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長江
在2017年高考語文試卷中,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讓人印象格外深刻。
完整的《窗子以外》屬于生活雜感類的散文,而經(jīng)過刪改進入高考試卷的《窗子以外》則更像一篇小品,含蓄雋永,而又蘊含哲理。原題如下: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4~6題。(12分)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話從哪里說起?等到你要說話,什么話都是那樣渺茫地找不到個源頭。
此刻,就在我眼簾底下坐著,是四個鄉(xiāng)下人的背影:一個頭上包著黯黑的白布,兩個褪色的藍布,又一個光頭。他們支起膝蓋,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墻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簡單的東西:一個是白木棒,一個籃子,那兩個在樹蔭底下我看不清楚。無疑地他們已經(jīng)走了許多路,再過一刻,抽完一筒旱煙以后,是還要走許多路的。蘭花煙的香味頻頻隨著微風,襲到我官覺上來,模糊中還有幾段山西梆子的聲調(diào),雖然他們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鐵紗窗以外。
永遠是窗子以外,不是鐵紗窗就是玻璃窗,總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過是永遠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區(qū)域的起伏的山巒,昨天由窗子外映進你的眼簾,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動著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麥黍,都有人流過汗;每一粒黃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間還有的是周折,是熱鬧,是緊張!可是你則并不一定能看見,因為那所有的周折,熱鬧,緊張,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著。
在家里罷,你坐在書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兩樹馬纓,幾棵丁香;榆葉梅橫出瘋杈的一大枝;海棠因為缺乏陽光,每年只開個兩三朵——葉子上滿是蟲蟻吃的創(chuàng)痕,還卷著一點焦黃的邊;廊子幽秀地開著扇子式,六邊形的格子窗,透過外院的日光,外院的雜音。什么送煤的來了,偶然你看到一個兩個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臉;什么米送到了,一個人掮著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過屏門;還有自來水,電燈、電話公司來收賬的,胸口斜掛著皮口袋,手里推著一輛自行車;更有時廚子來個朋友了,滿臉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進門房;什么趙媽的丈夫來拿錢了,那是每月一號一點都不差的,早來了你就聽到兩個人唧唧噥噥爭吵的聲浪。那里不是沒有顏色、聲音、生的一切活動,只是他們和你總隔個窗子,——扇子式的,六邊形的,紗的,玻璃的!
你氣悶了,把筆一擱說,這叫做什么生活!檢點行裝說,走了,走了,這沉悶沒有生氣的生活,實在受不了,我要換個樣子過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剎的名勝,又可以知道點內(nèi)地純樸的人情風俗。走了,走了,天氣還不算太壞,就是走他一個月六禮拜也是值得的。
沒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遠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內(nèi)的。不錯,許多時髦的學者常常驕傲地帶上“考察”的神氣,架上科學的眼鏡,偶然走到哪里一個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無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檢查他們的行李,有誰不帶著罐頭食品,帆布床,以及別的證明你還在你窗子以內(nèi)的種種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們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鈔票;一到一個地方,你有的是一個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則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層玻璃,或是鐵紗!隱隱約約你看到一些顏色,聽到一些聲音,如果你私下滿足了,那也沒有什么,只是千萬別高興起說什么接觸了,認識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過?。ㄓ袆h改)
4.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二段描寫窗外四個鄉(xiāng)下人的背影,筆觸細致,表露出觀看者對他們的陌生與好奇,并引發(fā)下文關(guān)于窗子內(nèi)外的感嘆。
B.既然所有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永遠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過健康的旅行,領略了名勝古跡和風土人情,就會獲得深刻的認識。
C.本文寫“時髦的學者”架上“科學的眼鏡”,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調(diào)侃的方式來譏刺他們的“考察”不過是浮光掠影罷了。
D.開頭的“話從哪里說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讀完全文之后,就會明白作者正是從那種渺茫之感開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結(jié)合全文,說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兩個不同的人稱,其中蘊涵著怎樣的態(tài)度?請結(jié)合全文進行分析。(6分)
有人說,散文是最自由的文體。的確如此,散文既可以沖破表達方式的局限,也有著選材上的充分自由,甚至可以擁有審美上的獨特個性。但同樣,散文也講究“形散神聚”,也講究“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里說人情”。那么,閱讀散文則要求我們依循文學作品的本質(zhì)規(guī)律,尋找解讀文本的“達·芬奇密碼”。
“窗子以外”四個字值得玩味?!按白印笔莻€富有詩意的意象,曾有一句話說:“上帝關(guān)上一扇門,同時也為你打開了一扇窗。”“窗子”無疑代表了美好和希望。人們可以在窗子以內(nèi)溫暖的世界去窺探窗外的秘密,陽光、草地、新鮮的空氣,似乎都可以通過窗子伸手可觸。作者要寫“窗子以外”的新奇抑或美麗吧,然而,很快我們就發(fā)現(xiàn),作者所寫的超出了我們的預料。
我們沿著“窗子”這條線索看下去,發(fā)現(xiàn)作者是由自家的“鐵紗窗”寫起,又寫到玻璃窗、扇形的六邊形的窗子,最后寫到“無形的窗子”。像很多哲理散文那樣,作者由“實”入“虛”,賦予“窗子”以更豐富的內(nèi)涵。然而,“窗子”的內(nèi)涵不是憑空加入其中的,而是作者將自己的感悟、感情、感受、感覺融注其中的。所以,我們?yōu)榱俗x懂“窗子”,還必須仔細品味作者的“情”,走進作者的心境。
郭風曾說:“閱讀散文佳作就像傾聽哲人睿智的絮語,心靈會承受到雨和陽光一般的滋潤和照耀?!遍喿x文學作品要走進去,用心靈去“悟”,就如同閱讀“天秋木葉下”就會于心頭生出凜凜的秋風來。作者開篇信筆寫來,繼而描寫了窗外的幾個人,寫他們“黯黑”“褪色”的頭巾,吸著“旱煙”,還隱約聽見“幾段山西梆子的聲調(diào)”,簡單的幾行字就勾勒出形象,甚至可讓人猜度出其身份;也極細膩,甚至那“蘭花煙的香味”也隨微風“襲到我官覺上來”。作者的敘述極為平淡,似乎是在聊家常,但接著作者卻發(fā)出感嘆:“永遠是窗子以外,不是鐵紗窗就是玻璃窗,總而言之,窗子以外!”endprint
作者的慨嘆不是沒來由的,定然與那“鐵紗窗”外的幾個人有關(guān)!在下文中,我們似乎發(fā)現(xiàn)了端倪:作者先說“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后又說“可是你則并不一定能看見,因為那所有的周折,熱鬧,緊張,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著?!弊髡咚锌恼沁@“窗子以外”的世界,你似乎“能看見”卻又“并不一定能看見”。是啊,窗外的世界豐富著呢,窗外的人們所演繹著的“血淚人生”哪里是“窗內(nèi)”的人所能輕易感知的?對于窗外的世界,窗內(nèi)的人不過是個“看客”吧!
然而,作者何以對“窗外”的世界如此關(guān)注呢?接著品讀文本,我們的理解也會更深一層。在文章的第5段,作者除交代窗外“有限”的景物外,還為我們簡筆勾勒了很多底層人物:送煤的,送米的,自來水、電燈、電話公司來收賬的,廚子的朋友,趙媽的丈夫……此時,作者說“那里不是沒有顏色、聲音、生的一切活動”,言外之意是“你”是看到了,但又“并不一定能看見”,那些社會底層人們的“生的滋味”是很難“看見”的!聰明的讀者,讀到此處,你應該明白林徽因為何會發(fā)出“永遠是窗子以外”的慨嘆了!
很明顯,作者筆下所關(guān)注的人都是社會底層的“蕓蕓眾生”。林徽因是舊社會的高級知識分子,是“窗子以內(nèi)”的人的代表,她化“我”為“你”正是一種如魯迅一樣的自我解剖,是文人的“良心”的自覺。而在“窗子以外”則生存著無數(shù)為生計奔波的人,他們所經(jīng)歷的苦痛、生活的磨難距離“窗子以內(nèi)的我”是遙遠的。作者簡淡的筆調(diào)之下是對“窗子以內(nèi)”生活的反抗,以及關(guān)注蒼生的悲憫情懷。
作家黃明山曾說:“我只是想把散文的寫作當成一種交談的方式,唯其如此,我才不斷地要求自己,力求讓散文多一些真的成分?!绷只找虻摹洞白右酝狻芳词且环N“交談的方式”,這種交談無疑是真誠而又樸素自然的。作者先是以“我”之見聞來引發(fā)聯(lián)想,再以審視、解剖自我的視角“你”來深化題旨,表現(xiàn)出作家運筆的靈活和文章題旨的厚重。
領略了作者的深沉慨嘆,那么,“無形的窗子”也就好解讀了。“有形的窗子”是客觀事物隔開了自我與外在世界,而“無形的窗子”自然應是主觀因素的囚囿。作者在尾段描寫時髦的學者,此時,作者似成了漫畫家,畫該學者之“時髦”,又“驕傲”,還“架上科學的眼鏡”“瞭望”……其調(diào)侃、譏刺的味道自然地流露出來。再看,這“時髦的學者”帶著平時用的東西,保持著自我的生活習慣和狀態(tài),他們有的“是一個提梁的小小世界”。是啊,他們將“窗子以內(nèi)”的東西都隨身帶著,又怎么能真正走近“窗子以外”的世界呢?那么,這“無形的窗子”就包含了他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以及將自己區(qū)別于“蕓蕓眾生”的思想意識。今天讀來,我們不免會生出感慨:眾生皆平等,人怎么可以“高高在上”地生活呢?
人是要心存悲憫的,人是要心有敬畏的,時代再發(fā)展,物質(zhì)再充裕,生活在“窗子以內(nèi)”的我們都應時刻關(guān)注那些生存在社會底層的人,并能夠勇敢地、誠摯地走近他們,生活不只是一味地追尋“詩和遠方”,還要領略那種最真實的“生的況味”!此時,我仿佛聽到了才女林徽因穿越時空的輕誦:“……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動著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麥黍,都有人流過汗;每一粒黃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間還有的是周折,是熱鬧,是緊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