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英
(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 連山513200)
連山地區(qū)尿石癥與高尿酸血癥的關系及現(xiàn)狀調查
孔維英
(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 連山513200)
目的:調查連山地區(qū)居民尿石癥與高尿酸血癥的關系及現(xiàn)狀。方法:收集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10 050例體檢者的臨床資料,分析高尿酸血癥和尿石癥的患病現(xiàn)狀,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結果:連山地區(qū)居民高尿酸血癥和尿石癥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居民平均血尿酸水平為(318±87)μmol/L,男性為(375±83)μmol/L明顯高于女性的(286±71)μmol/L;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生與年齡、性別、血壓和體重指數(shù)密切相關;經(jīng)Spearman相關性分析,尿石癥與高尿酸血癥呈正相關,r=0.727,P=0.002<0.05。結論:2010~2016年連山地區(qū)居民尿石癥和高尿酸血癥患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年齡、性別、血壓和體重指數(shù)等是影響高尿酸水平的重要因素,與尿石癥和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生呈正相關,預防保健中應提高人們對這兩種病的認識,均衡飲食結構,降低尿石癥和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病率。
尿石癥;高尿酸血癥;流行病學調查;連山地區(qū)
尿石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和多發(fā)的疾病,病因復雜,研究表明與飲食密切相關[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jù)報道[2],尿結石患者尿中的重要成石因素一半以上是由于飲食中攝入過多動物蛋白所致。此外,動物蛋白的過量攝取還可導致尿液酸化,進一步促使結石形成。血液中的尿酸水平與飲食的關系也較為密切,尤其是動物蛋白攝入過量,亦是引起高尿酸血癥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高血尿酸水平是陰性尿酸結石形成的因素之一。大量流行病學資料證明,高尿酸血癥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均存在一定的關系,對健康的威脅也逐漸被重視[3]。因此,對居民尿石癥和高尿酸血癥現(xiàn)狀進行調查,探討尿酸水平與居民性別、年齡和體重指數(shù)等的相關性,對提高居民對尿石癥及高尿酸水平的認識、指導高發(fā)人群改善飲食結構、降低發(fā)病率和復發(fā)率等均具有重要的意義。據(jù)此,本研究調查了連山城區(qū)居民尿石癥與高尿酸血癥的關系及現(xiàn)狀。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10 050例體檢者的資料,其中男性6 500例、女性3 550例,年齡20~88歲。
1.2 納入標準 年齡≥18歲者;在連山地區(qū)居住5年以上者;對調查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書者;有較好依從性者;病例資料齊全者。
1.3 排除標準 伴有先天性代謝性紊亂疾病、淋巴增生及骨髓增生性疾病者;原發(fā)性痛風者;慢性腹瀉及行手術造口患者。
1.4 研究方法 (1)收集資料,詳細記錄10 050例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重、血壓和身高等,并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體重(kg)/身高2(m2);(2)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B超和尿路平片檢查,對一項檢查陰性結石者復查,直至確診,避免出現(xiàn)誤診現(xiàn)象;(3)所有研究對象均抽取晨起空腹血進行血尿酸檢測,采用日立全自動生化及氧化酶法進行檢測分析。
1.5 診斷標準 血尿酸男性≥420 μmol/L,女性≥350 μmol/L,B超檢出結石,并排除下尿路梗阻因素,即可診斷為高尿酸血癥。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變量兩組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多組頻數(shù)分布的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尿石癥患病情況分析 10 050例研究對象中204例檢出尿石癥,尿石癥患病率為2.03%;2010~2016年連山城區(qū)居民尿石癥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見圖1。
圖1 2010~2016年高尿酸血癥患病率趨勢
2.2 高尿酸血癥患病情況分析 確診高尿酸血癥3 834例,高尿酸血癥患病率為38.15%;連山城區(qū)居民平均血尿酸水平為(318±87)μmol/L。2010~2016年連山城區(qū)居民高尿酸血癥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見圖2。
圖2 2010~2016年尿石癥患病率趨勢
2.3 不同年齡段居民血尿酸水平與高尿酸血癥發(fā)生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中男性6 500例,平均血尿酸水平為(375±83)μmol/L,確診高尿酸血癥2968例,占男性參檢者的45.66%;各年齡段血尿酸水平中以 20~29、30~39 年齡段最高,患病率以 20~29 年齡段最高,70歲以上最低。女性3 550例,平均血尿酸水平(286±71)μmol/L,確診高尿酸血癥866例,占女性參檢者的24.39%;其中50歲以上年齡段患病率明顯高于40歲以下年齡段,高尿酸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段居民血尿酸水平與高尿酸血癥發(fā)生情況分析(
表1 不同年齡段居民血尿酸水平與高尿酸血癥發(fā)生情況分析(
年齡 男n 血尿酸(μmol/L) 高尿酸血癥[例(%)]n女血尿酸(μmol/L) 高尿酸血癥[例(%)]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總計853 1 583 2 071 1 263 450 280 6 500 378±81 377±85 374±83 361±84 360±83 352±84 375±83 465(54.51)790(49.91)918(44.33)513(40.62)180(40.00)102(36.43)2 968(45.66)602 965 1 007 579 265 132 3 550 280±67 284±68 290±69 300±67 301±70 309±72 286±71 96(15.95)199(20.62)217(21.55)195(33.68)99(37.36)60(45.45)866(24.39)
2.4 尿酸水平與體重指數(shù)及高血壓的關系 體重指數(shù)≥25 kg/m2為BMI超標,高尿酸血癥組BMI超標及高血壓檢出率明顯高于血尿酸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尿酸水平與體重指數(shù)及高血壓的關系[例(%)]
2.5 高尿酸血癥與尿石癥相關性 經(jīng)Spearman相關性分析,尿石癥與高尿酸血癥發(fā)生呈正相關,r=0.727,P=0.002<0.05。
由于地域和時間的差異,有關高尿酸血癥的大型流行病學調查的數(shù)據(jù)差異也相對較大[4]。高尿酸血癥對健康的威脅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積極開展有關高尿酸血癥和尿石癥的普查和對疾病的宣傳,已經(jīng)成為當前日常衛(wèi)生保健的重要內(nèi)容[5]。
連山地區(qū)居民喜食海鮮,飲食中嘌呤和蛋白含量較高,加上飲酒等因素促進了嘌呤合成,增加了尿酸在血液中的濃度,而血尿酸水平增高是尿酸結石(主要為陰性結石)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尿酸水平≥380 μmol/L時,尿酸可呈結晶鹽形式在關節(jié)及腎臟中沉積,引起相應的炎癥反應[6~7]。本研究結果顯示,連山地區(qū)居民高尿酸血癥及尿石癥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居民平均血尿酸水平為(318±87)μmol/L,男性為(375±83)μmol/L明顯高于女性的(286±71)μmol/L;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生與年齡、性別、血壓和體重指數(shù)密切相關;經(jīng)Spearman相關性分析,尿石癥與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生呈正相關,r=0.727,P=0.002<0.05。有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加,高尿酸血癥和尿石癥患病率也逐漸升高,已經(jīng)成為了老年人的高發(fā)病。近年來,高尿酸血癥和尿石癥的發(fā)病還呈現(xiàn)出年輕化的趨勢[8]。而在本研究中,男性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以20~29年齡段最高,這可能與連山地區(qū)居民高嘌呤飲食、超重和肥胖等導致的代謝異常有關。而女性因50歲以后會絕經(jīng),體內(nèi)雌激素水平下降,與老年人一樣存在腎功能退行性病變的現(xiàn)象,其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且因本地區(qū)飲食的特殊性,尿石癥和高尿酸血癥的發(fā)病率總體高于國內(nèi)平均水平[7]。
綜上所述,連山地區(qū)居民尿石癥和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相對較高,兩種疾病的發(fā)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日常生活保健中,可指導當?shù)鼐用窬怙嬍常m當控制肉類、海鮮和啤酒等高嘌呤食物,多食用高堿性蔬菜和水果,多飲水,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止尿酸結石的形成。
[1]陳曉華,李武平,劉冰,等.泌尿系統(tǒng)感染現(xiàn)狀及防治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16):38-42
[2]Croppi E,Ferraro PM,Taddei L,et al.Prevalence of renal stones in an Italian urban population:a general practice-based study[J].Urological Research,2012,40(5):517-522
[3]Turney BW,Raynard JM,Noble JG,et al.Trends in urological stone disease[J].BJU Int,2012,109(7):1082-1087
[4]劉晉峰,王靖宇,任瑞民,等.我國尿石癥發(fā)病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10):1341-1344
[5]那彥群,葉章群,孫光.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011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209-211
[6]Romero V,Akpinar H,Assimos DG.Kidneystones:a global picture of prevalence,incidence,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J].Reviews in Urology,2010,12(2-3):e86-96
[7]曾國華,麥贊林,夏術階,等.中國成年人群尿石癥患病率橫斷面調查[J].中華泌尿外科志,2015,36(7):528-532
[8]Scales CD,Smith AC,Hanley JM,et al.Prevalence of kidney stones in the united states[J].European urology,2012,62(1):160-165
R181.3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9.011
2017-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