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玲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其中計算能力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計算方面時常出錯,分析錯誤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教師責任重大。我長期從事低年級數學教學,從我個人教學經歷中,分析、總結出了一些學生計算出錯的原因,并找到平常用于解決學生計算出錯的對策。
【關鍵詞】低年級;計算錯誤原因分析;計算錯誤的對策
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貫穿于小學數學的始終,學習時間最長,分量也最重。培養(yǎng)學生正確而迅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尤為重要。
一、小學生計算錯誤的歸因
(一)計算錯誤心理方面的原因
導致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有許多,但是家長和學生將計算錯誤籠統地歸為“粗心大意”這個“粗心”大多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維、記憶等心理原因造成的。
1.計算心理不夠重視,感知比較粗略
大多數學生對計算題都是十分輕視的,在他們看來,計算只不過是算數,是最不用動腦筋的數學題。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視,從而導致了他們在計算方面的不認真,又由于他們的年齡特點,感知比較粗略,就更容易出錯,我在平日的練習測試中發(fā)現,題目中明明是寫著56,學生在下一步計算中居然抄寫成65,明明是加法,學生就列成了減法,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與此類似的由于感知的粗略而導致的錯誤并不在少數。
2.思維定勢的干擾
定勢是一定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tài),這種準備狀態(tài)可以決定同類后繼活動的某種趨勢。積極的思維定勢可以促進知識的遷移,消極的定勢則可以阻礙知識的遷移。在數學計算中,尤其是四則混合運算題目,學生就很容易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例如,128+350÷70,由于前面所學的加減混合運算時一般是從左往右算,在這種思維定勢的干擾之下,學生就很容易忽略掉350÷70(先算除法再算加法這一運算順序)。
3.短時記憶比較弱
人們所記憶的目的不僅僅是在于儲存,在必要的時候也需要及時的提取。短時記憶一般是保存信息的時間在1分鐘左右,這1分鐘的保存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在計算的過程中還是十分重要的。小學生的短時記憶還是比較弱,因此他們常會因為記憶時提取失誤而出錯。例如,學生在計算125×4時,就很容易忘記每一位滿幾該向前一位進幾,從而導致算錯了數。
4.強信息干擾
強信息在大腦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遇到與強信息類似的新信息時原有的強信息痕跡便被激活,干擾正常思維活動,造成計算錯誤。如,125×8是一個強信息,當學生計算125×8÷125×8式題,部分學生會不假思索地算125×8÷125×8=1000÷1000=1,“湊整”因素對學生產生了強烈刺激,使他們在計算時忽略了運算順序、計算法則,導致計算出錯。
(二)計算錯誤知識方面的原因
除了心理方面原因,知識方面的欠缺也是導致計算失誤的一大原因。
1.口算不熟,基礎知識不扎實
筆算出錯的一個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練,乘法口訣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簡單,而且錯誤率也是比較小的,但是一百以內的加減法卻是學生特別容易出錯的一個方面,在筆算出現進位或者是退位減的時候,這些薄弱的地方就會體現得尤為明顯。在混合運算中對一些常用數據如25×4,125×8,分數與小數互化等不熟練,簡便算法不能“為己所用”,這些都有可能使學生計算出錯。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算理不清,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沒學會”,學生根本就沒有弄明白這樣計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確,從而導致計算錯誤。例如,學生學習使用簡便方法計算時,有這樣一種類型的題:85×99+85=85×(99+1),如果學生沒有弄明白是“99個85加上1個85所以等于100個85”這樣的算理,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義,而是容易算成85×(99+85),造成失誤。再如,32×101=32×(100+1)也是同樣的道理,101個32相加也就是100個32再加上1個32,如果算理不清楚,形成錯誤,是在所難免的。
3.計算技能未形成
新課程提倡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緊密結合,有的教師因未能很好地理解新課程理念,在課堂上出現了算用顛倒現象,學生基本算理未理解,急著進行大量生活應用;還有的教師一味追求算法多樣化,大量時間化在探究算法上,不注重算法提煉,最終學生連基本的方法都不會,更不用說能熟練、靈活地進行計算。
二、如何糾正學生的計算失誤
計算教學在整個小學階段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了學生在計算中出錯的原因之后,我們應該對如何糾正他們的計算錯誤進行方法指導,從而減少或避免他們的計算失誤。
(一)強化口算基本訓練
口算教學是計算教學的開始階段,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口算能力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地組織口算訓練,有助于提高筆算的速度和計算正確率,因此,口算練習要做到天天練,逐步熟能生巧。20以內加減法和表內乘法及相應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計算的基礎,要求學生做到正確熟練、脫口而出。要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關鍵是要持之以恒堅持訓練,每天堅持3~5分鐘形式多樣的口算訓練,加強“聽算”。計算中的常用數據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如乘法中特殊積5×2,25×4,125×8等。通過堅持不懈口算訓練,使學生形成熟練的口算技能技巧,達到正確、迅速、靈活的口算目的。
(二)形成正確的概念,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
在教學中通過直觀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教學中注意講清計算中應掌握的各種算理,運算法則,并要求學生在每次計算前一定要看清題目,確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動筆計算。同時強調:暫時還沒有計算到的部分,要按原來的順序寫下來。
在計算教學中,必須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導學生循“理”入“法”,以“理”馭“法”,從而發(fā)展學生智力,并促進運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三)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分析學生計算中的錯誤,大量錯誤由不良學習習慣造成,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要求學生做到計算書寫規(guī)范、工整,養(yǎng)成獨立思考,完成練習后復查檢驗,自我糾錯的習慣。
(四)錯誤積累整理
教師應在平時批改作業(yè)中,將學生計算中的錯誤分類記載下來,從中發(fā)現共性錯誤并找出典型錯例,便于教學中“對癥下藥”,特別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則模糊、方法不對的典型錯例,組織學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針對性地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有目的地進行“活療”。教師可準備一本記錄本,每次批作業(yè)后,把學生出現的各種典型錯誤記錄下來,并從教師、學生兩個方面分析原因,不僅要分析錯誤原因和種類,還要分析各種錯誤現象所占的比例,提出解決辦法。每次記錄抓住要點,既可以解決問題,也可以成為以后的教學提供經驗。學生也可準備一本錯題本,要求學生進行“錯誤整理”,把自己作業(yè)本、練習冊、試卷里的錯誤及時記錄在錯題本里,用簡單的話寫出錯誤的原因,并及時訂正、歸類整理。
總之,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并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預防和糾正,切不可把計算錯誤籠統地歸為“粗心大意”。
參考文獻:
[1]冉啟英.淺談低年級應用題錯誤成因及對策.《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年第08月04卷
[2]彭煉.小學低年級應用題思維錯誤成因及對策.《教育》.2016年第05月28卷
[3]夏亦蘭.低年級小學生數學計算錯誤成因及矯治對策.《海峽科學》.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