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演唱家劉改魚今年78歲了,退休前是山西省歌舞劇院的一級演員,2009年文化部評定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左權開花調的代表性傳承人。她8歲登臺演唱開花調,至今活躍在舞臺上,以其獨樹一幟的豪爽中不失細膩的“山土野”風格演唱左權開花調,一唱70年,在當今中國民歌演唱風格多元格局中,益顯出蒼松不老的太行本色,獲“太行歌后”之美譽。劉改魚從小喜歡開花調,虔心向民間前輩們學習,憑著自己的天分和感悟用心演唱,由此改變了原本一個太行山里普通農家姑娘的人生軌跡,為傳承傳播開花調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一、童年登臺演唱開花調
劉改魚父母祖是從河北逃荒來到遼縣的,爺爺靠賣力氣給人家挑水維持一家生計,父親務農也兼做點小生意。每年元宵節(jié),遼縣縣城一帶的西關、北街、南街、西河頭都會有小花戲登臺表演。這一方百姓幾乎都會唱開花調,抒發(fā)自己心中的情思,但是開花調是不登臺演唱的。劉改魚從小就是好嗓門,聽見身邊的大人們唱開花調,她就能咿咿呀呀跟著唱。她雖然還不能全然理解唱詞的意思,也會囫圇吞棗有模有樣地唱好些調調。逢雨雪天一家人不外出干活,家里的土炕就是劉改魚的小舞臺,家人就是她的觀眾。爺爺逢人就夸自己的大孫女嗓音好,說她從小哭聲洪亮,長大是能登臺唱戲的料。
果然如爺爺所言,劉改魚8歲就在元宵節(jié)登臺演唱開花調,成了左權縣敢于登臺演唱開花調第一人。開花調歌詞多數(shù)是男女愛慕相思方面的內容,通常多在羊倌牧羊、車夫夜路、農夫稼穡、村姑獨處等一人境地或同性在一起時演唱自娛,在大庭廣眾之下是不能唱開花調的,否則唱者會被眾人指責不正經。劉改魚年少,對世俗所知不多,對歌詞也似懂非懂,唱就唱了,父老鄉(xiāng)親對這個年幼的孩子也沒有什么可指責的,還給以喝彩。有了長輩們的鼓勵,改魚也不怕別人說三道四了,以后每年的元宵節(jié)都是劉改魚開心的日子,她要在臺上出頭露臉,唱開花調、表演小花戲,歌唱得好,舞也跳得俏,年年博得鄉(xiāng)親們的喝彩。童年的劉改魚在家鄉(xiāng)開花調小花戲的滋潤中如魚得水,她在父老鄉(xiāng)親們的贊譽聲中快樂歌唱,快樂成長。
二、少年京城唱響開花調
1955年元宵節(jié)后,左權縣文化館選送還不到16歲的劉改魚和另外兩位成年民歌手參加晉中行署的調演。她一連唱了五首開花調,臺上沒有絲毫膽怯,臺下觀眾熱烈的掌聲使她越唱越起勁,演唱效果出奇好。人們都記住了這個唱開花調的小姑娘和她唱的鄉(xiāng)土味濃郁的開花調。
1955年4月,不到16歲的劉改魚被選定代表山西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二屆群眾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劉改魚登臺演唱了《左權將軍》《土地還家》《紅都炮臺》《逃難》《苦相思》《建立民兵隊》等曲目,這個太行山里小姑娘舒展的歌喉和地方韻味十足的開花調,獲得當時的最高獎“優(yōu)秀節(jié)目獎”。太行山里的小姑娘劉改魚和太行山里的開花調在京城出名了,劉改魚的照片登上了當時的《人民日報》,她成為新中國建立不久在京城唱響開花調的少年第一人,劉改魚的名字和開花調從此交結在一起,被人們記住了。劉改魚在開花調演唱中方言韻味十足的襯詞唱句“啊呀呀呔”,被人們廣為傳唱,“啊呀呀呔”成為演出期間人們對劉改魚的代稱。每每回顧這段往事,劉改魚感嘆自己生在一個自上而下對民間文化藝術空前重視的好年代。
三、走進大學教唱開花調
1956年3月,左權縣文化館送她到太原參加山西省文化局舉辦的地方文藝骨干培訓班,兩個月的培訓結束后,學員匯報學習成果,臺下坐著中央音樂學院來山西物色民歌教師的陳尚文老師。當時的各個音樂學院,為了響應國家發(fā)展民族音樂事業(yè)培養(yǎng)民族音樂人才的要求,紛紛聘請藝術造詣高、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民間藝人進學院執(zhí)教,彌補本校民間音樂教師隊伍欠缺。劉改魚年齡雖小,被陳老師看上了,加之劉改魚在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群眾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的出色表現(xiàn),山西省文化局的劉建昌頗為贊賞陳老師的眼力。5月,劉改魚應聘到了在天津建校的中央音樂學院,做了教山西民歌的“小劉先生”,成為在大學教唱開花調第一人,在當時中央音樂學院里給學生們教課的老師中,劉改魚資歷最淺,年齡也最小。
劉改魚在中央音樂學院教聲樂系、作曲系、民樂系、音樂學系的學生們,也教老師們唱開花調。劉改魚只會說左權話,不會說普通話,一開始上課,還需要別人幫助“翻譯”,一位叫曹悅遜的老師,為她“翻譯”最多。耿生廉、李西安、李 、鮑桂芳等,都跟劉改魚一句一句認認真真學唱過開花調。學生們都喜歡上“小劉先生”的課,她教起課來一絲不茍,來自天南地北的學生們學唱開花調,總是唱不出左權韻味,劉改魚一遍遍地耐心教唱。劉改魚至今記得,李西安學習開花調時非常認真,他在歌譜上標注了許多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密密麻麻的符號,唱得有模有樣。劉改魚教唱的開花調,主要是抗戰(zhàn)題材和傳統(tǒng)題材,《左權將軍》《建立民兵隊》《紅都炮臺》《逃難》《土地還家》《苦相思》《桃花紅杏花白》《門搭搭開花》《櫻桃好吃樹難栽》等近三十首原汁原味的開花調,破天荒進入了中央音樂學院的課程體系。
聲樂系主任喻宜萱老師負責安排劉改魚給學生們上民歌課的同時,也安排其他老師給劉改魚上基本樂科和文化課。劉改魚想跟聲樂系的老師們學美聲歌唱,喻老師沒有同意,擔心那樣會把劉改魚教成不倫不類。劉改魚當時不高興,過后才體會到喻老師的良苦用心。劉改魚完成了中央音樂學院兩個學期的民歌教學工作,老師學生們都收獲不小。聲樂系那些學習美聲唱法的學生,通過學習民歌,歌唱的連貫性和情感的飽滿度都有明顯提高,用王昆的話說,聽她們唱起來就覺得順耳得多。
愛才的王昆和喻宜萱合力舉薦劉改魚進入中央歌舞團,劉改魚成了中央歌舞團合唱團里年齡最小的演員。合唱團演出的曲目以陜北民歌為主,指揮王方亮在合唱排練中對歌曲內涵的解讀和藝術處理的方法使劉改魚獲益匪淺。她對民歌的情感體會更細膩了,聲音和情感結合得更自然了,自己會唱的民歌也不再局限于山西民歌。劉改魚隨著合唱團到各地巡回演出,演唱能力明顯得到提高,還領略到了多聲部民歌演唱的美妙和魅力,她對民歌的喜愛越發(fā)濃烈。劉改魚在北京一帆風順,正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憧憬,誰料想中央歌舞團合唱團要解散了。劉改魚人在北京,心里思念她的爺爺奶奶和父母弟妹,懷念太行山和山里的鄉(xiāng)親們,她考慮再三,選擇了回山西。經過在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央歌舞團先后兩年又兩個月的歷練,劉改魚眼界寬了,看到了太行山外的廣闊天地。endprint
四、灌制開花調的第一張唱片
中央歌舞團介紹劉改魚到山西省歌舞團工作,1958年7月底,她一個人背起行囊登上了回山西的列車。劉改魚到山西省歌舞團報到,得知歌舞團正在晉西北下鄉(xiāng)巡回演出,馬上背起行李乘長途客車直奔朔縣,投身歌舞團的巡回演出。由于在中央歌舞團一年多時間的演出鍛煉,劉改魚既能參加合唱也能擔任獨唱,她的民歌獨唱特別受觀眾歡迎,很快成為每場演出都不能少的節(jié)目。劉改魚每次出場都會多次返場,要準備十首八首民歌才能應付了場面。觀眾的喜愛和熱捧,更激起劉改魚向民間民歌手學習民歌的愿望和熱情。每到一地演出,劉改魚都會跑到當?shù)匚幕^向老師們打問,當?shù)孛耖g誰民歌唱得好,她一定要登門拜師求教,認真學唱幾首當?shù)孛窀?。就這樣,歌舞團演出的地方越多,劉改魚的收獲越大,她可以登臺演出的民歌曲目越來越多。晉北、晉南、晉中、晉西的很多民歌,甚至鄰省民歌,都成為她經常演出的曲目,她的歌路越來越寬。
1959年,山西省昔陽縣農民作曲家史掌元譜曲的太行民歌風格的創(chuàng)作歌曲《唱得幸福落滿坡》,選定劉改魚首唱錄音,送北京接受專家評選,一舉獲得文化部全國新作品大獎賽一等獎。全國各種報刊登載這首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全國播放劉改魚演唱的這首歌,劉改魚又火了,她演唱的這首歌曲家喻戶曉。山西省歌舞團到青島慰問解放軍,劉改魚的獨唱四次返場,接連唱了十首民歌,從將軍到士兵掌聲不息,這一場面,令當時擔任舞臺監(jiān)督的呂良同志記憶猶新。
鑒于劉改魚在國內歌壇上蒸蒸日上的影響力,上海唱片廠得知劉改魚到上海演出,專門邀請劉改魚到唱片廠錄音,灌制了新中國建立以來開花調的第一張密紋唱片。由于密紋唱片容量有限,劉改魚演唱了開花調《桃花紅杏花白》《土地還家》和晉北民歌《十里墩》,和劉改魚一起去上海唱片廠錄音的還有喬玉珍和邢丑花,唱片題名“山西民歌”。這張唱片出版后國內外發(fā)行,劉改魚演唱的開花調作為山西民歌的代表性曲目,傳播到全國各地和世界許多國家。時隔50年之后,2009年,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桃紅杏白楊柳青·劉改魚左權民歌專輯》,收入劉改魚演唱的有代表性的22首左權民歌。
五、總結開花調演唱的經驗
劉改魚結合多年學習和演唱開花調的心得體會,總結出開花調演唱“聲美、情真、味足”六字經驗。聲美,就是歌唱聲音要上下貫通,不擠不喊,頭腔、口腔、胸腔有機鏈接成一個聲腔體,聲音隨氣息強弱變化收放自如,高中低音區(qū)轉換順暢。唱大開花調時,要想象山巒曠野的遼闊,氣息發(fā)自丹田,聲音敞亮,用民間歌手的話說:“腦袋、肚子都要唱”,要有隔山喊人的穿透力。唱小開花調時,聲音自然親切柔和爽朗,似唱似說似吟,胸中的情思和聲音要渾然一體。劉改魚感悟,這種聲音能力一是天賦,二是基本功日積月累,缺一不可。情真,就是歌者對歌詞中的一字一音都要用心體會其情感內涵。開花調中一個“呔”字,在不同的歌詞情境里會有感慨、豪爽、親昵、感激、滿足、怨恨、思念、無奈等不同情感的表達,要仔細體會,相同的樂句才能唱出不相同的情感。準確把握民歌字詞蘊含的特定情感,才能以情帶聲恰到好處。開花調演唱真情最當緊,飽含真情的演唱才中聽,清湯寡水的演唱是不會有感染力的。歌者對歌詞蘊含的特定情感的體驗和把握程度,是歌聲能否有真情表達的前提。味足,就是民歌演唱的韻味要和具體一首民歌的地域、語言、人文屬性高度吻合,不能減味,更不能串味。民歌因民族、地域不同而韻味各不相同,就說山西民歌,也不是單一“醋”味,太行、呂梁、晉南、晉中、晉北各有各的地方韻味,單說左權民歌還有東西南北的差別。劉改魚反對把一首民歌唱成不洋不土、不東不西、不南不北,沒有特色,四不像。她批評有些歌者把左權民歌和河曲民歌都唱成一個味了,也批評有些歌者一味飆高音,忽略了中低音區(qū)音色情感的表現(xiàn)力和民歌原本的地方韻味。一位歌者唱什么民歌,都是一個味,這不是技術原因,而是個人的修養(yǎng)不夠。劉改魚認為韻味純正與否,是判斷民歌演唱高下精糙的首要顯性標準,缺乏韻味或韻味不正,形似神離,就像假古董,是沒有藝術審美價值的。
劉改魚幾十年堅守自己的理念,堅守接地氣的“山土野”太行歌味,得到太行山里老百姓的充分肯定和衷心喜愛,也得到全國民歌同行和聽眾的贊賞。劉改魚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民歌演唱家,有造詣有追求也善于思考,把自己在民歌演唱實踐中的感悟,升華到理論層面加以系統(tǒng)總結,直言快語,坦誠地與業(yè)界同行和后學切磋交流,贏得業(yè)界同行和后學對她的尊敬,高度認同她的經驗總結。
六、承上啟下繼往開來
劉改魚的童年少年時期是左權民歌生態(tài)自然良好的一個時期,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了,根據(jù)地民主政府得到鞏固,貧苦農民分到了土地,感謝共產黨和八路軍,對新生活充滿期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老百姓迎來渴望的和平歲月,心展了,唱歌是他們由衷的抒情。劉改魚在家鄉(xiāng)隨處可以聆聽到人們或悠揚或輕柔的歌唱,她有條件尋訪求學自己覺得好聽的民歌。劉改魚童少年時的伶俐和對民歌的執(zhí)著,得到前輩們的憐愛和垂青,前輩們愿意把自己心中的歌唱給她聽。
劉改魚在放學后獨自走到城西八里地的小會村,登門拜訪郝玉蘭、趙三珠、程計年等當?shù)赜忻拿窀枋?,小姑娘進門就喚大爺、大娘、嬸嬸、叔叔,見他們在干活,就搭把手和他們一起干,燒炕、搓麻繩、推碾、掃院、扛麻桿,一來二去,大人們都待見這個懂事勤快的小姑娘。她和大人們一邊干活,一邊請他們唱民歌給自己聽。她至今記得,《門搭搭開花》是趙三珠放牛時唱給她聽的,《桃花紅杏花白》是程計年漚麻桿時唱給她聽的。程計年對旁人說,這首開花調他只教過劉改魚?!队H圪蛋下河洗衣裳》是左權城關鄉(xiāng)劉鄉(xiāng)長大爺和她路遇,在去五里堠村的路上唱給她聽的。劉改魚記下了這一首首開花調,把這一首首開花調唱出去了,成了今天人們耳熟能詳?shù)拈_花調經典曲目。劉改魚至今還有些后悔,當初向前輩們再多學幾首開花調該有多好!那些出口成歌的前輩已逝去,后人再聽不到他們的歌唱。左權人再聽到這一首首開花調,就是有線廣播里劉改魚的歌聲了。天時地利加之劉改魚淳樸的天性,合力成就了劉改魚的開花調人生。endprint
劉改魚演唱的開花調是前輩民歌人歌聲的跨世紀延續(xù),通過媒體傳播穿越時空,今天的人們才能聽到這一首首動聽的開花調。劉改魚對開花調的審美直覺讓人驚嘆,她認為好的歌大家也覺得好,她認為不那么好的歌,就難以流傳播遠,這是一種畫龍點睛的神奇。太行山里的開花調滋養(yǎng)了劉改魚,劉改魚承上啟下,把前輩們演唱的開花調接著唱到21世紀,唱到更遼闊的空間,太行山里的開花調,才成為人們熟悉的中國民歌中的經典。
劉改魚16歲到中央音樂學院做了教唱開花調的“小劉先生”,如今她還堅守在太原師范學院、山西戲劇職業(yè)學院等大學的講臺上,給大學生們講開花調,教大學生們唱開花調。劉改魚在講臺上講述她年輕時怎么樣向民間歌手學習開花調,講述她學唱開花調的經歷和感悟,傳授她演唱開花調的感情體驗和方法技巧,講述她對左權方言規(guī)律的認識,講述左權人方言語氣聲調中的情感表達。她講課時說與唱穿插,活潑形象生動,每次上課都會得到大學生們的熱烈歡迎。當年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們稱16歲的劉改魚是“小劉先生”,當今的學生們尊稱78歲的劉改魚為“奶奶老師”。山西戲劇職業(yè)學院為劉改魚設立工作室,她領銜主講的《山西民歌》課是山西省高等職業(yè)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結 語
中央電視臺邀請劉改魚做節(jié)目,北京中山音樂堂、人民大會堂邀請她演出,山西電視臺“歌從黃河來”邀請她做嘉賓,在北京、太原,在家鄉(xiāng)左權縣,舉辦民歌的演出評比或學術活動,人們幾乎每次都能看到劉改魚興致勃勃在場。劉改魚在外面忙碌,在家里也難得清閑。左權老家的人,學界和媒體的人,來訪問的學校老師學生,慕名而來的民歌愛好者紛至沓來,讓她經常應接不暇。也常有來電話求教者,劉改魚總是有求必應,不厭其煩地與他們交流。阿寶尊稱劉改魚是自己的老師,阿寶就是在電話里經常與劉改魚切磋民歌演唱的方方面面,率直地彼此交流自己的觀點和演唱體會,二人成了忘年交。
劉改魚的教學從來不收學費,這是人所共知的。對遠途而來的學生,劉改魚還會留他們在家中吃飯。受劉改魚言傳身教的影響,許多大學生、研究生選擇開花調研究作為自己畢業(yè)論文的選題,請劉改魚指導論文寫作,劉改魚總會盡心竭力,從來不推辭。許多跟劉改魚學習過開花調的學生,畢業(yè)后當了音樂老師,為了在音樂課上教學生唱好開花調,到劉改魚老師家現(xiàn)場拍錄音視頻課件,劉改魚一定會認真配合,一絲不茍。
劉改魚和患阿爾茨海默病的丈夫還住在山西省歌舞劇院老舊的宿舍樓里,家里不寬敞,陪伴她幾十年的老鋼琴,琴鍵已經高低不平,劉改魚給學生們上課、錄制教學音視頻課件還一直在用它。桌子上、窗臺上堆放著拆開的廢藥盒,劉改魚會在藥盒硬紙板背面的空白處,隨手記寫自己回想起來的開花調的詞與曲。
當下讓劉改魚左右為難的是,一邊是需要自己花大量時間照料患病的丈夫,一邊是自己心中放不下的開花調,而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年近八旬的劉改魚回憶自己與開花調的些許往事,有遺憾,也有幾分寬慰。說到開花調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得到各級政府重視,石占明、王建英等后起之秀薪火相傳,劉改魚臉上笑容粲然。
參考文獻
[1] 王保平主編《左權縣文化志》,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4年版。
[2] 石湘濤審定《左權文化工作史料集》,左權縣文化藝術中心2005年版。
[3] 劉紅慶《親圪蛋——唱“開花調”的人們》,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版。
[4] 山西省文化廳《桃紅杏白楊柳青·劉改魚左權民歌專輯》,北京:中國唱片總公司2009年版。
[5] 王建軍主編《同走在文化路上》,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
劉廣伊 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副教授
(責任編輯 榮英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