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監(jiān)新
摘要:在體育教學中,總會出現(xiàn)一部分"體育學困生",上體育課精神不集中,對體育鍛煉沒有興趣。我們要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提高學困生的體育成績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轉化“學困生”減小學生之間的水平差距,已成為初中教師要解決的問題。本人對初中體育“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根據(jù)初中生的特點提出初中體育“學困生”轉化方法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初中體育學困生 形成原因 轉化對策
一、初中體育“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學生個體缺少成功的體驗
初中的學生都知道體育學習的重要性,但是一些天生身體素質好的學生,雖然上課出勤率不高,練習隨便,考試時沒有全力以赴,期末體育課考核評定成績也較高;而一些學生上課認真、勤學苦練,但由于先天不足等原因,成績卻不理想,有的則逢考必補考,長期下去,容易造成前者不思進取,后者參加體育課鍛煉的積極性受打擊,差者更差的局面。由于長期學習失敗的經驗使不少學生放棄努力,而且由于長期的失敗經驗使得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從而促使“學困生”產生。據(jù)了解有90%以上的體育“學困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失敗的體驗多”。懷疑個人在體育學習上的能力,初中的體育“學困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從初中一年級開始成為“學困生”,有的甚至從上小學時就體育成績較差,這種長時問的失敗經驗使得他們情感上心灰意冷,產生消極情緒。
(2)體育教師因素影響
初中體育教師對于體育“后進生”行為的認識是有偏差的,認為體育“學困生”就是生來運動能力差,對于這種“學困生”體育老師不給予太多的希望,這也導致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有意無意的歧視這些學生,這樣惡性循環(huán)下去之后,最終也導致“學困生”學習水平上不來,只會越來越差。本人觀察,體育“學困生”自身在課堂上也是大多比較沉默寡言。加之有一種怕吃苦的思想作怪,所以干脆不參加活動,導致陷入越怕越不肯練,越不練體育成績越落伍的惡性循環(huán)。不少初中體育教師對于這些“后進生”顯得比較漠不關心,教的知識也是一教而過,導致這些這學生在接受到教師的信息后理解不了,最終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所以,體育教師對于學生起著重要的影響。
(3)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是一種典型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即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運動技術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這種教學模式過程是以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和身體活動規(guī)律為主線的,他缺乏學生自我目標提出和追求,教學環(huán)節(jié)偏重教師一方,單純強調了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作用,忽視主觀能動性和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漸對體育課失去興趣,甚至厭煩,產生逃課現(xiàn)象。
二、初中體育“學困生”轉化方法
(1)成功體驗,激發(fā)熱情
在體育課中,教師必須盡可能創(chuàng)造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加再次成功的體驗,達到自我提高的目的。使“后進生”通過體驗成功,做到以成促情的成功體驗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通過設計教學方式,降低教學難度,使“學困生”從中能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而且還可以通過確定“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出可行的且恰當要求,使“學困生”能在付出努力之后獲得一定的收獲,這樣安排能使“學困生”認識到只有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才能獲得成功的收獲,從中體驗到戰(zhàn)勝困難的愉悅,從而提高自身學習的自信心。
(2)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體育“ 學困生 ”在學習技術動作時往往會出現(xiàn)許多錯誤,有的是由于技術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體素質差,也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或外界環(huán)境影響。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他們在練習中的不同表現(xiàn),幫助其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同時還要根據(jù)學生個人的身體素質,如協(xié)調性等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制訂適合他們的練習方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仔細地觀察,是身體素質太差還是技術概念不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問題一旦找準,即刻提出糾正方法,使其盡快掌握技術,完成學習任務。
(3)、教師要關心、熱愛“學困生 ”
體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由于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體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目標的制訂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讓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達到自己的目標,都能體驗到體育學習成功的快樂。初中體育“學困生”在心理上普遍具有一種自卑心理,他們基本上都比較喜歡獨處,在課堂上基本上不希望老師看到他們,更別提會主動去請教老師了,久而久之,“學困生”與老師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所以,老師多了解他們想什么,主動和他們打招呼,并尊重他們,讓“學困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而不是歧視。在體育活動教學過程中,體育老師引導“學困生”找到正確的方向。一旦教師的真情被學生所理解,就一定能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內在積極動力。
(4)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選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在體育教學中,我們對教材內容的深度、廣度、針對性和實效性考慮較少,往往只從規(guī)定課時與項目的搭配上作些簡單的調整,針對性、實效性不明顯,這勢必會影響“學困生 ”對體育課的興趣。隨著“學困生 ”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種綜合效用的體育價值觀在“學困生 ”中逐漸形成。根據(jù)“學困生 ”不斷成長的這一特點,在體育項目和課時搭配上就不能簡單化,而要用深入、縝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豐富多彩而又適合“學困生 ”特點的項目,滿足“學困生 ”對體育運動的各種不同需要,在嚴格遵循教學大綱的同時,可根據(jù)各自的實際和專業(yè),在體育項目的配置上,作一些靈活而有效的安排。教學內容與“學困生 ”學習的積極性有密切的關系,符合“學困生 ”年齡特征的、具有游戲性的、競賽性的教學內容能激發(fā)“學困生 ”學習的積極性;不符合“學困生 ”的年齡特征,單調乏味的教材則會降低“學困生 ”學習的積極性。所以,選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并合理的運用到教學中去,有利于提高“學困生 ”上體育課的興趣,堤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淺談體育課的興趣教學[M].北京體育出版社,1994
[2]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鄧強松.淺談體育教學中發(fā)展學生個性問題.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2007,(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