有動力。有了這個平衡點的支撐,教和學雙主體的和融有了可能,教的能耐會得到加強,學的方法會得以提升。
如果把教學比作遠行的話,教師需要運用好教學智慧,在教學內(nèi)容上適度的超前,但也需要適時的回望,引領學生認清遠行的方向,用適宜的方法披荊斬棘,永遠前行在康衢大道之上。
參考文獻:
[1]陸鋒磊. 提煉書院教學智慧,優(yōu)化“大語文”教學[J]. 江蘇教育研究,2012,(17).
[2]陳成龍. 由課釋理:真語文名師的教學智慧[J]. 語文建設,2015,(4).
[3]楊芬. 語文教學方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語文建設,2016,(15).
作者簡介:王敏(1978—),女,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