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燕
[摘 要]說明文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種重要文體,對于學生觀察能力、描寫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價值。在“關注文體”價值的理念下,教師應該緊扣說明文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寫作策略,依循說明文的特點展開教學,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以蘇教版《恐龍》一課為例,探析教學說明文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文體特點;言語實踐;歷練表達;說明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5-0083-01
說明文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種重要文體,對于學生觀察能力、描寫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價值。在“關注文體”價值的理念下,教師應該緊扣說明文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創(chuàng)作策略,依循著說明文的特點展開教學,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筆者即以蘇教版三年級的《恐龍》一課為例,談談自己對說明文教學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知大意,學概括
閱讀教學必須要遵循從內容到形式的認知規(guī)律。如果沒有對文本內容的深入感知,語言風格、說明方法、創(chuàng)作思路等也就成為空談。因此,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提煉,洞察文本的基本大意,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
如在教學中,教師首先邀請六名學生朗讀課文對恐龍進行直接描寫的段落,并相機運用一個詞語對恐龍描寫的方面進行概括:范圍——種類——形態(tài)——親戚——食物——卵生——消失。但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僅有這些符號式的語言,缺少統(tǒng)一的整合與梳理會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停留在碎片狀的層面。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著將這些內容組織串聯(lián)成為一句話,來呈現(xiàn)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可以借助 “先寫……再寫……接著寫……最后寫……”的句式,作為學生梳理表達的階梯。在學生嘗試運用之后,教師進行小結:在敘述一段話時,可以按照事情的先后順序來說,用上“先、再、然后、最后”等這樣表示先后順序的詞,會使敘述更有條理。
二、明特點,習表達
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言外之意,即是要教師充分發(fā)揮教材文本的示范作用,引領學生從文本語言的表達特質入手,對學生進行針鋒相對地語言表達訓練,為學生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提供有效的平臺。
如教學《恐龍》時,對介紹恐龍種類這一段,筆者就進行了這樣的教學設置——
1.閱讀課文,圈化作者所介紹的恐龍類型:雷龍、梁龍、劍龍、三角龍、魚龍、冀龍、霸王龍。
2.讀一讀這些恐龍的名字。
3.這些名字是誰起的?這些恐龍都是根據(jù)它們的特點來起名字的,請你仔細讀一讀課文,找一找它們的特點,看看叫這個名字合適嗎?
(1)學生先同桌間練習,再進行交流。
(2)你能根據(jù)剛才的學習,寫出書上這幾只千奇百怪的恐龍的名字嗎?(寫完交流匯報)
三、借對比,悟方法
說明文除了語言表達上趨于嚴謹、規(guī)范之外,另外一個本質特點就在于對說明方法的運用。因此,說明文教學就不能繞開說明方法,舍本求末。但不同的學段、不同的文本,對說明方法關注的層次也就應該不同?!犊铸垺愤@篇課文作為蘇教版第一篇純正的說明文,被編排在三年級下冊,與這個學段學生的認知聯(lián)系起來,對說明方法的關注就應該聚焦在對說明方法的感性認知和表達效益的初步體驗上。鑒于此,筆者設置了“游戲對比”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說明方法的體悟感知——
下面我們做個小游戲:我來說,你來猜,看看同學們是不是真的了解這些恐龍的特點了。
(要求:不能中間搶答,老師說完后才能舉手回答。)
(1)師:同學們,我長得又高又大,身體也很重,猜猜我是誰?為什么猜不準?
(2)師:同學們,我長得又高又大,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我的腿又粗又壯,每踏下一步就發(fā)出雷鳴一般的轟響,猜猜我是誰?你是通過哪里猜到我一定是雷龍的?
出示雷龍的圖片與句子,學習“作比較”與“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3)師:同學們,我長得又高又大,我從頭到尾足有二十多米長,走起路來好像是一架移動的吊橋。猜猜我是誰? 你是通過哪里猜到我一定是梁龍的?
出示梁龍的圖片與句子,學習“列數(shù)字”與“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4)師:在介紹一件事物的時候,如果能像這樣用上這些方法,就會更具體,更形象。
總而言之,說明文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有著自身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文體特點。閱讀教學就應該緊扣文本體裁的特點,借助文本資源,為學生搭建豐富、扎實的語言實踐平臺,為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責編 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