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忠
【摘要】 目的:探究治療性ERCP術對膽源性胰腺炎并發(fā)癥的影響。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3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膽源性胰腺炎患者106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而研究組則采用治療性ERCP術治療,對比兩組療效。結果:治療后研究組患者APACHEⅡ評分、Ranson評分、CRP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膽源性胰腺炎患者中,采用治療性ERCP術治療,不僅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而且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治療性ERCP術; 膽源性胰腺炎; 并發(fā)癥; 影響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2.0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2-0139-03
膽源性胰腺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屬于胰腺炎中的一種,若是治療不及時,很有可能導致患者發(fā)展成重癥胰腺炎而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1]。絕大多數的膽源性胰腺炎均是由結石及膽道蛔蟲等病癥所引起,在臨床治療上,需要對原發(fā)病灶進行徹底的清除,并進行胰液、膽汁引流,從而保護患者的多器官功能[2]。本病在傳統(tǒng)治療上通常采用開放性手術或是非手術方法進行,但膽源性胰腺炎手術多是急診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因此具有較大的局限性[3]。本文主要研究治療性ERCP術對膽源性胰腺炎并發(fā)癥的影響,并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106例研究對象,均為筆者所在醫(yī)院2013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膽源性胰腺炎患者。按照治療方式上的差異,隨機分成兩個組別,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基礎性治療,研究組采用治療性ERCP術治療,每組53例。對照組男25例,女28例,年齡22~78歲,平均(44.6±3.71)歲;重癥胰腺炎13例,輕癥胰腺炎40例。研究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23~80歲,平均(42.8±4.02)歲;重癥胰腺炎12例,輕癥胰腺炎41例。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肝腎功能衰竭、心肺功能不全、高血脂性胰腺炎、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禁忌證、酒精性胰腺炎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具體為:禁食,胃腸道減壓,對于重癥胰腺炎患者早期采用全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處理,并糾正患者的電解質、酸堿平衡,抑制胰酶與胃酸的分泌,重癥胰腺炎患者常規(guī)使用亞胺培南治療。在患者的體征恢復平穩(wěn)之后,對其進行開腹手術治療。對于內科常規(guī)治療后,患者存在并發(fā)性休克或是膽管炎、胰周感染的患者,要進行急診開腹手術。
研究組采用治療性ERCP術治療,在治療前,首先對患者進行內科常規(guī)治療。內科治療與對照組一致,并在此基礎上,行治療性ERCP術。術中由麻醉師對患者的呼吸狀況、心電圖等進行持續(xù)監(jiān)測。術中首先要明確膽管梗阻的程度與結石大小,所有患者均行內鏡下Oddi括約肌切開術(EST),爭取一次手術將膽道結石清理干凈,術后常規(guī)留置鼻膽引流管(ENBD)。而對于難治性膽管結石(直徑>2.0 cm),且耐受能力較差的患者,先予以Oddi括約肌切開術并留置鼻膽引流管或直接膽總管置入塑料支架,在患者的病情恢復平穩(wěn)之后,再行內鏡下膽管取石術。在術中及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APACHEⅡ(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包括12項生理指標,其指標選取ICU最初24 h內的最差值,結合對應附表予以評分。同時,記錄兩組患者的Ranson評分,具體為:患者入院時的5項臨床指標及48 h的6項指標,各項1分,共11分,3分以上為重癥胰腺炎;3分以下病死率為0.9%,3~4分為16%,5~6分為40%,6分以上為100%。并觀察患者的膽源性胰腺炎病情改善情況,包括炎癥細胞因子C-反應蛋白(CRP)水平、腹痛緩解時間、血清淀粉酶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數據處理采用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APACHEⅡ評分、Ranson評分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患者APACHEⅡ評分為(7.02±1.31)分,Ranson評分為(2.01±0.85)分,與對照組的(7.12±1.25)分、(2.11±0.79)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經過治療后,研究組患者APACHEⅡ評分為(5.37±1.06)分,Ranson評分為(1.10±0.47)分,對照組患者APACHEⅡ評分為(5.95±2.24)分,Ranson評分為(2.03±0.42)分,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
2.2 兩組病情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患者血清CRP水平為(11.25±3.28)mg/dl,
對照組患者血清CRP水平為(11.30±3.27)mg/dl,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經過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CRP水平為(6.62±1.06)mg/dl,對照組患者血清CRP水平為(10.25±2.34)mg/d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研究組患者經過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病情改善情況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出現(xiàn)膽瘺1例,膽道出血0例,肝腎衰竭0例,假性囊腫1例,腸梗阻1例,胰周膿腫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54%(4/53);而對照組經過治療后,患者發(fā)生膽瘺3例,膽道出血2例,肝腎衰竭4例,假性囊腫4例,腸梗阻3例,胰周膿腫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96%(18/53)。經比較,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ndprint
3 討論
當前,膽源性胰腺炎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4]。膽源性胰腺炎如果治療不及時,極有可能致使患者發(fā)展成重癥胰腺炎。膽石癥或膽道蛔蟲是膽源性胰腺炎最重要的病因。在解剖上70%~80%胰管與膽總管匯合成共同的通道開口于十二指腸壺腹部,一旦結石崁頓在壺腹部,就會發(fā)生胰腺炎,所以臨床治療上,首先需要對原發(fā)病灶進行徹底的清除,并進行胰液、膽汁引流,避免病情惡化后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5]。
臨床上治療膽源性胰腺炎,多采用開腹手術與非手術方法治療。由于開腹手術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較大的損傷,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在無形中延長了住院時間,不利于患者的有效康復。因此,在臨床應用上具有較大的局限性[6]。
當前,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治療性內鏡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治療性ERCP術,能夠迅速解除膽道梗阻、有效引流膽汁及胰液,從而改善膽源性胰腺炎的病情 [7]。同時,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還是膽源性胰腺炎的診斷標準。在實際手術治療中,首先要對患者進行內科常規(guī)治療,在患者病情恢復平穩(wěn)之后,再對其進行手術治療,以緩解胰腺膽道共同通道梗阻[8-9]。由于膽道梗阻時間與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病情進展呈正比關系,若是時間過長,會導致胰腺出血與脂肪壞死,因此,要及時進行胰膽管減壓操作。同時,在治療性內鏡輔助下,ERCP操作要力求簡化,并對時間進行嚴格的控制,以免反復多次,延長手術時間[10]。此外,術前與膽管造影后,要對膽道疾患進行認真的評估,并在取石前,對結石大小、數目進行觀察與確認,確保手術安排的合理性[11-12]。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看出,在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的APACHEⅡ評分、Ranson評分,CRP水平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經過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APACHEⅡ、Ranson評分,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而病情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膽源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治療性ERCP術治療,可以在取得良好療效的同時,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可在臨床上大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嚴明,趙家泉.ERCP對非梗阻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治療價值的研究[J].黑龍江醫(yī)藥,2014,27(6):1465-1467.
[2]寧敏曼,何志軍.內鏡介入與保守治療對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預后研究[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4,19(6):405-407.
[3]莫晨,孫剛.早期ERCP與早期保守治療重癥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系統(tǒng)綜述及Meta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23(5):813-822.
[4]王威,夏輝.ERCP治療重癥急性膽源性胰腺炎222例臨床療效觀察[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5,26(3):570-571.
[5]姜燕,張弘英.利膽清胰湯聯(lián)合ERCP治療肝膽濕熱證膽源性胰腺炎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5,31(2):115-116.
[6]龍建武,周筱筠.內鏡在妊娠合并急性膽源型胰腺炎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21):3722-3724.
[7]楊顏夢.早期內鏡治療和開腹治療對重癥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患者血清學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5,21(9):1238-1241.
[8]曾斌,姚育紅.Precut技術在膽胰疾病治療性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2014,20(2):137-141.
[9]趙波,昝建寶.梗阻型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早期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6,29(3):324-327.
[10]周常亮,曹圃霖.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早期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23):45-46.
[11]費凜.重癥膽源性胰腺炎早期內鏡治療的臨床對照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6,18(8):903-905.
[12]鄧尚新,康生朝.超聲內鏡在可疑急性梗阻性膽源性胰腺炎診治中的運用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2016,22(9):75-79.
(收稿日期:2017-04-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