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鴻民
摘 要:美是一種客觀存在,文學作品更是美的結晶。語文課應當既傳授知識又讓學生獲得情感上的陶冶,可以說語文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需要。這里,我就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作一番探索:(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激發(fā)美感;(2)控制尺度,感受和諧,享受美感;(3)品味語言,感觸意蘊,深化美感。
關鍵詞:審美教育;情境;尺度;語言
大千世界,萬物琳瑯滿目,千姿百態(tài),美總是事物的客觀存在。而文學作品則是美的結晶,比如閱讀文學作品,甚至瀏覽消遣,總離不開文學作品藝術美的熏陶。可以說,藝術的美感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完成的,高明的作者在作品中從不把話說盡道絕,而是讓欣賞者自己去咀嚼、品味、想象,去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蘇軾說:“三分詩,七分讀。”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聚集于大量文學作品的語文讀本,待學生去咀嚼、品味、想象的文學寶庫是多么豐實。生動的人物、傳神的語言、飄逸的意境無不在昭示著美:或剛或柔,或莊或諧,或悲或喜。而要讓學生享受到這種美,又使再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yǎng)和質的提高。當然,要達到這樣的理想境界,需要做一番艱辛的探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激發(fā)美感
感知是賞美的基礎,而興趣則是感知的先決條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绷己玫恼n堂氛圍可以緊緊地吸引學生步入科學知識的群峰中飽享秀色,樂而忘返;使學生奔馳在知識的大草原,產生崇高的美好向往。教師的情境設計,往往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對作品的美感。如《散步》主要讓學生從日常生活小事中體會親情,因此在導入時我動情地講道:“我至今清晰地記得大學一位女同學談她高三落榜后補習的苦楚感受。她說那一段時間可能是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然而,在那些暗淡無光的日子里,卻是一盞普普通通的燈光,鼓舞著她咬緊牙關,獲得成功,那是她母親每晚為放晚學的女兒留著一盞明燈。我們的日子總歸平淡如水,但只要我們用心體會,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中總是包含著濃濃的愛意: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師生之愛、朋友之愛……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青年作家莫懷戚是如何把與家人散步這一平凡小事寫得生動而又富于內涵的?!笔聦嵶C明:用這種方法能激發(fā)學生欣賞課文的興趣,盡快引導學生感知課文。
另外,課文篇幅短小,語言華美,情感豐富而意境深遠的作品還可以運用配樂朗讀來刺激學生的聽覺器官,激起他們心靈中愛美的興趣。省教壇新秀計欣華的一堂《炊煙》給我印象很深。在用《山行》一詩導入后,她讓學生對照課文欣賞配樂朗讀,背景音樂是學生熟悉的薩克斯吹奏的《回家》,配以教師飽含感情的朗讀,學生一個個陶醉在美的旋律中。結束后,問學生有何感受,學生紛紛回答:“很美!”“我找到了回家的感覺!”這足以說明配樂朗讀已達到激起學生賞美興趣的目的,并使他們獲得了美的感受。
二、控制尺度,感受和諧,享受美感
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審美原則就是“和諧”。它除教學情境與教學內容的和諧,還包括教師與學生的和諧,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的和諧等,為了達到這樣的一種和諧,教學中需要一定的尺度,如訓練的松緊、問題的深淺、教師的語言等??梢哉f,只有正確把握課堂教學中的美學控制尺度,課才有美感,學生才有美的享受。
訓練的松緊是課堂的一個重要因素。郭沫若曾說:“宇宙內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死的,就因為有節(jié)奏在里面流淌著。”在課堂教學中,訓練的松緊就構成一種節(jié)奏的尺度,一堂課應有張有弛、有松有緊。講課時重點、難點、特點要敲重錘。仔細講,切實際,讓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力、想象都處于亢奮的積極狀態(tài),體現一個“緊”字。一些非重點、非難點的地方,則可讓學生自己整理,并加以發(fā)揮,以體現一個“松”字,如初一《談興趣》一文,在理解了興趣的重要性及怎樣才能有興趣這兩個重點后,我讓學生模仿書中“解數學難題”的例子談一談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于是,學生興奮異常,紛紛舉例,涉及語文、英語、自然、體育、繪畫等各方面的問題,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達到了知識能力的訓練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松緊結合、有張有弛、快慢有序,從而相得益彰。
問題的深淺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問題提的過淺,學生無須動腦,談不上什么收益;提深了,學生又會產生畏難情緒,思維受阻,也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比較理想的提問是富有啟發(fā)性和漸進性的。緊扣教材,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階梯,使學生逐漸登高?!对狸枠怯洝愤@篇課文,旨在讓學生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抱負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懷,而要讓學生領會到這一點,必須首先清楚那些遷客騷人們如何“以物喜,以己悲”,有了這一鋪墊對比,才能領會作者的胸懷和抱負。這一鋪墊對比,恰恰也是啟發(fā)和漸進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和心理。
課堂中的美更能體現在教師與學生情感的和諧上。有人說,課堂教學說到底是“教與學雙方情感交相輝映的過程。”通過教師這一中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入一個美好的境界,華師大附中張穎老師的課對我啟發(fā)很大。她執(zhí)教《荷塘月色》沒有單純地敘述這篇課文如何的美,而是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寫初步閱讀的感受,然后挑出幾篇批評課文的文章,征得學生同意后,念給大家聽,這樣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民主的氛圍。她也沒有直接批評這些學生的見解,而是通過讓學生欣賞朗讀,分析詞句,自然地體會到課文的美,最后讓學生談談讀后感,這就是學生一起進入了審美的世界,而不是都包辦代替。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理也是一個關鍵。曾有教師教學《宇宙里有什么》,有的學生提出問題:“課文中‘萬萬是什么意思?”馬上有學生譏笑道:“這都不知道,‘萬萬就是‘億嘛?!碧釂栴}的學生一臉羞愧,深深地低下頭,教師抓住契機,巧妙地問道:“‘萬萬就是‘億,課文中作者為什么不干脆寫‘億呢?”學生都陷入了思考。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學到一個新的知識:“量詞的重疊有強調數量多”的意思。學生才恍然大悟。如果教師到這里就戛然而止,那還算不得高明。妙就妙在教師又進一步問大家:“剛才發(fā)現這一問題的是誰?。俊庇谑峭瑢W們都向提問題的學生投去贊許的目光,這位學生的神態(tài)也從羞愧轉化成自豪,多美的課堂藝術啊!教師的引導點撥,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美,更讓人感受到一種情感的美。
三、品味語言,感觸意蘊,深化美感
如何進行深層的審美接受?中國詩學提出“玩味”說。讀者讀詩,若要解得詩中真意,就需仔細玩味,即由“言”而探“意”,由顯而索隱。只有經過“玩味”,作品的審美價值才能被讀者所接受和領悟。如《珍珠鳥》中描寫小珍珠鳥動作的詞,如“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薄靶▲B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這個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覺了。”讓學生比較一“探”一“挨”一“趴”,有何不可?學生討論明確:“探”表現出小鳥既膽怯又好奇的心理;“挨”寫出小珍珠鳥慢慢親近“我”但又不是完全放心的心理;“趴”則表現出小鳥既我完全信賴的心理。最后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感受這一美好的境界。
這樣的品位是一種深度的審美期待行為,它是對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層意味的洞照和發(fā)掘。它要求讀者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之中,才能享受到語文中的美,我所說的初步探索,亦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