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佳欽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問題”??梢娫陂_展信息技術教育的全過程中,要努力使學生真正成為既具有豐富知識和綜合的能力,有健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能適應社會不斷發(fā)展的終生學習能力的信息社會公民。因此,在信息技術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素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談一點淺見。
一、通過肯定的情緒體驗,讓“自卑生”找到歸屬感
心理學分析認為,個人的興趣往往與肯定的情緒體驗相聯(lián)系。良好的情緒體驗必須有良好的情感溝通。良好情感溝通可在師生間實現(xiàn)情知共進的目標,讓自卑孤僻的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課堂目標,獲得肯定的情緒體驗,從而達到心理滿足,并找到自我歸屬。
自卑感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zhì)等做出不符合真實水平的評價,并因此悲觀失望甚至畏縮不前?,F(xiàn)實中一些孤僻、自卑的學生,經(jīng)常獨來獨往,對與人交往沒有信心,在學習中遇到難題,不會尋求他人幫助,在班集體中常常找不到歸屬感。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課上,每人一臺機器,部分學生常常不知所措,自卑孤僻感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針對這種現(xiàn)象,作為信息技術任課教師的筆者,除了找所在班級的科任老師了解學情外,還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針對這樣的學生個別引導,為其提供更多獲得肯定情緒體驗的機會。
比如筆者所在的四年二班有個男學生小A,上信息技術課時,基本都是趴在電腦前發(fā)呆,有時候甚至睡覺,看到全班同學人手一臺電腦在設計圖片,他也無動于衷。據(jù)其班科任老師介紹,小A從一年級開始就對學習毫無興趣,不愛寫字,專注力不強。筆者私底下找了個時間和他溝通,詢問為何大家都愛上的電腦課他卻選擇了睡覺,他回答道:“聽不懂?!蹦菚r恰巧筆者正要教學四年級下冊《修補數(shù)碼相片》一課,在上課的前一天,筆者特地把小A叫下來,提前為他做好這節(jié)課部分知識點和操作要點的“預習”,還邀請其當“模特”以學校各個景觀為背景拍攝多張照片作為上課素材。因為有了“預習”,上課時筆者邀請小A上臺,他就表現(xiàn)得非常自信。筆者還安排他做“小助手”,對在課堂上有需要的同學給予幫助,讓其從“被幫助者”變?yōu)椤笆┲摺?,提高了他的存在感,也讓其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
信息技術課堂立足于信息技術知識的傳授,同時也要讓自卑的學生在課堂上有肯定性的情緒體驗。通過營造特定情境來給學生機會,使其可以展現(xiàn)自我,進而樹立自信,培養(yǎng)對信息技術的興趣,獲得課堂學習的歸屬感,從而獲得全面發(fā)展。
二、通過情感交互策略,讓“單干生”明白合作意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合作學習”,學會合作是素質(zhì)教育的一項基本內(nèi)容,也是信息時代對學生的要求。信息技術課堂作為雙向交互式課堂,為情感交互提供了支持。以信息課例作為情感交互工具,能營造適合開展情感的環(huán)境;通過制作相關情感資源,形成一套促進師生間、生生間情感交互發(fā)展的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的課堂一般是“任務驅(qū)動”式的課堂,畢竟信息技術課主要以課堂實踐為主。但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存在差異,接受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力也存在差別,課堂上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單干生”。他們喜歡獨自完成任務,不愿與別人合作,缺乏合作意識。如何促其學會合作呢?教師可以通過“合作完成”的課例,幫助這樣的學生與同學之間進行情感交流,使其明白合作的意義。
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制作電子報》一課時,筆者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制作一份名為《我們這一班》的小報。明確各項要求后,筆者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小B沒有參與小組合作。經(jīng)了解,原來是小B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好,對分配到的任務看不上。筆者于是故意忽略他的情緒,邀請他作為本次小報制作的記錄員,如果他無法記錄組員的建議,在評比中將失分或被淘汰,以此促使小B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通過這樣一個任務的布置,讓小B明白,在小組中,無論工作是什么,只有每個人都做好,小組才會“獲勝”。下課后,小B找到筆者并表示,他認識到自己在課堂上鬧情緒是不對的,小組分工中的每一個角色實際上都很重要。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與個體需要關系的反應。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之間的情感交互影響著教學活動的過程和教學效率。單干生不等于不干生,他們只是希望通過獨自干來彰顯自己的能力,缺乏對共同行動及行為規(guī)則的認知,缺少與同學之間的交往過程。因此,加強生生之間的情感交互是必要的。
三、通過賞識教育,讓“自負生”懂得接納
根據(jù)《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應緊密結合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訓練,來時時處處滲透以信息倫理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學生隨著年齡增長,常常會產(chǎn)生自負感。如果缺乏引導,就會出現(xiàn)不懂接納,與周圍學生保持距離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班級團結。信息技術課在教學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還應從增進師生彼此了解入手,關注自負學生,幫助其學會欣賞別人,懂得接納。
筆者在教學四年級上冊《拼圖形,比創(chuàng)意》這一課時,要求學生夸別人的作品,只說優(yōu)點,不說缺點。剛開始,有許多學生覺得筆者的這個要求有些苛刻,有一個女生小C大膽地向筆者提出質(zhì)疑:“洪老師,如果有的同學的作品很糟糕,一無是處,沒有優(yōu)點可以說,那你讓我們?nèi)绾握f優(yōu)點?你這不是在刁難我們嗎?”筆者對此不予置評,繼續(xù)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用五分鐘時間對別人的作品進行討論。討論過后,筆者讓小組代表進行發(fā)言。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點評的第一個作品竟然是小C的。盡管小C的作品不盡如人意,但其他同學卻能不斷地挖掘她的優(yōu)點來進行肯定。經(jīng)過這一節(jié)課,小C開始學會了去欣賞別人,肯定別人,接納別人。
賞識教育是賞識學生的行為結果,以強化學生的行為,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給他們一個發(fā)展方向,增強他們良好行為的體驗,糾正不良行為。教師給自負學生賞識教育,樹立一種榜樣,既是對他們的一種認可引導,更是培養(yǎng)他們接納別人的過程。當學生不再過度強調(diào)自身的優(yōu)秀,接納就在認同中進行了。
學生素養(yǎng)的發(fā)展離不開信息意識的培養(yǎng),而信息意識的培養(yǎng)也應該要滲透健全人格的培育。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要“教書”,更要“育人”。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獲得健康的心理成長體驗,快樂學習,幸福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zhèn)求聰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黃曉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