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陽
【摘要】 預科教育是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從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一個特殊教育層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預科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然而由于預科教育起步晚,也缺乏可借鑒的成功模式,因此,現(xiàn)階段國內的大學預科教育還處于摸索辦學階段,沒有統(tǒng)一的辦學模式、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本文以華僑大學華文學院為例,從港澳臺僑預科學生的特點出發(fā),結合目前教育管理的實際情況,探討了高校港澳臺僑預科學生教育管理的現(xiàn)狀,提出了提升高校港澳臺僑預科學生教育管理的幾點措施。
【關鍵詞】 高校 預科部 教育管理 辦學模式
預科教育是國內外高等學校設立的一個教學層次,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從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一個特殊教育層次,專指中學和大學之間的一個特定教育階段。中國內地的預科教育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發(fā)展起來的,目前我過內地有二十多所重點大學設立了預科部,招生對象以港澳臺學生為主,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學生越來越多。由于預科教育起步晚,也缺乏可借鑒的成功模式,因此,現(xiàn)階段國內的大學預科教育還處于摸索辦學階段,沒有統(tǒng)一的辦學模式、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
我國預科教育主要包括民族預科教育、華僑預科教育和留學預科三大類。由于我校主要招收港澳臺僑預科學生,因此,本文主要討論港澳臺僑預科學生的教育管理。港澳臺僑預科教育指針對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海外華僑學生所進行的教育。港澳臺僑預科教育一般附屬于大學,入學需具備一定的條件,如香港學生需要中五結業(yè),其他學生需高中畢業(yè)才可以報名預科班,或通過預科的招生考試,達到錄取線方能進入預科學習。華僑大學華文學院預科部根據學生的水平,由低到高分為四個不同的級別,如先修和預科C、B、A,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打好基礎,真正達到進入大學學習的水平。
一、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預科部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預科部成立于1999年,設立之初至今主要是為港澳臺及海外學生開設大學預科和先修教育,其主要任務是為港澳臺及海外學生在國內完成中學教育、做好進入大學學習準備,同時也為華僑大學本科各專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境外學生。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預科部自創(chuàng)辦以來,到目前為止,共培養(yǎng)世界上二十多個多家和地區(qū)4千多名學生,其中港澳臺學生近2千名,為我校及國內其他高等學校輸送了大批合格的預科生。
二、 港澳臺僑預科學生的教育管理
港澳臺僑預科學生在高校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等諸多方面有著明顯的特點,因此,在管理上,也要實行具有預科特色的管理模式。
1、 港澳臺僑預科學生的特點
1.1學生身份模糊
港澳臺僑預科教育是從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一個特殊層次,這個特殊層次的教學模式導致了學生身份的模糊性。即預科學生介于中學生和大學生之間,雖然就讀于大學,但是學習的內容有些還是中學的內容,如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基本上沒有或者說很少涉及大學中比較專業(yè)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近似于中學生;已經從中學畢業(yè)了,入駐大學學習,完全處于大學的學習環(huán)境,基本上沒有高中生或補習生的學習壓力和升學壓力,從這個角度來說,近似于大學生。但他們既非正式的大學生,也非正式的中學生。他們已經參加各自國家的中學畢業(yè)考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正式從中學畢業(yè),脫離了中學的環(huán)境和學習生活,因此不同于正式的中學生;他們也并非正式的大學生,因為他們進入預科以后,無論是他們的學習內容,還是教師的教學管理方法,都更接近中學生,與大學生學習內容有很大的差距,同時,他們進入預科學習后,考試合格,各項測評符合要求才能進入大學本科階段學習。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還不是正式的大學生。
學生身份的模糊性導致這些學生入學后經常產生一些困惑,對自我認識不明確,導致學習目標等也處于模糊狀態(tài),學習經常處于動力不足甚至懈怠的狀態(tài)。
1.2學習基礎差
港澳臺僑預科學生之所以進入預科學習,與其學習基礎有關。大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特別是英語和數(shù)學“瘸腿”的學生數(shù)量較多。就拿2007年到2010預科學生的英語和數(shù)學成績來說,我們統(tǒng)計了2007學年、2008學年和2009學年預科學生的成績,2007學年共有85份成績,其中英語不及格率達47.5%,數(shù)學不及格率為45%;2008年共109份成績單,其中英語不及格率達33.9%,數(shù)學不及格率為46.8;2009年共110份成績單,英語不及格率達31.8%,數(shù)學不及格率為66.4%。雖然每年試題的難易程度不同,學生的水平也可能有差異,但是如此高的不及格卻是鐵一般的事實,說明學生的英語和數(shù)學基礎是何等的薄弱,特別是數(shù)學成績,學生的不及格率一直在升高,更清楚地說明了數(shù)學是預科學生的軟肋之一。
除了數(shù)學和英語以外,由于港澳臺僑學生的海外以及大陸外的身份,使得他們的學習能力受到語言能力的制約。2007年和2008年華僑大學華文學院預科部的港澳臺僑學生以港澳臺學生為主,特別是香港學生占絕大多數(shù),華僑學生只占極少的比例,這些學生以香港學生為主,由于普通話的普及和推廣,在學習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語言障礙。從他們的語文成績即可看出,2007年共80份成績單,語文只有一位同學不及格,2008年的58份成績中,有三個同學不及格,而2009年的110份成績單中,有35個同學語文不及格。經過考察發(fā)現(xiàn),除了語文試卷的難度有所提高外,由于2009年預科部的學生新增了不少海外華僑,不及格的同學包括來自朝鮮的十個同學,來自菲律賓的五個同學,來自香港的十五個同學,來自澳門的三個同學。同時我們還觀察到,來自馬來西亞的6個同學語文成績不僅全部及格,而且大部分是80分以上,這也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么香港學生的語文成績還不如馬來西亞的同學。
1.3 心理問題較多
預科部學生主要來自港澳臺,還有一些海外華僑子弟,中國大陸的大學給他們的不僅僅是新鮮感,更多的是陌生感,由此帶來種種不適應,主要表現(xiàn)在:一、上進心不強,部分學生進入預科后,認為深入大學有了保障,從而失去學習的目標和動力,還有的學生將預科等同于大學,認為預科生活無約無束,可以“為所欲為”。于是,很多同學入學后,徹底放松,怠于學習,造成基礎本身就不牢固的學習成績不斷下滑。二、情緒低落,由于預科學生是同直錄的大學生在同一環(huán)境中學習,進入學校后,在與直錄學生比較后,會產生自卑心理和低落情緒,有些學生在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下還可能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這樣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自暴自棄,并通過喝酒、抽煙等方式來發(fā)泄。如果這種情況在短期內難以改變,不僅影響預科階段的學習,還會對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習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endprint
1.4 人際交往圈偏小
預科學生正處于成年早期,正常的人際交往對他們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預科階段的港澳臺學生,大部分同學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以生活地區(qū)形成自己的交際圈,比如我校香港的學生經常與香港學生來往,與其他地區(qū)的學生來往不多;朝鮮學生更是喜歡以朝鮮學生為交際圈,并排斥其他地區(qū)的學生。如此以來,他們的交際圈在大學的校園中不僅沒有擴大,甚至縮小了,無論是交際的范圍還是交往對象的數(shù)量。這種交際形式,無論是對其身心還是學習,都沒有好處。
三、如何搞好對港澳臺僑預科學生的教育管理
1、洞悉預科學生心理,穩(wěn)定入學情緒
預科學生由于其身份或者說自身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常常產生不適感、自卑感或悲觀情緒。針對預科學生經常產生的這些心理問題,教學管理者在學生入學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借迎接新生的機會及時了解學生情況,在以后的入學教育和班級活動中,通過談心交流、開展班級活動等形式,在加強同學之間的認識中,進一步摸清新生的情況;從細節(jié)入手,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以度過適應期。
同時,要充分利用大學校園開放活躍的氣氛,堅持以學生為本,針對預科學生的特點,探索如何在集體活動中教育學生全面認識自我,客觀地評價自我,克服自卑感和悲觀情緒,調動生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2、幫助預科學生重新定位,做好學習規(guī)劃
預科教育中一直存在著到底是以“預”為主還是以“補”為主的問題,有的學者強調“補”,認為預科學生的基礎差、底子薄,綜合素質和水平能力較低,因此,應該多補,補足學生在中學階段未學扎實的知識,使其升入本科階段后與直錄大學生處于同一起跑線;有些學者強調“預”,即預習本科教育階段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先對本科階段的學習內容有一個良好的基礎。我們認為,處于預科階段的學生,需要“補”,也需要“預”。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對學生進行理想和信念教育,教育學生志存高遠,樹立正確的生活學習態(tài)度。一方面,帶領學生做好預科階段的學習規(guī)劃,讓學生了解預科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以及如何才能充分利用預科的時間達到既“補”又“預”的效果;另一方面,讓學生樹立全新的學習理念。要從中學階段“老師教,學生學”的填鴨式學習習慣中解脫出來,樹立“全過程學習、終身學習,將學習貫徹于日常生活學習中”的理念。與學生共同探討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同時,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實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引入競爭機制,全面調動預科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評估作為學生專業(yè)分流的重要依據,通過對預科學生科學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一套客觀公正、切實可行的綜合素質測評方案,這不僅能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也作為學生規(guī)范自身行為的量度。
3、建立師生對話機制和多渠道溝通機制
要想管理好學生,首先要以學生為本,在強調民主、科學管理的同時,注重人性化管理,凡事要注意走學生路線,多傾聽學生的心聲。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約束的能力,促進學生自覺自律意識的形成,對犯錯誤的學生,既要批評指正,又要注意不傷害其自尊,同時幫助其解決心理矛盾和困惑。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關心和愛護他們,以情動人,以情感人,與學生交朋友,把教育工作建立在愛和理解的基礎上。同時利用學生的不同特點、各種特長、能力把它們組合成一個團結的集體,經常開展各種集體活動,如“一幫一”、“結對子”等第二課堂活動,協(xié)調學生與學校、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等多方面的關系,創(chuàng)造更多的溝通與交流的機會。
4、加強預科學生與其他學生的溝通
預科學生與普通本科學生的共處一校,這對他們來說應該是極好的機會,因為預科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感受大學的生活,也可以通過與其他本科學生的交流,了解更多的專業(yè)知識,更好地為未來的專業(yè)選擇和學習做準備。同時,預科生還可以參加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充分發(fā)揮個性,在與普通本科學生的互動中,在與他們的交流中,盡早融入校園文化氛圍,為升入本科做好各種準備。
參考文獻:
1、 馮瑞建關于民族預科教育創(chuàng)新的思考[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0,(9):6-7.
2、 高萬能主編.民族預科教育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4.
3、 何紅衛(wèi),何修文.香港與內地大學預科教育之比較[J]暨南學報,2005,(2):130-133.
4、 何修文.中國大學預科教育的幾個理論問題[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2).
5、 宋太成,劉翠蘭.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1):102-104.
6、 王建.淺析大學預科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2008,(6).
7、 張廣君. 民族預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屬性及其研究[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