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紅
摘要 本文分析干旱、暴雨洪澇、冰雹、低溫凍害、大風、高溫等氣象災害對海原縣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氣象災害防御對策,以期推動海原縣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 氣象災害;農業(yè)生產;影響;防御措施;寧夏海原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9-0212-01
我國農業(yè)氣象災害種類繁多,不僅影響農業(yè)生產,還給農民帶來嚴重經濟損失[1-2]。海原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南部,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年平均降水量360 mm,多集中在秋季,年平均蒸發(fā)量2 200 mm,有“十年九旱”之稱,是寧夏最干旱縣之一。海原縣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暴雨洪澇、冰雹、低溫凍害、大風沙塵等,對全縣糧食安全、生態(tài)安全和人們生命財產安全都造成了巨大影響。因此,分析氣象災害對海原縣農業(yè)生產影響及防御十分重要。
1 海原縣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1.1 干旱
干旱對海原縣農業(yè)產生影響最嚴重,在各種氣象災害中干旱災害造成的損失最高。2005年海原縣南部、中部、北部分別遭遇10、20、50年不遇大旱,2.6萬hm2夏糧幾近絕產,3.93萬hm2秋作物大幅減產已成定局,各鄉(xiāng)鎮(zhèn)不同程度地出現缺糧和人畜飲水困難。
1.2 暴雨洪澇
持續(xù)性強降水會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導致農作物被淹,甚至引發(fā)山洪泥石流、江河洪水泛濫,淹沒農田,損壞各種基礎設施。2013年7月22日23:40,海原縣賈塘、高崖、李旺、關橋等鎮(zhèn)(鄉(xiāng))發(fā)生強降雨,持續(xù)30~40 min,其中高崖鄉(xiāng)境內降雨量最大,累計18.1 mm,暴雨造成農作物受損183.67 hm2,其中秋糧109 hm2、油料25.33 hm2、玉米19.33 hm2、枸杞30 hm2,直接經濟損失71萬元。
1.3 冰雹
冰雹天氣歷時較短、影響范圍小,但危害嚴重,會使農作物的枝葉或果實遭到不同程度損害,冰雹直徑和重量越大、持續(xù)時間越長,造成的危害就越嚴重。2010年5月28日18:00—19:00,海原縣樹臺、賈塘、紅羊、李俊、李旺、曹洼6個鄉(xiāng)(鎮(zhèn))先后遭受暴雨冰雹襲擊,持續(xù)約6 min,最大冰雹直徑約40 mm,冰雹災害致使1.05萬hm2農作物受災,絕產2 466.67 hm2,直接經濟損失約1 280.0萬元。
1.4 低溫凍害
農作物生長關鍵期受低溫凍害影響較大,會增加籽粒不飽滿程度和空殼數量,降低農作物產量和質量。2008年4月20日海原縣出現大風降溫、雨雪,并伴有沙塵天氣,夜間最低氣溫降到-3 ℃,局地達-6 ℃,22日、23日清晨出現霜凍,致使農作物受災達2.97萬hm2,其中2.53萬hm2受災嚴重,受災程度達35%~40%;受災較輕的面積為4 420 hm2,全縣設施農業(yè)生產由于預防及時、措施到位,未造成較大損失。
1.5 大風
大風對農作物的危害有機械危害和生理危害,會使農作物倒伏、落花落果等。2009年海原縣海城鎮(zhèn)、高崖鄉(xiāng)、西安鄉(xiāng)等地出現大風天氣,風力7~8級,陣風達10級,極端風速26.2 m/s,不少民居房頂屋脊損壞、瓦片散落,損毀秋覆膜160 hm2、棚膜98座,有6座塑料棚骨架損壞,造成經濟損失約20萬元。
1.6 高溫
高溫天氣增加空氣蒸發(fā)速率,導致土壤水分缺失,很難滿足農作物生長對水分的需求,出現枯萎,甚至死亡。2016年6月中下旬海原縣大部分地區(qū)出現35 ℃左右高溫天氣,大部地區(qū)小麥處于灌漿期,對干熱天氣比較敏感,高溫將導致灌漿速度減緩,影響小麥正常生長;枸杞處于老眼枝果實成熟盛期,高溫少雨有利于枸杞采摘晾曬,但高溫使開花授粉受到不利影響,落花率增高,同時果實生長受影響。
2 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2.1 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提高農業(yè)抗災能力
在汛期來臨前或利用氣象日等有利時機,海原縣氣象局可以借助電視、報紙、廣播、互聯網、手機短信等現代化多媒體平臺開展氣象知識宣傳,增強農民防災減災意識,在深入農村地區(qū)進行氣象知識科學宣傳的同時,加強指導農業(yè)生產。在氣象災害發(fā)生時,及時啟動防災減災預案,開展科學、高效的防災減災工作。
2.2 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能力
海原縣氣象部門應順應氣象科技快速發(fā)展的形勢,充分運用先進的氣象監(jiān)測設備、技術,如新一代天氣雷達、氣象衛(wèi)星遙感技術及其他氣象監(jiān)測設備,加強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能力建設,提升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加大精細化天氣預報,做好干旱、暴雨洪澇、大風、低溫凍害等災害性天氣短期、中期、長期及臨近天氣預報工作。同時,還要做好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劃,掌握災害性天氣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演變路徑、影響范圍、形成機制及危害程度,提升農業(yè)防災減災能力[3-4]。
2.3 不斷完善災害性天氣預警系統
冰雹、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突發(fā)性較強,為最大限度降低強對流天氣造成的損失,及時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是關鍵。不斷完善災害性天氣監(jiān)測和預警系統,確保各相關單位和個人可以在第一時間接收到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為防災減災工作爭取更多的時間,確保農民可以提前做好準備,將災害性天氣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2.4 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
在冰雹多發(fā)季節(jié),應對冰雹天氣嚴密監(jiān)測,一旦發(fā)現冰雹天氣出現,應及時開展人工消雹作業(yè),降低雹災對農業(yè)的危害。在干旱出現時,加強空中云水資源開發(fā)力度,對天氣變化加強監(jiān)測,抓住有利天氣時機進行人工增雨作業(yè),以有效緩解干旱[5]。
3 參考文獻
[1] 胡磊.氣象災害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及對策探討[J].吉林農業(yè),2011(8):159.
[2] 殷光輝,高淑娟.海原縣主要農業(yè)災害及應對措施[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6(20):178.
[3] 鮑文.氣象災害對我國西南地區(qū)農業(yè)的影響及適應性對策研究[J].農業(yè)現代化研究,2011,32(1):59-63.
[4] 辛吉武,許向春.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及防御對策[J].災害學,2007(3):85-89.
[5] 穆治霖.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8(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