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靜
摘 要:通過對媒體中有關富裕家庭子女教育的報道進行相關解讀,筆者發(fā)現這些報道主要呈現一種負面刻板趨勢,在此基礎上,文章揭示出公眾對富裕家庭子女教育認識上存在的誤區(qū),分析誤區(qū)形成原因,并提出相關解決對策。
關鍵詞:媒體報道;富裕家庭子女教育;誤區(qū);對策
一、公眾對富裕家庭子女教育認識的誤區(qū)
1. 管理散漫,適應性差
南京晨報上出現一條標題為“‘富二代嫌學校太差”的新聞。[ ]小李家庭條件好,算是個“富二代”,進入大學之后,嫌宿舍條件差,食堂飯難吃,和同學關系也處得很僵,幾乎不能適應這種生活,整個人精神萎靡,被醫(yī)生診斷為嚴重的心理障礙癥。
公眾認為富裕家庭子女從小在長輩的寵溺中長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對子女的照顧與陪伴,習慣性地選擇用物質上滿足與精神上溺愛的方式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由此造成富裕家庭子女不愛勞動,怕吃苦,意志薄弱,生活能力差等特點。
2. 人性冷漠,道德缺失
近年來,網絡上連續(xù)曝出富二代飆車致人傷亡等一系列聳人聽聞案件,鳳凰網上標題為“河北大學車禍‘我爸是李剛事件全紀錄”的新聞報道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
公眾認為一系列傷人事件背后反映了“富二代”家庭教育的缺失,這些父母大多都經歷過艱苦的奮斗歷程,不想再讓孩子吃苦,導致對孩子過于溺愛,天塌下來父母頂著,由此孩子養(yǎng)成不思進取、坐吃山空、不負責任的惡習。這些父母的錯誤在于對孩子只重物質給予,卻缺乏精神培養(yǎng),直接導致孩子人格上的不健全,因此他們才會揮霍無度、有恃無恐、對生命沒有敬畏,認為“有錢能夠擺平一切”,把囂張當叛逆,把違法當刺激,以無知當性格,甚至為尋求刺激而漠視他人生命。
3. 不愛讀書,學習成績差
中國教育新聞網上曾經報道過這樣一條新聞“‘富二代的高考煩惱:文化成績差藝考路受阻”。[ ]小張是典型的“富二代”,學習成績很不理想,決定走藝術高考路線,但他的排名靠后,學校招生名額少,但報名人數成千上萬,希望可想而知。
學習需求是學生追求學業(yè)成績的心理傾向,公眾認為多數家庭富裕學生因經濟過分充裕而消減了認真完成學業(yè)獲得優(yōu)異成績的動力,他們沒有把學習課本知識當作未來生存的必要條件,學習興趣不高,缺乏求知欲,卻對課堂以外的事物充滿迷戀。[ ]
二、形成認識誤區(qū)的原因分析
1. 部分學者的片面判斷
富裕家庭子女經常被看作是社會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存在與發(fā)展一直為學術界、大眾傳媒以及整個社會所關注。特別是對富裕家庭子女教育的認知與評價問題,已成為學術界所關注的焦點。富裕家庭子女到底是一類怎樣的群體,這類群體具有哪些鮮明的行為特征,為解決以上疑問,學者們在研究此類問題時首先要參考國內外現有文獻,而國外學術界、大眾媒體對于富裕家庭子女的研究報道主要呈現一種負面、消極的態(tài)勢,部分學者在沒有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情況下,片面地采納已有觀點,結果造成全局失真的局面。
2. 媒體過度炒作與歪曲的報道
部分媒體為提高自己的曝光度會對一些報道作出過度夸大的處理。第一,經常采用極端片面、能使事件突出的事實,特別是偏向于采用那些在他們頭腦中事先形成的、他們希望看到的事實,而忽略掉許多與他們期望不相符的例子。第二,過分依賴常識、傳統、經驗與權威來對現象進行分析、評價、得出結論,但恰恰在這種分析過程中夾雜著大量的偏見與刻板印象,容易形成錯誤的認識。第三,采用以點代面的邏輯推理方式,在不具備任何必要前提的情況下,直接由特殊推及一般、由個別推及全體。[ ]
3. 部分人的個人主觀偏見
從傳統意義上來看,窮人與富人、農村人與城市人經常被看作是兩種極端的對立群體,他們之間似乎存在著某些隱性或顯性矛盾。而且,這兩種群體在物質、精神、權利等方面存在明顯差別,某些時候,這些差別還會帶有不公平色彩。這時,利益相對剝奪的弱勢群體可能對剝奪他們的獲益群體懷有敵視或仇恨心理。當弱勢群體將自己的不如意境遇歸結為獲益群體群體的剝奪時,社會中就潛伏著沖突的危險,甚至他們的敵視和仇視指向也可能擴散,并且隨著代際的繁衍,這種矛盾、偏見、敵視還會繼續(xù)傳遞下去。[ ]
三、正確認識富裕家庭子女教育的對策
1. 學者們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研究作風
學者們研究問題要做到實事求是、深入實際,堅決反對主觀臆斷與經驗主義,廣泛收集資料的同時注意資料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防止資料過于特殊,不具代表性,造成以點論面,使全局失真,或者資料過于普遍、缺乏新意,導致研究結果太過空泛。對于習慣依賴邏輯推理的學者,一定要在全面了解問題情況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邏輯推理,同時注意擺脫傳統偏見的束縛,做到結合當下客觀實際,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2. 輿論報道注重全面性與客觀性
大眾傳播媒介是現代社會的主要標志之一,對社會生活以及人們的認知觀念有著強大的滲透力與影響力,通過描述說明而提出的對現實的解釋對大眾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判斷及采取的行動,大都以他們看到、聽到的“媒介現實”為依據。[ ]所以,在對待城市富裕家庭子女教育認識的問題上,媒體應做到全面、真實地反映其客觀情況,要看到城市富裕家庭子女教育的主流現象,不要把非主流的現象作為主流現象,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挖掘城市富裕家庭子女及其教育中的閃光點,減輕公眾對富裕家庭子女教育的誤區(qū)與偏見。
3. 個人防止主觀偏見
對于窮人與富人,農村人與城里人這兩類群體來說,最緊迫的就是要摘掉有色眼鏡,學會用客觀的眼光來審視對方。特別是那些具有主觀偏見的個人,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姿態(tài),用平和、健康的心態(tài)來看待城市富裕家庭子女的教育現狀。同時,要加強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鼓勵他們相互融入,增加彼此的了解,提升對彼此的認同感,而不是站在旁觀者的位置上指責、挑剔對方,這樣才能緩和彼此的之間的矛盾與偏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