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珠
摘 要:美育是素質教育的支撐點,也是語文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語文學科的重要教育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根據(jù)美育的特點,課文的特點,學生的特點進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揣摩體會,深入理解;借助形象,啟迪聯(lián)想。
關鍵詞:興趣;情感;想象
在課程標準中,關于如何培養(yǎng)審美能力有三個不同層面的表述:一是“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二是“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三是“通過閱讀和鑒賞……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就是借助語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以美陶冶學生的情感,啟發(fā)學生的心智,凈化學生的靈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創(chuàng)設情景是要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動機和態(tài)度,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首要的前提。新教材古詩文中蘊含著豐富的興趣因素。教學中,可深入挖掘,設疑激趣,還可借助現(xiàn)代教學手段,通過有效的導入、范讀、對話、誦讀等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引入文章的情境中,使其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事,獲得親切的體驗和感受,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如饑似渴地投入到學習中。如教《錢塘湖春行》一文時,朗誦中選擇《春江花月夜》配音,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音婉轉清幽,使其具有一種清新明麗的古典美,使人產(chǎn)生神往之情。教《愚公移山》時,播放歌曲導入,使學生首先被愚公不畏困難的精神深深感染。教《為學》時,預先讓兩名語感能力強的學生聽課文朗誦帶,反復模擬文中人物各自的口吻、神態(tài)、心理進入角色。課堂上,通過精彩的對話,將富僧的傲慢與偏見,貧僧的堅毅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揣摩體會,深入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發(fā)掘課文中的內在美,揭示作者通過描寫景物美或形象美所體現(xiàn)的那種深層的審美情趣,使學生不僅領略到美,而且深悟到這種美所蘊含的高尚情趣。
語文教材中,有關自然的描寫琳瑯滿目,有明月清風,朝霞彩虹,小橋流水....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引導他們欣賞教材中的自然美,提高欣賞美的能力,按照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茅盾的散文《風景談》全文由沙漠駝鈴、高原晚歸、延河夕陽等六個畫面組成。作者緊緊抓住每副畫面所勾畫的景物特征,展示了各自不同的風光,涉及到多方面生活內容。全文中心所在是“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作者所贊揚的是“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內心生活極其充實的人”“創(chuàng)造了第二自然的人”。要上好這篇課,我認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深入思考,揣摩體味,把握其要點——讓學生理解《風景談》表面談的是風景,實際上寫的是風景中的人,是具有偉大的民族精神的人,并進一步想象抗日根據(jù)地軍民的戰(zhàn)斗風貌和生動的生活場景。通過挖掘學生對作品深刻的思想、開闊的意境都可以很好地理解,并在心靈上引起共鳴,感受到文章所具有的詩情畫意的美,通過想象在強烈的情感推動下,逐步達到對現(xiàn)實對象更全面、更本質的把握。
三、借助形象,啟迪聯(lián)想
語文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形象性和直觀性。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睙o論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還是高尚、優(yōu)美、滑稽、都不能脫離其具體可感的形象呈現(xiàn)出來的。
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峨眉的秀麗、西湖的嫵媚、樂曲的聲音,繪畫的色彩色條,影視的畫面……可以說,沒有形象就沒有美。通過對具體可感的形象的直接感受,才能領悟其內在美的意蘊,獲得審美愉悅。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地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痹谶@里啟發(fā)學生盡力發(fā)揮想象作用,也就能很好地體驗到詩人的哀怨、彷徨的情懷思緒。從姑娘聯(lián)想到了丁香,丁香的芬芳、顏色、愁怨,使姑娘淡雅、素凈而又哀怨的特點,通過丁香的聯(lián)想歷歷在目,鼻際悠然飄過淡香,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體驗到詩人的意境,這一位愁怨的姑娘就真切、鮮明、完整地浮現(xiàn)在讀者的腦海之中,從而在心靈中產(chǎn)生震顫,很好的理解這首幽怨詩。孟浩然的詩《春曉》如果讓學生隨著詩人的聯(lián)想和想象,思路就會大大開闊:由春眠之中醒來,聽見鳥鳴,想到左右的風雨聲,再思及落花。這樣隨著不同表象的推移,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想象,引起人們表象的增加和運動,還能形成新的圖像和形象,從而形成以情感為中介的美感認識的深化。我們似乎感到詩人雖閑臥榻上,但思緒不寧,春曉難常在,春眠不知花隨風雨落,春曉難堪之情就從這些互相聯(lián)系的事物表象的流轉推移,組織改造,具體的表露出來,不料一“惜”字而惜春之情卻處處流溢。一字一句只要審美主體加以想象,無聲的語言就會充滿激情,平淡的畫面就會變成栩栩如生的景象。因此,要善于指導學生通過想象把自己的真實情感傾注到作品中,加深對作品的感受、認識和理解,并運用各種經(jīng)驗、知識來補充和豐富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創(chuàng)造典型形象,不斷拓展審美空間。
在培養(yǎng)、造就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教育中,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它以美的形象為媒介,達到對人的情感和心靈境界的熏陶。感情人皆有之,而高尚的感情有待于美感熏陶。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建構起美育教學的基本框架,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