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榕
說明文體裁的文章在人教版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針對此類文章提出了教學要求:“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盡管如此,落到教學操作實施層面上,有些教師還是十分迷茫,目標不清,火候把握拿捏不準,練習隨意。如何走出說明教學的誤區(qū),筆者認為應該先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然后才能對癥下藥,明確目標,促使說明文教學走上正確的軌道來。
癥狀一:淺嘗輒止,水過地皮濕
說明文基本特性之一就是語言科學準確、通俗易懂,然而不少教師往往只抓住表面、顯性的信息,忽視其內(nèi)在語言的特點。如教學五年級上冊《鯨》,僅是引導學生分析“從哪里可以看出鯨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也說明鯨不是哺乳動物的?”……學生收獲的只是“鯨不是魚類”這樣簡單的科學常識,而對屬于說明文獨有的語言特性就沒有什么體會與感悟。
解決策略:探幽攬勝
教師要有一雙敏銳的慧眼,識別獨有的語言現(xiàn)象,感受到說明性文章的語言魅力。然后,從內(nèi)容入手,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通過置換、比較、鑒別,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如,教師可以出示改動后的句子:“又經(jīng)過了很長的年代,它們的前肢和尾巴變成了鰭,后肢退化了,整個身子成了魚的樣子,適應了海洋的生活?!边@句子刪掉了原文中“很長很長,漸漸,完全”等詞語。引導學生與原文句子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鯨的變化是非常漫長的,進而也就領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嚴謹。
癥狀二:零敲碎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學習說明性的文章,要能對文章所介紹的事物有較全面、深刻的了解。然而一些教師喜歡采用瑣碎的分析,零敲碎打,使文章的整體性被肢解。如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師拋出這樣的一個問題:說說客家民居、傣家竹樓各有什么特點?然后布置分組合作學習探究。這樣的問題太大,無法引導學生橫向比較兩者的異同點,學生容易泛泛而談,教學也就因此而陷入瑣碎的分析之中。
解決策略:提領而頓
新課標旗幟鮮明地指出了說明文教學時,應該要引導學生抓住要點,領會作者如何謀篇布局的。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可用課件出示表格。
在表格第一欄中,筆者故意隱去了其余的四方面內(nèi)容(作用、材料、結構、文化特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厘清文章的層次和結構。學生通過填表,就能明晰地了解到兩篇文章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的異同點。
癥狀三:硬灌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說明文教學必然離不開教說明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說明方法以及運用的好處,不同的說明文需要根據(jù)說明對象的特點以及寫作目的,選用不同的方法。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說明方法時,機械生硬地對說明方法進行貼標簽。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太陽》,出示句子:“其實,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里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教師僅僅讓學生抓數(shù)字去感受太陽遠的特點,學生無法領會到說明方法的好處。這樣教學只能讓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解決策略:潤物無痕
教師如何把緘默性的知識即說明方法,變成顯性的知識?筆者以為,要在具體的語境當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感受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這樣學生才能學以致用,掌握說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再以《太陽》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用課件出示語句:1. 其實,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里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2. 其實,太陽離我們很遠很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很多很多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好多年。然后展開教學。
師:對比兩句話,你們覺得哪一句更好?
生:第一句,作者用上了數(shù)字,讓我明白了太陽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生:第二句用上了“很多,很遠,很多年”這樣的字眼,讀起來特別模糊,不清楚。
師:所以,用上了具體的數(shù)字,我們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是非常遙遠的。這就是說明文中常使用的說明方法。(相機板書:列數(shù)字)
通過比較,學生一下子就可以抓住言語的精髓,從數(shù)字中體會作者使用說明方法的好處。然后讓學生仿照例句說話,學生就能進一步掌握和鞏固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
癥狀四:耕他人田,荒了自己的地
有些教師為了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會補充與主題有關的知識。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蝙蝠和雷達》時,有教師引導學生弄清蝙蝠與雷達的關系后,就讓學生去了解仿生學的知識,介紹了電子蛙眼、人工冷光、鋸子、尼龍搭扣等科學知識。這樣教學的方向出現(xiàn)了偏差,在非語文本體性的內(nèi)容上花太多的時間去了解分析,“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解決策略:管好三分地
語文最終的落腳點就是讓學生學會表達和運用,教師應當借助資料的補充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內(nèi)化和組織,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這樣既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知識,又避免了對非本體性內(nèi)容的過分關注。比如上例,教師可以出示資料《青蛙與電子蛙眼》,再讓學生仿照《蝙蝠和雷達》第七、八自然段的寫法,也來寫一寫科學家是怎樣模仿青蛙的眼睛發(fā)明電子蛙眼的。這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搭好語言支架,學生易于把兩者的關系表達清楚,又提高了語文文字的表達能力,做到情趣與理趣和諧共振。
在說明文教學中,除了上述幾點,還要注意防止貪多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傊谡f明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文體意識,認真領會編者的意圖,緊扣文體的特點,教出說明文獨有的風貌。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霞陽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 黃曉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