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剛
摘要:語言學是一門關于語言、交際和認知的科學,是語言學中的一種新范式,其研究在過去的30年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如何把這些研究成果應用到外語教學中還有待進一步探討(文旭 2014)。本文運用認知語言學關于認知、記憶等觀點,對日語學習者容易誤用中日同形詞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個例,明確了中日同形詞產(chǎn)生誤用的心理認知過程,并探討了認知語言學對于教學中日同形詞的啟發(fā)意義。
關鍵詞:中日同形詞;誤用分析;認知語言學
1 中日同形詞在認知方面的研究
中日同形詞,即漢語和日語中源于相同漢字的一類詞。例如漢語中的[意見]、[貿(mào)易]、[新聞]等詞,與日語中的「意見」、「貿(mào)易」、「新聞」相對應。對于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中日同形詞不僅數(shù)量多,學習任務重,而且由于這些詞在意義和用法上存在差異,極易導致誤用的發(fā)生(何龍 2014)。其中,有詞性差異導致的誤用,如「緊張」、「一定」、「発展」等詞;也有意義差異導致的誤用,如「依頼」、「意味」、「得意」等詞;還有褒貶義、詞語搭配等因素造成的誤用,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目前關于中日同形詞的研究,大多運用對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中日同形詞之間的意思差異及對中日同形詞進行分類(小森 2016)。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對中日同形詞進行認知分析的研究尚為數(shù)不多。據(jù)筆者所查,此類相關研究有小森和子·玉岡賀津雄等(2010)、徐琦(2007)等人。小森和子·玉岡賀津雄等(2010)首先設計了包含某個中日同形詞的四句話等題,通過測量受試者判斷其正誤的反應時間,得出以下結論:對于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不論日語的掌握程度有多好,都有反應時間長,錯誤率高的特點;中日同形異義詞比中日同形近義詞的反應時間更快;即使中國的日語學習者日語達到很高水平,在處理中日同形近義詞或中日同形異義詞的過程中,日語固有義的認知總是較為困難;徐琦(2007)運用語義擴張有無的認知過程理論、正反視點認知、動態(tài)·靜態(tài)視點認知差異、單向·雙向認知等,指出這是造成中日同形詞語義差異的原因。綜上,目前關于中日同形詞的認知研究多基于實驗,所涉及領域主要為意義。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嘗試分析中日同形詞誤用產(chǎn)生的原因的研究還不充分。
2 認知視角下的中日同形詞誤用分析
格式塔心理學及認知心理學構成了認知語言學理論的基礎(河上誓作 1996)。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① Psychology)是西方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主要研究的認知領域包括:知覺,記憶,思維,問題解決等。其中,知覺是格式塔心理學最重要而又最有特點的領域。許多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提出了諸多知覺組織原則。如:“接近原則”,即個體對客體的知覺,傾向于將在時間和空間上彼此接近或鄰近的各部分認知為一個整體;“閉合原則”,即一個封閉的空間容易被認知為整體;“經(jīng)驗原則”,強調了個體在感知某事物時,習慣基于經(jīng)驗,從整體的角度把握該事物。一旦感知某個整體,就很難再有其他看法了。“圖形和背景關系”,即我們習慣將被感知到的對象進行分類,其中,重要的,能突顯出來被明顯地感知到的為圖形,不重要的,不容易被感知到的為背景。這些原則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個體的認知過程并用于促進學習及記憶的同時,有時候也會讓我們產(chǎn)生錯覺或誤解(荒川洋平 2015)。
大多數(shù)日語學習者在遇到諸如中日同形詞這樣的漢語詞匯時,首先聯(lián)想到的是與之對應的漢語,而非從日語的角度考量該類詞匯。這正好符合格式塔心理學中“經(jīng)驗原則”與“接近原則”。例如「新聞」一詞,他們第一眼看到該詞,在腦海中浮現(xiàn)的是各類媒體傳播的信息這個概念。也就是說,他們由于受到已有漢語詞匯知識的影響,基于已有經(jīng)驗,錯誤地賦予了該類詞匯可能不正確的理解,即先入為主地強加給該類詞匯漢語的意思,導致誤用發(fā)生的可能性變大。此外,日語學習者在記憶日語單詞時,傾向于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用假名標記的日語詞匯中,并不會深究日語中的漢語詞匯,更不會拿它們和漢語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異同點。也就是說,對于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日語中的漢語詞匯屬舊信息,即背景。而假名表記的詞匯才是新信息,即圖形,是他們所關注的焦點。對于中日同形詞中的漢語固有義及日語固有義,表現(xiàn)尤為明顯。
如果將圖一中黑色部分設定為圖形,白色部分設定為背景,那么看到的是“杯”。如果將黑色部分設定為背景,白色部分設定為圖形,那么看到的是“兩個人的對臉”。需要注意的是,一個人不能同時看到這兩種圖畫。如果將這一發(fā)現(xiàn)用于中日同形詞,那么對于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首先看到的是容易發(fā)現(xiàn)的“杯”—即漢語固有義。筆者于2017年7月5日,對陜西師范大學25名即將畢業(yè)的日語大四學生進行了一項中日同形詞誤用調查,結果顯示,「依頼」一詞的錯誤率高達78%②。該詞包含兩句話:「農(nóng)業(yè)と工業(yè)は互いに依頼する」和「人に伝言を依頼する」。從結果來看,他們并沒有掌握「依頼」一詞的意義及用法?!敢李m」不同于漢語的[依賴],一般只用于人,沒有漢語語義范圍大。而日語學習者顯然受到漢語影響,腦海中依然保留著漢語[依賴]的意思。綜上,日語學習者出于認知上的錯誤認識,樂觀地估計了他們對于中日同形詞的掌握程度,導致學習時間、重視程度、學習態(tài)度的缺失,進而影響了該類詞匯的正確使用。
3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中國的日語學習者來說,中日同形詞實質上是母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重點不是對某個中日同形詞進行解釋,而應該是對中日同形詞的異同點進行辨析。我們在講解中日同形詞時,為防止日語學習者的誤用,應該站在母語者的角度,解釋誤用的產(chǎn)生原因及相關文化背景知識。
本文運用“接近原則”、“經(jīng)驗原則”、“圖形和背景關系”、“痕跡衰退理論”等認知語言學方面的理論成果,明確了中日同形詞產(chǎn)生誤用的心理認知過程,對日語學習者容易誤用中日同形詞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如何教學中日同形詞,但是,具體的教學方案及習得研究有待今后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文旭.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特征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應用認知語言學探索之二[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
[2]何龍.日中同形語の學習における母語の影響について[J].愛知淑德大學院論文集.2014.
[3]小森和子.日語教學研究.第Ⅱ部 日本語教育の動向,中國語話者の語彙習得とその指導[J].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小森和子,玉岡賀津雄.中國人日本語學習者による同形類義語の認知処理[J].レキシコンフォーラム.2010:165-200.
[5]大井京,齊藤洋典.2言語併用者による日中同形語の意味処理における第2言語熟達度の影響[J]. 認知心理學研究,2009:7:1-8.
[6]徐琦.中日同形詞與認知分析[D]. 西南大學,2007.
[7]荒川洋平,森山新.寫給日語教師的認知語言學導論[M]. 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5.
[8]河上誓作.認知言語學の基礎[M].研究社.1996.
注釋:
①Gestalt 為德語,音譯為格式塔,意思是“完形”,即強調認知過程中的整體性。
②計算方法為:首先計算出某位學生的錯誤率,然后把所有學生關于「依頼」一詞的錯誤率,最后除以總人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