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巖清
秋風一起,天便涼了,不由地思念起那些熱乎乎,給人以踏實、滿足感的面食。新出鍋的大饅頭,俊白暄軟,空口吃越嚼越香,直令人從舌尖生出一股甘甜。吃糖三角得講究些技巧,需尋好方位再動嘴。一口下去,嘴唇剛碰上琥珀色的糖漿,就被燙得泛起紅霞。即便如此,也不甘心等待,呼哧呼哧吹得熱氣氤氳了眼鏡,也要爭分奪秒吃到嘴中。蔥花餅的美味不可方物,面粉和蔥花在熱油的洗禮中獲得新生,層層疊疊的酥脆俘獲人心。
小時候我最愛吃鄰居張奶奶做的棗卷和發(fā)糕。張奶奶是山東人,面食手藝高超,捏出的小兔子和小刺猬栩栩如生。小小一只托在掌心里,真有些舍不得吃。張奶奶會做各種口味的發(fā)糕,除了玉米發(fā)糕、大米發(fā)糕、白糖發(fā)糕,還有加入枸杞、葡萄干、核桃仁、紅棗的什錦發(fā)糕。我最喜歡的是南瓜發(fā)糕,將南瓜蒸熟后搗成泥,與白面和勻,發(fā)酵后蒸熟,飽滿、松軟而富有彈性,關(guān)鍵是好消化,養(yǎng)人。
兒時特別鐘意的美食名單里,少不了裹上雞蛋液炸出的饅頭片兒。饅頭得用隔夜剩下的,散發(fā)出少許水分,沒了松軟卻更有嚼勁,用黃燦燦的雞蛋液這么一裹,大炒鍋里翻個跟斗,便外嫩內(nèi)軟噴噴香了。
長大后,離開家獨自打拼,生煎包像一輪旭日,照亮了我的上班路。皮香肉嫩,滿是湯汁,撫慰了一顆剛剛步入職場的少女心。大餅雞蛋也是我常吃的早餐。死面烙餅切角,抹上面醬、辣子,夾上剛出鍋的蔥花炒雞蛋,配以黃瓜絲、土豆絲、胡蘿卜絲、海帶絲和幾根腌制得又辣又甜的芥菜絲兒,撒一撮白芝麻。一口下肚的美妙瞬間,令人煥發(fā)出無窮的斗志。
如今,我所在單位的食堂在午餐時提供品種豐富的面食,其中以肉龍最讓人期待。大部分小孩兒都喜歡吃肉籠——韌性而不失柔軟的面皮包裹著多汁鮮美的醬肉,不似包子、餃子的餡兒心充滿汁水,還特別燙人。肉龍適合給小孩解饞,好拿也得吃。碳水化合物加蛋白質(zhì)的組合,可以幫娃娃們長身體。我兒子現(xiàn)在已是半大小伙子了,還時不時央求我做些肉龍吃。
出門旅游,必先到當?shù)氐拿媸忱系隄M足腸胃的好奇心——滬上吳苑餅家的蟹殼黃,湖北黃石老石門的豬油餅,衢州余記的烤餅,武漢順香居的重油燒麥,川沙的下沙燒賣,南京奇芳閣的翡翠燒麥。吃完抹抹嘴上的油光,還要捎上一些,帶回家孝順老人。
我中華大地好吃的面食太多,耗盡一生也未必能品嘗過來。但仔細想想,無法“面面俱到”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想起未來還有不少驚喜在前路等著我,頓覺生活真是美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