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向穎
摘 要: 漢語與英語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語言,本文通過對比分析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結構差異,為翻譯教學提出了相關策略,有利于克服在翻譯教學中遇到的錯誤與問題,有利于英漢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交流。
關鍵詞:英漢結構差異 意合 形合 名詞化
英漢兩種語言的形成由于受歷史文化思維等因素的影響,它們的結構和表達方式上呈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這是大學生在翻譯時遇到的較大障礙,只有通過全面地比較兩種語言的差異,才能使翻譯出的句子正確,順暢,地道。
一、英漢結構差異分析
(一)英漢之間最根本的差異在于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英語句子主謂結構突出,在主干之外可以通過連接詞語與語法標記,附加各種短語結構和從句結構,形成包含各種層次結構和邏輯關系的復雜長句。句子層次分明,形成嚴謹?shù)臉錉罱Y構。漢語句子很少出現(xiàn)或不出現(xiàn)連接詞,這體現(xiàn)為意合。漢語大多由多個小句按照時間、邏輯順序鋪開,呈鏈狀。所以英語多復合句,而漢語多簡單句。
例句:她品質優(yōu)秀,教學效果好,總是受到學生的稱贊和尊敬,并多次被評為模范教師。
譯文:Because of her excellent qualities and very good teaching results,she is always praised and respected by her students,and has been awarded model teacher several times.
本句由幾個并列的句子組成,句子中沒用明顯的銜接詞來表示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而實際上卻隱含著因果關系,即“品質優(yōu)秀,教學效果”是因,“受到稱贊和尊敬”并“被評為模范教師”,是果。所以翻譯時增加表原因的Because of。
(二)英語重心靠前,漢語重心靠后
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在表達上都有側重點的。漢語句子總是按照邏輯關系和時間順序,喜歡敘事在前,表態(tài)在后,由因到果,重心在后,這受到我們民族含蓄內斂的特性的影響。而英語則是相反的順序,往往先表達個人觀點,然后再敘述它的來龍去脈,也就是先結果后原因,所以重心在前,這跟他們本民族的開門見山的特點有關。
(三)英語是靜態(tài)的,漢語是動態(tài)的
在英語中,大約有80-90% 的句子都是SVO或SV句型。也就是說,每個句子都必須有主語和謂語動詞。 謂語動詞在句子中起到中心作用。而英語的詞形又是豐富變化的,這就限制和約束了它們的使用。所以常需要通過構詞法轉化成其他詞類。在語言的發(fā)展過程中,名詞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都是從動詞演變而來的,且具有動詞的含義和特征。因此,名詞化(nominalization)就成為英語使用中的普遍現(xiàn)象,靜態(tài)為其的主要特色。
He is a good eater and good sleeper.
他能吃能睡。
與英語不同的是,漢語的主要語法意義不總是通過主謂結構展開的,動詞使用更多,由動詞來充當句子的各種成分,使用起來靈活、自由。同時動詞還可以多次連用,構成復雜謂語,形成漢語中獨特的連動式,漢語以動態(tài)為主要特色。正因為這個特點,學生們在漢翻英時會常常出現(xiàn)連動的錯誤,例如:
例句:科學家們一連工作數(shù)小時而不休息直到他們累倒了。
譯文:Many scientists keep working hours don′t rest until they are ill in bed。
由于受漢語連動結構的影響,英文中也出現(xiàn)了一句中有兩個動詞“keep”,和“don′t rest”的錯誤,而且這在大學生當中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二、對應的翻譯策略
(一)找出SVO主干
從動詞入手理清句子主干,確定修飾成分。漢譯英是用英語表達漢語的過程。而英語句式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是謂語動詞,因此翻譯時可從動詞入手,先確立句子的謂語動詞,繼而確立主干或主句;第二步再確定修飾成分,如定語、狀語、補語等,可用介詞短語、非謂語動詞形式或各種從句來表達。以下兩句來自2016年6月四級真題。
例1:它是中國傳統(tǒng)體育運動的一種,年輕人和老年人都練。
譯文:It is on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practised by the young and the old .
此句中,漢語中出現(xiàn)了兩個動詞,先根據(jù)SVO結構判斷出句子的謂語動詞是“是”,O 為 “體育運動的一種”,“年輕人和老年人都練”翻譯成非謂語作為體育運動的后置定語,這樣,中文中的兩個簡單句就合為英文中邏輯性較強的一句話。
例2:有些風格模仿了動物的動作,還有一些受到了中國哲學思想、神話和傳說的啟發(fā)。
譯文:Some styles imitate the movements of animals, while others are inspired by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myths and legends.
此句中,需正確判斷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掌握內在聯(lián)系,補充連接手段, 這里采用了增詞的方法,用“while”連接,體現(xiàn)了前半句和后半句對比關系。
(二)調整語序
漢語一般是由因到果,即重心在后;英語則往往是由果到因,即重心在前。故翻譯時要適當注意這一點。另外,從譯文的行文上考慮,有時需要對原文的詞序做適當調整,以適應英文的表達習慣,或者為了避免因結構而產生的歧義。
例1:為驅厄運、迎好運,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大掃除。
譯文:lt is also traditional for every family to thoroughly clean the house in order to sweep away ill fortune and bring in good luck.
解析:本句的主干為“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大掃除”沒有直譯為every family will thoroughly clean the house,而是增譯了it is traditional,使用了形式主語;“為除厄運、迎好運”為“大掃除”的目的,可以譯為in order to do sth.結構,為了避免句子前半部分過長,因此調整了語序,將這部分放在后面,也能更好地跟主干結構進行銜接
例2:他還沒有交贖金,他們就把他放了。
譯文:They set him free when his ransom had not yet been paid.
根據(jù)漢語重心靠后而英文重心靠前的原則,在這句漢翻英的句子中,把結果“把他放了”調整到句子的開頭,而原因“沒有交贖金”放在句末。
(三)轉換詞類
英語句式要求嚴格,只能有一個謂語動詞,其他由名詞、介詞或形容詞來補充。例如:
例句:你為什么不講理?
譯文:Why are you so unreasonable?
英語作為靜態(tài)語言往往借助名詞來表達動詞的含義,名詞的優(yōu)勢是表達簡明扼要,造句比較靈活,行文流暢。我們在漢翻英時,就可以把漢語的動詞轉換為名詞。以下兩句來自于2016年12月的六級真題:
例1:然而近年來中國旅游業(yè)發(fā)展迅速。
譯文:However, tourism has undergone a rapid growth in China fo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相對同學們翻譯的 China′s tourism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更地道。
例2:中國人不僅在國內旅游,出國旅游也越來越普遍。
譯文:Not only does domestic travelling become common, but travelling abroad is also enjoying an increasing popularity among Chinese people.
在這句中,“在國內旅游”同學們往往翻譯成動詞, “普遍”翻譯成“popular”。
Not only do Chinese people choose to travel at home but travelling abroad also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 這樣整句的結構前后協(xié)調不一致。
通過英漢結構差異的對比分析研究,我們對英漢這兩種語言的結構特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從而對我們教師的翻譯過程具有指導意義,我們要引導學生在翻譯時尤其是漢譯英時提高這種對比分析意識,采取各種有效策略,避免各種結構錯誤,從而把翻譯做好做精??傊?,對英漢句法結構的對比分析,不僅有利于教學和翻譯,同時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有利于中西兩種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 何善芬.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0.
[2] 冒國安.實用英漢對比教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3] 王武興.英漢互譯指導與篇章翻譯[M].北京:朝華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