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摘 要]學生對于音樂課上所學到的音樂技能和音樂知識,是否學以致用了呢?每周一節(jié)音樂課,學生實際掌握情況又如何呢?筆者于近日采用問卷與訪談的形式,對我校117名初一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這些學生在初中的音樂學習已有八周的時間,筆者希望大致了解我校在音樂新課標的貫徹實施上的一些情況以及目前我校音樂課堂教學中尚存的問題,便于以后的音樂教學工作能夠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使音樂教育真正落實到實處。
[關鍵詞]初中生音樂素養(yǎng)與基本能力 ;問卷調查 ;報告與研究
一、選題與研究意義
教育部于 2001 年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新課標針對學生應有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提出了相關的標準和要求,針對小學到初中的九年義務教育,尤其是音樂教育,學生對于音樂課上所學到的音樂技能和音樂知識,是否學以致用了呢?每周一節(jié)音樂課,學生實際掌握情況又如何呢?筆者于近日采用問卷與訪談的形式,對我校117名初一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這些學生在初中的音樂學習已有八周的時間,筆者希望大致了解我校在音樂新課標的貫徹實施上的一些情況以及目前我校音樂課堂教學中尚存的問題,便于以后的音樂教學工作能夠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使音樂教育真正落實到實處。問卷總共發(fā)出117份,回收117 份,回收率 100%。
二、關于問卷調查的具體參數
調查方法:問卷式調查、訪談等方法。
調查對象:以初一新生為研究對象(在初中音樂學習經驗已有八周課時的初一學生)。在初一年級中抽取三個平行班進行測試。
調查時長:問卷時長為一節(jié)課,要求獨立完成。
發(fā)放份數:117份數,回收117份,回收率100%。
三、問卷調查結果(僅以第四題為例)
【第四題】聆聽一段樂曲,音頻點擊播放兩遍,回答三個問題,每題選擇一個答案。
(播放《春節(jié)序曲》片段)
4-1這段優(yōu)美的樂曲有一件樂器的音色非常突出,請你選出。(正確答案為b.雙簧管)
a.單簧管 b.雙簧管 c.大管 d.薩克斯
此題中,65位同學選擇雙簧管,正確率為55.56%;有21位同學選擇大管,占17.95%;有18位同學選擇單簧管,占15.38%, 有10位同學選擇薩克斯,占8.55%,另外還有3位同學沒有填寫,占2.56%。針對木管和銅管組的樂器聽辨,只有55.56%的同學能夠聽辨出來,這說明我校學生對管弦樂作品的欣賞程度不夠,樂器聽辨能力有待提高。
4-2在這段音樂中有一個節(jié)奏型出現次數最多,請選擇:(正確答案為a.大切分)
此題中,21位同學選擇了正確答案,占17.95%;54位同學選擇節(jié)奏緊湊的前十六后八接前八后十六節(jié)奏,占46.15%;22位同學選擇了四分接兩個八分的節(jié)奏,占18.8%;12位同學選擇了大附點節(jié)奏,占10.26%;還有8位同學沒有填寫,占6.84%。大部分同學對于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的節(jié)奏非常熟悉,是因為前段課上一直在接觸這個典型的緊湊節(jié)奏,相對其他節(jié)奏來說,學生對此節(jié)奏印象比較深刻,所以不由分說的選擇了這個節(jié)奏型,很顯然音樂里面并沒有出現這個節(jié)奏,可見學生對所謂熟悉的節(jié)奏并未真正的掌握。
4-3 我們通常會在什么時候聽到這首樂曲?(正確答案為d.新春團拜)
a.結婚典禮 b.舉行葬禮 c.國慶閱兵 d.新春團拜
此題中,92位同學都能夠選擇“新春團拜”這一正確選項,占78.63%;16位同學選擇“舉行葬禮”,占13.68%;3位同學選擇“結婚典禮”,占2.56%;2位同學選擇“國慶閱兵”,占1.71%;有4位同學沒有填寫,占3.42%。大部分同學能夠從作品的音樂情緒上分辨出是積極向上的作品,之所以有選擇“葬禮”的同學,通過后期的反饋得知,其原因是將這道題和下面的5題的問題混在了一起,認為是下一道題,導致選項錯誤,這與學生審題不清,疏忽大意有關。但是也有個別同學選擇了“結婚典禮”或是“國慶閱兵”選項,說明對于這首過年經常出現的作品并未過多留意和關注,只是覺得耳熟,或是只聽過這首作品的A段,而播放B段就不知道來自哪首作品,可見學生的音樂作品欣賞知識并不全面,有待提高。
四、調查結果的反饋與分析
筆者針對第四題回答的正確率進行測算,共測117份,全對的有8人,占全體的6.84%,對一道題的有49位,占41.9%,對兩道題的有51位,占43.59%,三道問題都沒有回答正確的(包括有空題的),有9位同學,占7.69%??梢姶蟛糠滞瑢W都集中在對了一道題或是兩道題上,而結合每道題的得分情況來看,4-3題學生回答較好,即音樂與現實生活中的關系,體現了學生能夠關注生活,關注音樂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體現了音樂的社會功能性。這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密不可分。
1.關注音樂的社會功能性
在音樂課堂上,我們需要凸顯音樂學科的社會功能,除了它的音樂要素和織體構成之外,我們需要實際運用,最終學習音樂的目的是讓音樂為我們服務,要實現音樂本身能夠帶來的作用和價值,如愉悅身心,陶冶情操,讓人的心靈得到一種共鳴和釋放,從而達到精神上的享受。早在我國兩漢時期就開始強調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問題,《樂記》曰:“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之教焉”。而在當今社會,音樂行使它的社會功能性,即音樂自身的社會影響和社會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比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在這特殊時期中產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為災區(qū)人民的心靈送去安慰,傳遞溫情,并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使四川人民在困難時期能夠增添信心,增加力量。
正如同現如今成為一門學科的——“音樂治療”的作用一樣,它以音樂的實用性功能為基礎,按照系統的治療程序,應用音樂或音樂相關體驗作為手段治療疾病或促進身心健康。比如調節(jié)身心的作品有《春江花月夜》《催眠曲》《月夜》等,使人興奮的作品有《喜洋洋》《喜相逢》等,使人宣悲消氣的作品有《江河水》《二泉映月》等,使人養(yǎng)心益智的作品有《陽關三疊》《江南絲竹》等。音樂治療的背后,其實是音樂要素的交融展現,而在我們的課堂上,應該將這些作品所能起到的功效與作用具體分析,并加以利用,使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endprint
2.關注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對于初中生來說,往往沒有流行音樂受歡迎。我們的學生,在現如今流行音樂占有主導地位環(huán)境中自由覓食,他們對于節(jié)奏感強、旋律流暢,歌詞淺顯易懂的音樂頗為動心,而對于像《春節(jié)序曲》這樣的民族管弦樂作品卻不十分的感冒,他們可能會激情高漲的去看某某大牌流行樂手的演唱會,卻很少能夠端坐在音樂廳去欣賞民族甚至古典的經典作品。這種差距也使得那些被奉為經典的“老古董”作品們沉睡在歷史的長河中,僅僅出現在教科書里,更戲劇性的是作為一種附帶標記出現在某電視劇的主題曲或是插曲,以此方式來求得關注。
2001年教育部在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增強民族意識”“弘揚民族音樂”,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審美情操。由此,在中小學開展民族音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問卷調查中,測試的4-1題,即樂器音色聽辨題,學生回答的正確率為55.56%??梢妼W生對于民族管弦樂作品的樂器組音色認識不夠,對雙簧管、單簧管的音色分辨度不高,需要在以后的民族作品欣賞中,多聆聽,多欣賞,鍛煉學生聽覺的敏銳度,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允許質疑,鼓勵創(chuàng)新,發(fā)散思維,尊重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不同體驗與獨立思考。同時教師需要對民族音樂交響化,交響音樂民族化作品進行一個系統的整理,比如中國本土民族音樂,包括民歌、民間器樂、歌舞音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七弦琴音樂、詞調音樂、宮廷朝會音樂、佛教音樂、道教音樂等傳統音樂,也包括近現代中國作曲家所創(chuàng)作的,以及受西方國家音樂影響的歌曲、器樂曲、交響曲、大合唱、清唱劇、新歌劇等音樂作品,以及國外的民族音樂流派和經典作品等,為師生的民族音樂學習做好充分的素材積累,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教學,培養(yǎng)興趣,鼓勵創(chuàng)新。
3.關注課堂實效性與有效評價
音樂是聽覺藝術,它是用聲音塑造音樂形象,通過人們聽覺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使人獲得美的享受,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
“聽、唱、讀、寫、奏、動、創(chuàng)”是學生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需要進行的體驗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幾項重要動作。以在測試題4-2中所反映的問題可知,大部分學生對于所學節(jié)奏并未真正掌握,包括強弱拍的力度規(guī)律,時值長短,以及在作品中實際運用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中,注意學生的實時反饋,注重學生的知識點吸收度,面向全體學生,在“聽”與“唱”的過程中,還要關注學生的“寫”與“奏”,“動”與“創(chuàng)”的有效協調,將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同時,教學評價是對教育效果進行的價值判斷,它廣泛地存在于各種教育實際活動中,是教學工作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在音樂教學中,它為科學地評價音樂教學質量提供了標準,對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樹立學生良好的自信有著深遠的意義。
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要讓學生真正感覺到教師是發(fā)自內心的、準確的、贊賞的,而不是簡單的應付,從而使學生有充分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幾次我在音樂課評價過程中感覺到,對于教師的提問,無論學生回答的深與淺,準確不準確,當我們用千篇一律的“非常好”、“你回答的不錯”等簡單的評價,一方面給學生造成知識理解上的偏差,另一方面讓學生覺得教師沒有用心聽。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理解知識的程度,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會有各種各樣的答案,教師要將這些答案很快的認真思索后,用合適的語言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評價。
教師的評價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以科學、公正、準確為依托,要有實效,要可信,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只有全方位的體現和運用評價的價值和功能,才會有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課堂上讓他們得到更寬松的表現自我的空間,行使自評和互評的權利,這樣才能構成真實、民主的課堂,促進學生個性的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孫 蕓,《課標》下的音樂課之反思———杭州市 5 所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J]百花園地,2010年4月.
[3] 陳菁菁《音樂治療的定義、形成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2004年.
[4] 周亮,《音樂的社會功能性探究——四川汶川抗震救災歌曲創(chuàng)作的社會意義》,[J]60-02,2008年12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