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加善
【摘要】拓展性閱讀,是指在閱讀教學中圍繞某一閱讀主題,搜尋收集與閱讀主題相關的材料,結合閱讀教學文本,重構學習內(nèi)容,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自主對話,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本文分析了筆者在教學《三打白骨精》一文時的一點體會。
【關鍵詞】小學;教學;《三打白骨精》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課前延展,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
課前的準備性閱讀是“延展性閱讀教學”的前提。在教學《三打白骨精》一文前我要求學生閱讀:
1.關于作者吳承恩的介紹;
2.《西游記》的寫作背景;
3.《西游記》。
在教學伊始,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吳承恩、《西游記》或書中人物的了解,學生紛紛舉手、躍躍欲試。有的學生說孫悟空本領高強,會七十二變;有的說豬八戒是個好吃又好色的人;有的說紅孩兒雖然人小,但想吃唐僧,一點也不可愛。也有幾個學生在閱讀中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孫悟空明明一次就可以打死白骨精,為什么要打三次?還有離奇的想法:孫悟空為什么姓“孫”,而不是姓其他呢?不管這些是否有價值,我都非常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這些疑惑剛好說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了思索,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帶著這些疑惑進行文本探究。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學生的表現(xiàn)欲也得到充分滿足。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二、課中延展,提高課堂閱讀效益
(一)延展語言的寬度
教學時,我從題目“三打”的解讀中開始了。當“為什么要‘三打白骨精”的問題提出來后,我展示課文寫白骨精的話——“白骨精不勝歡喜,自言自語道:‘造化!造化!都說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今天機會來了!”為了幫學生更深入地感悟自言自語,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對“自言自語”的理解和一般在什么情況下會“自言自語”,再引導學生用這個詞說一句話。學生會理解、運用了“自言自語”,再來體會白骨精此時此刻的心理,就不難了。接著讓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體會白骨精“自言自語”地說,會是怎么說?再讓學生用詞語形容這時白骨精的心情,他們對“不勝歡喜”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學生在朗讀白骨精的語言時,提醒學生注意用心揣摩、體會兩個“造化”在語速、音高方面的變化。
在學生討論白骨精的“三變”后,我又回到這句話,體會白骨精的詭計多端、陰險狡猾。再次引領學生讀讀這句話。我相信,學生這次對“自言自語”和“不勝歡喜”已經(jīng)不是一個理解上的朗讀,而是揣摸到妖精的心理后,一種“陰險”的創(chuàng)造性朗讀。再如當唐僧看到罐子里跳出幾只青蛙、癩蛤蟆時,“這才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引導學生在朗讀前文的基礎上思考、交流:“有些相信”是什么意思?他為什么會這樣?學生紛紛表示:唐僧之所以不怎么相信孫悟空,是因為他以為是孫悟空使的遮眼法。我順勢鼓勵學生在讀第四自然段,討論:此時的唐僧、孫悟空給自己留下怎樣的印象?這樣唐僧性格的善良,加上愚鈍,孫悟空識妖本領高強的特點對學生就不難理解了。
教學中,我提煉打的三個動作(劈臉一棒、當頭一棒、掄起一棒),引導學生在文本的朗讀中理解。
細細地再讀讀這幾個句子,感受到孫悟空是什么樣的性格特點。這樣孫悟空的機智、勇敢、堅定、本領高強就躍于紙上了。
(二)延展文本的長度
教材第一自然段中是這樣描寫環(huán)境的:“山勢險峻,峰巖重 疊?!比绻麖臏\層次理解山峰的“險”,學生通過朗讀就可以輕松達到,但是在他們的內(nèi)心卻并沒有真正感受到“險”。吳承恩先生在原著中這樣寫道:
好猴王,他在那馬前,橫擔著棒,剖開山路,上了高崖……道旁荊棘牽漫,嶺上松楠秀麗。薜蘿滿目,芳草連天。影落滄溟北,云開斗柄南。萬古常含元氣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這段文字描寫了險惡的環(huán)境,渲染了緊張的氣氛。我用投影展示原文,配上插圖,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當讀到“無數(shù)獐豝鉆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千尺大蟒,萬丈長蛇。大蟒噴愁霧,長蛇吐怪 風……”時,絲絲寒意從學生心中生起。要求學生將剛才的感受帶到課文中,讀出可怕的感覺。這時學生的朗讀才真正達到了“有感情”。
三、課尾拓展,提升課堂閱讀成效
一堂課的成功,離不開結尾精彩的點睛?!拔恼碌镊攘碜允裁矗坎皇切问?,不是辭藻,而是深邃的思想!讓我們的語文教學讓學生思考起來,聰明起來,智慧起來?!?/p>
教學臨近尾聲,我讓學生通讀課文思考:孫悟空的“三打”與白骨精的“三變”分別說明了什么?
學生在閱讀、思考與表達中加深了對小說中人物形象的認識,感受白骨精的奸詐、貪婪、詭計多端,更能體會到孫悟空的機智、勇敢和堅定。
四、課后延展,強化閱讀教學外延
當學生學習完《三打白骨精》,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yè):
1.閱讀名著《西游記》;
2.要結合其中的某句話、某個故事或一個人物,結合自己的實際寫下真實的體驗。
這樣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鞏固和加深課內(nèi)所學的知識。既開發(fā)了文本,拓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又拓寬了學生運用語文的視野。
當我們用廣闊的視域去審視教材,課堂的廣度、深度、溫度都得到了拓展、提升,引領學生在開放的語文環(huán)境中學語文,那我們的學生就能得以陶醉于詩樣的意境美,感受語言的深度美,沐浴在師生關系的和諧美中,享受與文本的靈魂碰撞的深深感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 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賈佳.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初探[J].內(nèi)蒙古教育,201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