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燕 徐長青
(1.陜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陜西 咸陽712000;2.咸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陜西 咸陽712000)
清熱利濕、解痙止痛灌腸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
付小燕1徐長青2
(1.陜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陜西 咸陽712000;2.咸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陜西 咸陽712000)
目的觀察清熱利濕、解痙止痛灌腸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并探討其機制。方法將患者11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5例,兩組均給予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改善營養(yǎng)等基礎治療,治療組給予自擬清熱利濕、解痙止痛灌腸方配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對照組給予0.2%甲硝唑溶液100mL加地塞米松5mg加谷氨酰胺顆粒1包加錫類散1.5 g溶于100mL生理鹽水,混合均勻后保留灌腸,每日1次,30 d為1療程;1療程后對兩組臨床療效、疾病活動度指數(shù)總積分和血清IL-6、CRP炎癥因子水平變化進行對比分析。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6.36%和81.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疾病活動度指數(shù)總積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前治療組和對照組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IL-6水平一致 (P>0.05);治療后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均下降(P<0.05)。結論清熱利濕、解痙止痛灌腸方通過保留灌腸使藥物直達病灶,改善腸道菌群失調(diào)、降低致炎因子水平,促進病變組織修復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臨床療效滿意,不良反應較少。
潰瘍性結腸炎 清熱利濕 解痙止痛 保留灌腸 臨床療效 炎癥因子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主要侵襲直腸、結腸黏膜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UC),該病具有病程長、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常伴有腸息肉、穿孔、出血等疾病[1-2]。發(fā)病的主要原因與遺傳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環(huán)境因素有關,現(xiàn)代病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主要與腸道炎癥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diào),使抑炎因子水平下降、致炎因子水平上升,導致腸道的惡性循環(huán)[3]。UC在我國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臨床上給予的糖皮質(zhì)激素、氨基水楊酸類、免疫抑制劑由于存在較大副作用、費用較貴、患者依存性差等問題,該治療方案在臨床中逐漸被醫(yī)師和患者拒絕。中醫(yī)中藥臨床運用靈活多變,根據(jù)中醫(yī)學辨證論治并且結合患者個體化原則,療效滿意。本研究給予自擬清熱利濕、解痙止痛灌腸方配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UC并臨床療效,探討該方案治療的可行性有優(yōu)勢及其機制,為臨床探究提供循證醫(yī)學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接診的UC患者11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5例,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UC相關診斷標準[4]及鏡下診斷標準[5]。排除腸道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結腸炎或放射性結腸炎;有嚴重腸梗阻、腸穿孔、結腸癌、直腸癌等嚴重并發(fā)癥;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和肝腎造血系統(tǒng)疾?。蝗焉锘虿溉槠趮D;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對中藥制劑過敏且依存性差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我科治療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次臨床研究。男性42例,女性68例;年齡40~65歲,平均(54.38±10.24)歲;病程1~5年,平均(4.02±2.16)年;Truelove分級[6]:Ⅰ級34例;Ⅱ級60例;Ⅲ級16例;病變部位54例;乙狀結腸36例;降結腸20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所有納入患者入院后積極完善相關檢查,給予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改善營養(yǎng)等基礎治療。治療組給予自擬清熱利濕、解痙止痛灌腸方配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清熱利濕、解痙止痛灌腸方主要藥物為黃柏10 g,連翹10 g,黃連10 g,白頭翁10 g,金銀花10 g,仙鶴草10 g,敗醬草10 g,地榆炭10 g,五倍子10 g,延胡索10 g,郁金10 g。由本院藥房統(tǒng)一煎制成100mL灌腸溶液,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后保留灌腸30min,30 d為1個療程。美沙拉嗪腸溶片(0.25 g/粒,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19989148,葵花藥業(yè)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每次1 g,每日3次。對照組給予0.2%甲硝唑溶液100 mL加地塞米松5 mg加谷氨酰胺顆粒1包加錫類散1.5 g溶于100 mL 0.9%氯化鈉溶液,混合均勻后保留灌腸。兩組治療過程中均告知患者清淡、易消化飲食,保持情緒穩(wěn)定,樹立戰(zhàn)神疾病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 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檢測,分別于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空腹抽取外周靜脈血5mL左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以3000 r/min離心15min后提取200μL血清,置于零下80℃保存檢測。血清IL-6、TNF-α炎癥因子水平采用ELISA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4 療效標準 綜合療效標準依據(jù)文獻[7]擬定。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腸鏡下黏膜病變基本消失,腸黏膜病變的活動指數(shù)總分值降低≥95%。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腸鏡下黏膜病變明顯減輕,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shù)總分值降低<95%且≥7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腸鏡下黏膜病變有所緩解,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shù)總分值降低<70%且≥30%。無效:臨床癥狀無緩解,甚至有加重趨勢,腸鏡下黏膜病變未見緩解,腸黏膜病變活動指數(shù)總分值降低<30%。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疾病活動指數(shù)積分-治療后疾病活動指數(shù)積分)÷治療前疾病活動指數(shù)積分]×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1)。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后疾病活動度指數(shù)總積分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經(jīng)治療后疾病活動度指數(shù)總積分均明顯改善(P<0.05),而治療組改善更為明顯(P<0.01)。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疾病活動度指數(shù)總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疾病活動度指數(shù)總積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下同。
組 別n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55 7.39±2.45 2.36±1.54*△△對照組55 7.98±2.52 4.01±2.31*
2.3 兩組治療前后TNF-α、IL-6水平比較 見表4。治療前治療組和對照組炎癥因子TNF-α、IL-6水平相當(P>0.05);治療后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均下降(P<0.05),而治療組下降更為顯著(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TNF-α、IL-7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TNF-α、IL-7水平比較(±s)
組 別 時 間TNF-α(pg/mL)IL-6(ng/L)治療組 治療前201.32±19.85 142.25±15.38(n=55) 治療后183.42±17.54*△98.68±16.24*△△對照組 治療前210.02±17.85 146.37±15.27(n=55) 治療后194.28±18.70*110.35±14.73*
UC反復發(fā)作,WTO將該病列入難治性疾病之一,發(fā)病原因與炎癥因子失衡、促炎因子增加有關[8]。UC是大腸癌的高危誘發(fā)因素,主要治療原則為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9];TNF-α是以介導單-巨噬細胞產(chǎn)生IL-6增強MHCII類抗原為主要表達而引起UC發(fā)病,研究證實[10],活動期UC患者血清中TNF-α與IL-6水平與UC發(fā)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性。保留灌腸是治療UC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使藥物有效成分直接接觸與病變部位,增強藥物的生物療效,從而發(fā)揮局部用藥的臨床療效,促進局部微循環(huán),改善局部營養(yǎng)狀況,提高機體免疫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UC歸屬于中醫(yī)學 “痢疾”“腸風”“便血”等范疇,“濕熱濁毒內(nèi)蘊”既是一種致病因素,又是一種病理產(chǎn)物。我們查閱大量文獻,結合目前人們的生活方式,給予清熱利濕、解痙止痛方治療;該方中黃柏清熱燥濕、解毒療瘡,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所含有效成分小檗堿具有增強腸管張力,抗菌、抗?jié)兗翱共《咀饔肹11];連翹為“瘡家圣藥”,具有疏散分熱、清熱解毒,水煎液所含有效成分連翹脂甙和連翹甙能夠抑制前列腺素E2、組胺、5-羥色胺(5-HT)的釋放達到抗炎止痛作用[12];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較強,外治濕疹,濕瘡,研究發(fā)現(xiàn)[13],通過抑制IL-β、TNF-α 的和抑制因子活化蛋白(AP-1)的結合減少氧化酶-2(COX-2)表達、促進內(nèi)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表達發(fā)揮對胃黏膜破壞產(chǎn)生保護作用,且鹽酸小檗堿能明顯增強肝臟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促進酯類代謝,有效降低血清TG、TC水平;白頭翁涼血止痢,白頭翁醇提取物對腸上皮細胞能夠緊密連接蛋白調(diào)控,對腸黏膜屏障保護作用較強[14];金銀花素有“中藥中的抗生素”之稱,所含藥理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保肝、抗腫瘤等作用[15];金銀花與連翹配伍既能透熱解表,又能清里熱,兩藥配伍后抗炎、止痛作用強;仙鶴草收斂止血、止痢、截瘧,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16],有效成分提取物通過改善微循環(huán)、減輕腸道黏膜炎癥反應,加速粘膜修復達到治療UC目的;敗醬草消癰排膿,祛瘀止痛;能增強網(wǎng)狀細胞和白細胞的吞噬能力,促進抗體形成及提高血清溶菌酶的水平,從而達到抗菌消炎的目[17];地榆炭涼血解毒止血,地榆炭中的碳素能夠吸附腸道黏膜的有害物質(zhì),減少對腸壁的刺激,降低血管通透性,達到止瀉之效果[18];五倍子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水提物和醇提物能夠?qū)C體外具有廣譜抗菌活性[19];元胡善治諸身之痛癥;郁金涼血破瘀;諸方保留灌腸,清熱利濕、解痙止痛,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減少對胃腸重吸收的刺激,使藥物直達病灶;該方治療UC的藥理學機制主要位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動態(tài)平衡、改善局部的微環(huán)境、達到抗炎止痛之效果。
美沙拉嗪腸溶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治療UC的水楊酸制劑,在緩解UC臨床癥狀方面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藥理學機制主要為抑制機體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抗體形成和白三烯及前列腺素樣物質(zhì)的產(chǎn)生;清除自由基、阻止脂肪酸的氧化作用來產(chǎn)生療效[20]。清熱利濕、解痙止痛方配合美沙拉嗪腸溶片即可發(fā)揮中藥外治法的標本兼治,又可發(fā)揮西藥的快速臨床療效,最終獲得較為滿意的治療結果。TNF-α、IL-6等炎癥水平在治療后明顯下降,表明清熱利濕、解痙止痛方配合美沙拉嗪腸溶片能夠有效調(diào)節(jié)UC患者中的腸道菌群失調(diào)、減輕炎癥因子對機體的反應。
從表2、表3可以看出,治療組在臨床療效、疾病活動度指數(shù)總積分和炎癥因子TNF-α、IL-6水平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清熱利濕、解痙止痛方配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作用直接,療效滿意,無不良反應,同時也證實該治療方案為UC的治療提供新思路、新靶點,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藥治療的優(yōu)勢和特色。
[1]白賀霞,邊文貴,胡瓊文.自擬扶正平潰湯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與致炎細胞因子的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6,27(2):398-400.
[2]馮德魁,黃少鵬,賈恒,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濕熱內(nèi)蘊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2(2):243-246.
[3]周正華.腸道微環(huán)境與潰瘍性結腸炎[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6,24(11):1695-1700.
[4]戴彥成,鄭烈,張亞利,等.健脾清腸方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生活質(zhì)量作用的隨機對照試驗 (英文)[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6,31(5):1926-1932.
[5]張杰,曾宇鋒,肖斌瓊,等.致康膠囊復合液灌腸聯(lián)合結腸鏡局部噴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2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25(9):839-842.
[6]高翠賢,古麗巴哈爾·司馬義.潰瘍性結腸炎疾病活動指數(shù)的回顧性比較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7):2167-2169,2172.
[7]王家平,周文濤,顧仁艷,等.烏梅丸加減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6,27(4):902-903.
[8]張艷曉,方銳潔,白少玉,等.附子理中湯灌腸調(diào)控潰瘍性結腸炎大鼠IL-6、IL-8及ICAM-1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6,22(3):351-354.
[9]倪景斌,金士毛,孫輝,等.聯(lián)合藥物保留灌腸治療急性期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J].江蘇醫(yī)藥,2014,40(22):2804-2806.
[10]王榕,賈永,王毓婧,等.抗腫瘤壞死因子α制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36(2):249-256.
[11]邢宇,劉鑫,林園,等.小檗堿藥理作用及其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17,31(6):491-502.
[12]吳嘉瑞,金燕萍,王凱歡,等.基于網(wǎng)絡藥理學的“金銀花-連翹”藥對作用機制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23(5):179-183.
[13]王雨來,楊林,盧振,等.黃連素新劑型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6,27(4):942-944.
[14]王明明,楊舒,董虹,等.白頭翁湯通過保護微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完整性及PMNs遷移殺菌功能的影響[J].畜牧獸醫(yī)學報,2016,47(4):836-843.
[15]王亞丹,楊建波,戴忠,等.中藥金銀花的研究進展[J].藥物分析雜志,2014,34(11):1928-1935.
[16]金在久.仙鶴草的化學成分及臨床研究進展[J].華西藥學雜志,2006,15(5):468-471.
[17]張一芳.敗醬草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9,32(1):148-152.
[18]俞浩,毛斌斌,劉漢珍.炒炭對地榆中鞣質(zhì)量及止血效果的影響[J].中成藥,2014,36(6):1317-1320.
[19]代敏,彭成,葉強.五倍子有效部位抗病原微生物活性[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6):147-151.
[20]高英杰,王英南,趙佛軍,等.中藥保留灌腸加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小板狀態(tài)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9):5547-5548.
R574.62
B
1004-745X(2017)10-1848-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10.052
2017-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