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樂+李紅梅
摘要: 《大學》蘊涵了豐富的治國理政、崇德重禮、修身治人和內圣外王的歷史智慧,其德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培養(yǎng)具有重要啟示意義?!洞髮W》的德育思想確證了以“明明德”為核心的道德信仰,踐履了以“親民”為指向的道德行為,構建了以“止于至善”為尺度的道德戒律,生成了以“格物致知”為基礎的道德智慧,煉就了以“誠意正心修身”為路徑的道德自覺,彰顯了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擔當?shù)牡赖虑閼选ⅰ洞髮W》德育思想貫徹到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塑造過程,需要重新樹立大學生“明德入道”的價值觀念、生成“仁者愛人”之心、確立“至善”的精神立場、培養(yǎng)“窮物”的“為學之道”、形成“修身”的內在品質、提升“平天下”的責任擔當。
關鍵詞:《大學》;德育思想;道德人格;大學生;“三綱領”;“八條目”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5-0076-06
《大學》的德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道德人格是人在一定的道德關系和道德活動中所獲得的道德性質及其所表現(xiàn)的道德形象,是人格主體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的有機結合。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物質條件下,通過教育和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的積累,以及個人自覺鍛煉和修養(yǎng)而逐步形成的,能支配和影響自己行為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并經過長期的積累而成為行為整體中的穩(wěn)定特征和一貫傾向,構成特定的道德人格[1]。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著作之一,《大學》是我國古代關于道德教育的綱領性教材,是“初學入德之門也。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2](P3)?!洞髮W》開宗明義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三綱領”詮釋了“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指明了大學的首要職能是要發(fā)揚學生與生俱來的德性;《大學》認為人的成長和完善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前后相續(xù)、循序漸進的條目,構筑成一個由內到外、由精神追求到制度規(guī)范相統(tǒng)一的完整育人體系,指明了從“為學”到“為人”的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其道德教育的體系,既有“為學”的程序,也有“為人”的綱要;既有“修己”的基礎,也有“治人”的法則,對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培養(yǎng)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以“明德入道”的道德信仰建構 大學生的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是一個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評價,是個體道德人格形成的基礎和邏輯起點。《大學》以“明明德”為“大學之道”,闡述了其道德教育的宗旨和原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明明德”是誠意、正心、修身的基礎?!懊髅鞯隆?,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為:“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有以明其明德也。”[2](P3)朱熹將這種天生的善性、稟賦稱之為靈明的德性,即“明德”。“明明德”于天下是要讓所有人摒棄一己私欲,把與生俱來的善性和內心光輝的品德發(fā)揚光大,這是為學做人的第一步,也是教育的出發(fā)點。朱熹將“明德”內在化,是“內圣”的過程,強調自我啟蒙?!洞髮W》把“德”作為核心價值理念,注重對人才內在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正所謂“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必先成“人”繼而才能成“才”。秉持“明明德”的價值指引,這不僅是對中國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也是積極響應和貫徹黨的“十七大”所提出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及“十八大”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表現(xiàn)和實踐。對于現(xiàn)代大學而言,“明明德”既是大學生命的本體,也是大學生命發(fā)展的邏輯起點,意味著要“明確大學的學術特質,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根本”[3];對大學生道德人格培養(yǎng)來說,“明明德”是要秉持提高人的內在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的核心價值理念。我們需要秉承“明德入道”的道德法則,重振“大學之道”,著重培養(yǎng)高尚道德修養(yǎng)和理想的人格品質。
朱熹說:“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盵2](P3)即“明德”是一種來自于天的品性,但雖然人的德性是與生俱來的,但卻具有“虛靈不昧”、“具眾理”和“應萬事”的特征,所以有時候難免受氣質的影響,因為人的氣質有好有壞、有剛有柔,如果不加節(jié)制任由其隨意發(fā)展,必定會受到外界的功名、榮耀、利欲、聲色的引誘而喪失其靈明的德性,需要后天的教化使其美好的的品德再顯露出來。因此,大學生要克服外在因素的干擾,樹立“明德入道”的價值觀念,堅守內心“明明德”的信念,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以彰顯“明德”的品德和情操。那如何才能形成這種價值觀念呢?朱熹云:“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于其閑,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盵2](序)朱熹不僅為我們指明了“明德入道”的方向:仁、義、理、智、信,而且指明了其培養(yǎng)方法是要“知其性”“全其性”“復其性”[3]。“知其性”是指要對人與生俱來的天賦稟性有所認知,“全其性”指要完全地保有自己的“天命之性”并充分展現(xiàn)出來;“復其性”指當“天命之性”受到“氣質之性”的影響時,能及時摒棄這種影響,恢復其本性。因此,“明明德”作為崇高的道德法則,它時刻提醒大學生要排除外在環(huán)境的干擾以及內心的私欲雜念的誘導,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以“親民”的道德行為陶冶大學生的愛人之心
仁者愛人的品格和大公無私的的精神是道德人格的基本標志?!洞髮W》以“親民”為重要綱領,強調推己及人的重要性,為現(xiàn)代大學道德教育和道德人格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坝H民”,朱熹在《大學章句》里說:“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盵2](P3)“親”也作“新”,有更新、創(chuàng)新、革新的意思,意思是要發(fā)動人民群眾共同顯明內在的德性,不能僅自己昭明其明德,要把個人的善性推己及人、轉化為他人的善性,感化更多的人民,使他們摒棄“舊染之污”,臻于善的境界。這種推己及人的道德行為是儒家所倡導的實現(xiàn)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如孔子所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更近一步看,“親民”更加側重于對仁愛精神的推廣,主張把個體善的行為和情感推及他人,在人際交往中體現(xiàn)出主體“仁者愛人”的行為和精神,即儒家所倡導的“仁愛”精神,這對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具有永恒的精神價值,“仁者愛人”、“仁者人也”,只有具備愛人之心才能培養(yǎng)道德人格,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才能達到“安人”和“親民”的目的。endprint
“親民”作為繼“明明德”的大學之道后的第二綱領,是從明己之德的內在個人修養(yǎng)走向外化的道德行為的表現(xiàn),即“親民”是“外王”過程,是用個人的崇高德性去影響他人,這種推己及人的道德行為是一種善的行為,讓他人去舊染之污,而明他之明德,因為只有人人都能擁有高尚的品德、都能與人為善,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才能繁榮昌盛。“由自愛產生的對他人的愛,是人類道德的正義的本原?!盵4]一個自私自利,為了個人的一己私利而損害他人和集體利益的人是沒有道德人格可言的。這種推己及人的道德行為可以詮釋為一種愛人之心,即“親民”就是親近、親愛人民,將“明明德”延伸到“明明德于天下”,體現(xiàn)了儒家以民為本、施行仁政的思想。這也是現(xiàn)代大學重要功能的外在表現(xiàn),大學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完善,而是意味著培養(yǎng)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具有從事文化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社會主義新人[5]。對于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而言,“親民”為我們塑造了值得堅守的價值取向:一方面要“日新其德”、自我更新、推陳出新,以“推己及人”的德育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在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時,要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別人的外境、感悟他人的感受,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另一方面,還要樹立仁者愛人之心,以愛己之心對待他人,與人為善、善以待人、扶困濟貧,善于關心和幫助他人,以大愛無疆的道德情操來詮釋和升華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
三、以“止于至善”的道德戒律提升 大學生的精神立場
“止于至善”是儒家尊崇的道德最高境界?!爸褂谥辽啤?,《大學》解釋為“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止”是達到、處于的意思,是要讓每個人在扮演不同身份時都遵守倫理道德規(guī)范,做到各司其職、各守其德、盡善盡美。而“仁”“孝”“敬”“慈”“信”不僅是個體外在的人倫行為,也表征出個體行為所遵循的道德戒律和道德規(guī)范以及背后所蘊涵的精神立場。朱熹《大學章句》云:“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2](P3)“止”可以理解為,人立志于達到最高的善和最完美的境地,不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和極為高妙的境界就不能停止追求,即使達到了良好的境界也要繼續(xù)精益求精。這是一種對個人修養(yǎng)極高的要求,需要做到進退有度、知悉利害、去除雜念私欲、有所為而有所不為[6](P152-168)。“至善”是“善”的最高境界,體現(xiàn)了儒家最高的道德戒律和道德目標?!爸辽啤币彩怯罒o止境的,很難達到而且沒有具體的標準,只有達到很高的道德教養(yǎng)后才能做到“知止”,但卻是我們不斷努力追求和超越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作為最高道德目標的“止于至善”,對主體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具有引導和統(tǒng)攝作用,是“明明德”和“親民”二綱領發(fā)展的歸宿,也是二者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和要求。它要求我們在“明明德”實踐過程當中,將其內在修為和“新民”的外在表現(xiàn)的主動性發(fā)揮到頂點[7],從而使主體的外在行為準則和內在道德修養(yǎng)結合起來,達到“至善”的道德最高境界。如朱熹說:“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2](P3)“止于至善”是相對于“明明德”(內圣)和“新民”(外王)而言的,“內圣”和“外王”都要止于至善,達到“圣人之域”。“止于至善”體現(xiàn)真善美的精神境界,成為“明明德”和“新民”,即內圣和外王兩種實踐的內在評價標準?!叭V領”體現(xiàn)了從內圣到外王的全過程,《大學》因此變成以內在而超越的天理的顯明、外推和最大程度的實現(xiàn)為終極目標,變成先內圣再外王,以內圣決定和統(tǒng)攝外王,或從內圣推向外王的形態(tài)[8]?!叭V領”由“明明德”到“親民”到“止于至善”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體系和不斷進取的過程,而且是一個要求由低到高、內涵由簡單到復雜、活動由自身到他人乃至社會群體的過程,“止于至善”要以“明明德”和“親民”為前提,而唯有“止于至善”,“明明德”和“親民”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xiàn)[9]。因此,“大學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要我們“精益求精,善更求善”,達到于理無所不窮、于事無所不盡,萬物能各得其所,千古而不易其道,毫無一己私欲的至善至美的境地[10]?!爸褂谥辽啤弊鳛榇髮W終極目標和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成為規(guī)范大學生外在行為的道德戒律?!爸褂谥辽啤庇兄鴺O其深刻的人類主義意義和價值,是作為人應該堅守的內在尺度。對于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培養(yǎng)而言,意味著要以“止于至善”為道德戒律嚴格貫徹于人格培養(yǎng)的全過程,要堅守人倫禮節(jié)和道德戒律,具有堅定的意志力和清醒的判斷力,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不斷提升自身的精神立場。
四、以“格物致知”的道德智慧引領大學生的“為學之道”
精深的專業(yè)造詣是當代大學生的首要基本素質。我們應以“格物致知”的道德智慧來引領大學生的“為學之道”,進而培育人才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和精深的專業(yè)造詣。格物致知是“大學始教”,也是“為學次第”的第一步?!八^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始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薄案裎铩本褪且案F究物理”,去除事物表面虛偽混濁的雜質,深入接觸客觀事物進而徹底認清世界的本質和事物的真理,沒有任何疑惑。朱熹《大學章句》以“致知在格物”為中心展開,“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叭诵闹`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2](P4)。在朱熹看來,“格物”即推究事物的原理,能認識到萬事萬物的本來之理;“致知”指要去掉蒙昧無知,盡可能地將外在的各方面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內在智慧進而增進自己的知識、充實自己的智慧,達到知無不盡、無所不明。格物與致知是認識的不同階段,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統(tǒng)一,格物致知就是將知識推廣致極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每格得一物,窮至一物之理。endprint
基于“格物致知”的道德智慧是培養(yǎng)大學生道德人格的關鍵。格物致知不僅是理論上的道德知識,也是一種應用性很強的知行結合的道德智慧,它以反思人類道德生活經驗的多元性、零散性、不合理性為起點,以引領人類從道德、倫理的關系框架來認識、理解和把握人類道德生活的本質和真諦為至高點,以批判地反觀和評判人類道德生活能力和道德生活狀況為終點,進而彰顯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融合與統(tǒng)一,是理論性道德智慧與實踐性道德智慧的統(tǒng)一[11]。換句話說,對事物的認知不能停留于認識論層面,還需要深入實踐,在親身實踐探究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正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雖然重視知識教育、人文教育,但卻具有明顯的實踐品格和特征,如《中庸》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知識教育的目的是教人為學和為人,也是內圣和外王的統(tǒng)一,始終是與育人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實質上是為學與為人、知與行相統(tǒng)一的實踐。對于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而言,格物致知就是要培養(yǎng)人才的道德智慧,不斷提高其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評價、道德選擇的水平和能力,也要盡量提供豐富多樣的道德實踐活動,培養(yǎng)其道德實踐能力,促進“知德”與“行德”、“知道”與“躬行”的融匯貫通,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
五、以“誠意正心修身”的道德自覺 涵養(yǎng)大學生的內在品質
道德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脊梁,內在品格修養(yǎng)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薄洞髮W》是古代用來教育人的法則綱領,闡述了許多成“人”的道理。首先,《大學》教人養(yǎng)成表里如一的誠意精神和“慎獨”精神?!八^誠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要誠意就不能自欺欺人,不違心,愛吾所愛,恨吾所恨;獨自一個人時最容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產生惡念,甚至做出邪惡的行為?!霸釉唬骸克?,十手所指,其嚴乎!”“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需要養(yǎng)成“慎獨”精神,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要彰顯自己的德行,不為非作歹,不存僥幸心理。其次,誠意可能為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和外在的功名利祿所控制,必須要正其心來駕馭這些情感。正心就是要端正自己的道德情感、去除私心雜念。朱熹《大學章句》:“意誠,則真無惡而實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檢其身。然或但知誠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則又無以直內而修身也?!盵2](P7)它能夠控制和支配人的意念和行為,要求人不要被外在的功名利祿、經濟利益、人際關系等蒙蔽了雙眼,而應該把關注點放在道德修為、品格塑造和責任擔當上,高尚的品德才能凈化人的心靈,只有“誠于心”才能“形于外”而后“正于身”。最后,通過修身來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修身是主體自覺地加強自我道德修養(yǎng)?!洞髮W》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睆膰翌I導人到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應該把修身養(yǎng)德作為為人處事的根本。修身是由內及外、由己及人,由“明明德”到“親民”的轉折點,是人的一種綜合修養(yǎng)過程,是人品質的全面養(yǎng)成;作為一種學習,修身不再局限于個人內心的自省和自律,而是開始走出自我,在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中再認識、要求和提高自我[9],即,修身不只是內在修養(yǎng),而是從內到外的表現(xiàn)。
基于“誠意正心修身”的道德自覺是培養(yǎng)大學生道德人格的核心?!暗赖伦杂X是指道德主體對于時代的倫理使命和教化責任要有一個自覺的擔當和深切的認同”[12],具有主體自覺性、自主性、自控性和自律性等特征?!洞髮W》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币馑际侵雷约合胍鍪裁春筒幌胱鍪裁磧刃牟拍馨捕?,安定之后內心才能清靜?!岸ā薄办o”“安”“慮”“得”都是一種表現(xiàn)在精神層面和意志力層面的內在規(guī)范和秩序,強調去掉雜念,彰明本心,尋得定力,然后思慮周詳,最后達到完善境界[6](P152-168)?;凇罢\意正心修身”的道德自覺則是指道德主體對自身的倫理使命和教化責任有深切的認同和自覺的責任擔當。其一,要讓道德成為人的一種內在需求,才能引發(fā)自覺的道德行為、激發(fā)頑強的道德意志,“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學,德乃進而不固矣”[13],即必須將“以德修身”、“以德正身”作為自我的內在需求,才能“修己治人”,實現(xiàn)從“修身”到“德教”的飛躍。其二,“君子慎其獨”,必須要自我警戒,做到“慎獨”,即使在獨處獨居、沒有人監(jiān)督的時候也要像“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一樣小心謹慎,嚴格要求自己,也就是要求自始至終表現(xiàn)出由內到外、表里如一的高尚品德,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其三,“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意誠”作為一種特殊的道德自覺,是要體察自己內心的訴求,傾聽內心的聲音,不要做違心、違德之事?!案裎镎?,知之始也;誠意者,行之始也?!盵14]內心清澈澄明才能正確引導外在的言行。
六、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情懷 踐履大學生的責任擔當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是當代大學生的必備品質,也是“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褒R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最高的理想追求,也是其道德思想付諸實踐的具體表征。“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齊家即以“孝”“弟”“慈”的原則維護家庭和睦,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治國是要以“仁政”“仁德”為原則治理好國家;平天下是要建構天下安居樂業(yè)的“大同”世界。儒家的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是與個人修養(yǎng)結合在一起的,“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所有的正心、修身、治己都為了最終“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2](P5),即以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為基礎,進而承擔起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褒R家治平天下”既是一種道德實踐、道德行為修養(yǎng),更是一種道德情懷的表達,一種以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為己任的理想信念,是個人對家國責任由衷的認同與悅納,它能夠引領和規(guī)范人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實踐。endprint
基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情懷是培養(yǎng)大學生道德人格的核心,也是將人格上升和擴大到更高層次“國格”的體現(xiàn)。道德情懷是一種心懷家國天下的強大精神力量。這種道德情懷是對“什么樣的人格才是高尚”的本質規(guī)定,體現(xiàn)在整合了國家目標、社會理想與個人修養(yǎng),是個體成功、社會進步與國家富強的統(tǒng)一;還體現(xiàn)在排除教育的工具性與功利性,既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成長、個體尊嚴與價值意義,又將學生長期的個體發(fā)展與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相結合[15]。對于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而言,“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要培養(yǎng)人才的道德情懷,一種為全人類、全民族的利益和福祉而奉獻、服務的普世情懷,也就是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社會責任感,由個人上升到家國人民、由“修己”走向“治人”,也是從“內圣”到“外王”的過程,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洞髮W》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人才的培養(yǎng)理念,充滿了對道德情操、社會責任、倫理關懷等人文氣息的追求,如“憂天下人之憂,樂天下人之樂”、“公而忘私,國而忘家”、“茍利天下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F(xiàn)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把個人的命運同家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負責。當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威脅時,要自覺承擔于國、于家、于人民的責任擔當,必要時要舍己為國,全力捍衛(wèi)國家和人民的正當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講,以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追求的道德情懷是大學生道德人格培養(yǎng)的核心,也應該是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精神追求。
參考文獻
[1] 徐少錦,溫克勤.倫理百科辭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1062.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 陳來.論朱熹《大學章句》的解釋特點[J].文史哲,2007(2):103-111.
[4] [法]盧梭.愛彌爾——論教育[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26.
[5] 楊叔子,余東升.大學的生命:日新之德——為溫家寶總理在同濟大學百年校慶時的講話發(fā)表一周年而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8(5):1-6.
[6] 王岳川.《大學》的精神定位與當代意義[J].社會科學,2009(7):152-168.
[7] 郭利潔.《大學》中的德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8] 黃俊杰.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6.
[9]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92-93.
[10] 李鍌.大學中庸高級讀解[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9:5.
[11] 向玉喬.論道德智慧[J].倫理學研究,2014(5):16-21.
[12] 戴茂堂.道德自覺·道德自信·道德自強[J].道德與文明,2011(4):24-27.
[13] 朱熹.近思錄(第二版)[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19:123.
[14]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第1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305.
[15] 崔允漷,陳霜葉.三個維度看“立德樹人”的本質內涵[N].光明日報,2017-5-9(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