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藝
回望重慶美術館的發(fā)展史,以這座城市命名的美術館只有一座。而這座美術館經(jīng)歷幾次發(fā)展和蛻變,從解放碑走出,又回到解放碑,輪回之中也讓我們觸摸到了這座城市藝術延承的痕跡。
“到夫子池,看展覽”
第一次聽說重慶解放碑夫子池是在某次采訪中,重慶資深攝影家彭世良先生無限感慨地回憶起:早年的一次攝影展就在夫子池內(nèi)的美術展覽館舉辦。從老先生的口中我才知道那時的夫子池儼然是重慶的文化中心,置身其中的美術展覽館也是當時重慶最早的、最具代表性的美術館,能在此辦一場展,無疑是相當自豪的事。
如今很少有重慶人會再說起夫子池,對于夫子池也知之甚少。夫子池的文化底蘊要追溯到宋朝,宋紹興年間建重慶府文廟,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清代不斷整改,直到川東道臺朱有基改建廟制,增大文廟規(guī)模,這才算竣工,而重慶府文廟門外有一個泮池,它就是夫子池。之所以取此名,據(jù)傳是因為在孔子講學的地方,有一個小池,孔子經(jīng)常在池里洗筆和硯臺,大家原把小池叫做洗墨池,后來,各地修建文廟時習慣附修一個泮池,都用“夫子池”統(tǒng)一命名。不止如此,在重慶舊城西臨江門內(nèi),文廟前面和左面的街道也都以夫子池命名。
辛亥革命后,文廟內(nèi)設有女子學校,而舊時重慶商會會長汪云松先生在夫子池旁邊開辦了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鄧小平等進步青年都在這里學習過,在汪先生的鼎力資助下,有80多名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及畢業(yè)考試后,獲準赴法。1931年,重慶市政府填平夫子池,建公共體育場。隨著抗戰(zhàn)爆發(fā),一大批文化藝術家來到重慶,重慶府文廟很快成為當時的文化活動中心,名人軼事不勝枚舉,連大師徐悲鴻都在夫子池擺過地攤賣畫。
后來,文廟被日機炸毀,解放后政府將中華路延長,文廟殘存的魁星閻也被拆掉,馬路便把原廟地址橫截為兩段,其中一段沿臨江橫街直通臨江門,也就是原文廟左面的夫子池街,并入了鄒容路。1950年,原夫子池填改的公共體育場又被改建為大眾游藝園,園內(nèi)設有電影院、川劇場、曲藝(木偶)劇場、圖書茶園、飯館等,只須購買一張2角5分錢的門票,便可以在大眾游藝園愉快地玩耍一天。1962年,大眾游藝園改為大眾劇場,幾經(jīng)演變,由此,漸漸衍生出了重慶夫子池美術展覽館,20世紀80年代,正式取名為重慶美術館,由美術家朱宣咸全面負責館內(nèi)的工作,夫子池美術展覽館上升為重慶文化美術活動的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作為重慶最早的美術館,它幾乎承辦了當時重慶所有重要的藝術類展覽,豐富且頻繁的藝術交流活動,無疑影響了大量的美術工作者和人民群眾,以至于“到夫子池,看展覽”成為了當時重慶最洋氣的事。
開全國先例,掛牌大學校園內(nèi)
改革開放后,因建設發(fā)展的需要,夫子池一帶被整修,如今,夫子池的美術展覽館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重慶世界貿(mào)易中心大廈,但是它定格在重慶美術館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意義,不可磨滅。就此,重慶美術館新館的選址與建設也開始新一輪的探索。
2002年9月24日,當時的重慶市委領導到黃桷坪視察四川美術學院,時任學院院長羅中立提了一個大膽的建議:能否將四川美術學院新建的美術館掛牌為重慶美術館?那時重慶市美術館正因資金緊缺而遲遲不能完成預期建設,羅中立的這個想法,既能解決美術館因資金緊張而不能盡快建成的問題,又可以為美術館拓展豐富的藝術文化資源,何樂而不為呢?領導紛紛拍案叫好,表示予以支持。
在重慶市委市府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下,他們很快便主持召開了協(xié)調(diào)會,商討解決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掛牌為重慶美術館的相關問題,經(jīng)過周密的研究后,大家一致決定:10月29日,新建的重慶美術館將正式掛牌,并投入50萬元資金全力打造。這可謂是一個創(chuàng)舉,因為把省級美術館掛牌在大學校園里,與高校美術館結(jié)合在一起,當時在全國都史無前例,重慶的這一創(chuàng)新,無疑是開啟了全國的一個先例。這個重大決定所獲得的不僅是一個美術館,更是為城市文化建設和資源優(yōu)化配置提供了一條很好的思路。
2002年10月29日,天氣晴好,羅中立和其他藝術家們云集在黃桷坪四川美術學院內(nèi),等待著歷史性的一刻到來。當重慶美術館在黃桷坪四川美術學院掛牌儀式正式開始時,重慶美術館發(fā)展史上一個新的篇章也隨即揭開。
較之夫子池時期的美術館,新成立的重慶美術館要優(yōu)化得多,是一個更為完善的公益性社會文化事業(yè)機構,并在過去的基礎上功能得到延續(xù),且更加多元化,除了收藏大量的美術精品,舉辦藝術展覽,開展學術研究,還不定期舉行審美素質(zhì)教育活動,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等,為推動重慶當代美術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亮麗的“天空之城”
當重慶美術館在黃桷坪四川美院歷經(jīng)輝煌并努力求索了10年左右之后,又迎來了新的延承——2013年,解放碑國泰藝術中心成為重慶美術館新的地標,而原掛牌于黃桷坪四川美術學院內(nèi)的重慶美術館改為重慶當代美術館。始于解放碑,再歸于解放碑,重慶美術館在輪回里再次重生。
如今,站在小什字的街頭,遠望國泰藝術中心,大樓主體是一片濃烈的紅色,如熾熱的火團,熊熊燃燒,近看實際是黑紅兩色的“題湊”交織、疊加,巧妙地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民族風格和濃厚的巴渝文化。有人說它像一簇巨型篝火,也有人形容它為一艘起航的艦,還有人說它好似重慶的紅油火鍋,彰顯出重慶人的熱情、耿直。其前身國泰大戲院在1937年便建起,由當時的文化商人夏云瑚集資經(jīng)營,戲院以放映電影為主,霓虹燈、磨砂大吊燈、排氣扇等設備都算是當時的“潮物”,“國泰”意即國泰民安。不僅外觀富麗堂皇,內(nèi)部管理也井然有序,不設販賣部和小食部,沒有泡茶的和賣零食的,避免了觀眾席上亂吃亂扔的現(xiàn)象。接著又以白天放電影、晚上演話劇的形式,享譽重慶。幾十年風起云涌,到2006年9月才正式定名為國泰藝術中心,后耗時6年,打造出全新的建筑主體。
厚重的文化與歷史做依托,結(jié)合重慶地域特色,輔以現(xiàn)代設計,國泰藝術中心白建起之日便迅速成為重慶的當紅地標,落戶其中的重慶美術館可說是接了地氣。新建于解放碑國泰藝術中心的重慶美術館規(guī)模甚大,面積近萬平方米。在藝術中心5樓有一條轉(zhuǎn)折的紅色鋼架樓梯,連接著6樓的美術館展廳。在轉(zhuǎn)折處往下看,空間極為開闊,爬梯體驗過的人無不感慨:仿佛進入了一座“天空之城”。尤其是方便舉辦個人展覽所設置的25個玻璃房子,每個房子的玻璃窗上都可投影,如此一來,置身美術館的人看到的是室內(nèi)展覽,而站在美術館外面的人,看到的又是另一種藝術效果。
重慶畫院也是重慶美術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畫家朱宣咸于1981年底發(fā)起成立的重慶國畫院基礎上建起的,這就更加豐富了重慶美術館的內(nèi)涵。開放至今,幾乎天天都可在重慶美術館免費看美展,除了欣賞傳統(tǒng)的國畫、油畫、版畫和小型雕塑,進駐館內(nèi)的民間藝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書法攝影等精品展覽也數(shù)不勝數(shù)。試想:站在一幅近10米高的畫作前欣賞,會帶來怎樣的藝術沖擊力?這絕不是空想,在重慶美術館就能親身體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