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楨
(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經貿學院,浙江溫州325003)
中西方Moocs研究差異分析及發(fā)展趨勢
朱雪楨
(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經貿學院,浙江溫州325003)
Moocs經過近幾年的發(fā)展,正成為一個學科交叉、研究領域交叉、研究主題交叉融合的研究領域,也正成為國內外課程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目前我國Moocs研究正處于初級階段,以國外研究理念和實踐項目的介紹為主,整體趨于以研究領域內某一分支進行深入剖析和擴展的“樹形分析”研究模式。相較于國外學者普遍呈現出的“實踐—反思—改進—提升”的環(huán)狀延伸研究模式,我國Moocs研究應改變思辨型研究為實證性研究,將研究重心從國外的引進回歸到本土化的研究上,通過實證性研究,提升Moocs理論和實踐研究水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Moocs研究將從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兩個方面持續(xù)深化。
Moocs;研究模式;發(fā)展現狀;未來趨勢;比較研究
Abstract: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Moocs has become a research field of interdisciplines,research field and research topics.It is becoming a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Currently,the research of Moocs in China is in its primary stage,mainly introducing foreign research theories and practicing projects with the research model of a field branch's in-depth analysis and extensive“tree analysis”.Compared with the extended ring study mode“Practical-Reflection-Improvement and Upgrade”presented by foreign scholars,the Moocs study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 changed from speculative research into empirical research.The research focus should be returned from overseas introduction to the local research as well.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Moocs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level are thus improved.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the future,the Moocs study in our country will continue to deepen in two areas--macro and micro research.
Keywords:Moocs;research model;Development status;future trend;comparative study
美國新媒體聯盟于2013年2月發(fā)布了《2013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該報告立足世界高等教育機構的現狀,以宏觀的研究視域展望未來五年間的教育發(fā)展前景,包括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s簡稱慕課、國內亦有學者翻譯為“幕課”)、平板電腦、游戲與游戲化、學習分析、3D打印、可穿戴技術等六項新興技術。未來五年關注的主題在于“開放”(“開放”已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無論是數據抑或是資源的開放,本質上都是為了順暢獲取數據和信息;慕課正被廣泛視為傳統(tǒng)大學課程的補充和替代;未來大學畢業(yè)生的崗位技能更多是通過非正式學習獲得;運用新的信息資源個性化定制學習體驗和測評績效越來越成為研究的焦點。學生通過互聯網訪問大量資源,促使教育者不斷轉變角色。由此可以看出,Moocs研究正成為一個學科交叉、研究領域交叉、研究主題交叉融合的研究領域,已成為國內外研究領域的核心和熱點課題。然而Moocs研究作為一個新出現的研究領域,國內外在研究范式、研究路徑和研究內容上呈現紛繁化、多樣化的趨向,更為重要的是Moocs已經深刻地影響了國內外高等教育,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研究和不斷實踐。因此很有必要通過對比分析,探索中西方對比下的國內Moocs的研究現狀,準確描繪國內Moocs研究取向,更好呈現未來Moocs的研究趨勢,以把握未來若干年我國Moocs研究領域的知識圖景。
通常意義上來說:Moocs即為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的簡稱。對于Moocs的概念,國內外目前尚未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共識。維基百科中對于“Moocs”的概念這樣定義:一種針對于普羅大眾的在線課堂,受眾可以通過信息網絡來學習的在線課堂。
Moocs課程是遠程教育的最新發(fā)展,是世界開放教育資源逐步演進的結果。Moocs在當前學界尚未有定論,其具備兩個顯著特點已獲得大眾共識:Open access開放共享和Scalability可擴張性。開放共享指Moocs的參與對象廣泛,參與形式靈活,它是讓大家共享的??蓴U張性是相當于傳統(tǒng)課堂。許多傳統(tǒng)課堂針對于一小群學生對應一位老師,但Moocs里的“大規(guī)模”課堂是針對于不確定的參與者來設計的。
(一)Moocs的萌芽
從文獻上看,世界上Moocs研究始于2008年。戴夫·科米爾(Dave Cormier)和布萊恩·亞歷山大(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首次使用Moocs,用來描述加拿大學者喬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的“聯通主義和聯通的知識”(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課程(即CCK08)。然后Moocs課程模式則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和2008年的兩個開放課程項目:美國猶太州立大學的大衛(wèi)·威利(David Wiley)教授基于wiki在2007年開設的“開放教育導論”(Intro to Open Education,INST 7150) 和加拿大瑞基納大學 (University of Regina)的阿來克·克諾斯(Alec Couros) 教授于2008年1月開設了網絡課程“社會性媒介與開放教育”(Media and Open Educa?tion)。這兩個網絡課程項目為Moocs課程模式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技術準備,可說是Moocs課程的萌芽。
(二)中外研究者對于Moocs的界定
1.國外學者
對于Moocs的概念進行界定,國外的阿曼學者Ken·Masters博士針對massive和open兩個方面闡述了他對Moocs的理解。他認為大規(guī)模(massive)主要是指大量的學習者參與課程,也指課程的活動范圍規(guī)劃化;開放(open)則意味著學習者來自世界各地,在信息來源、評價過程、學習者使用的學習環(huán)境等方面都是開放的。
國外學者麥考利(McAuley)和科米爾(Cormi?er)等認為Moocs將社會化網絡、某研究領域的學者和網上開放信息資源進行銜接、整合,以社交媒體為媒介進行一定范圍內的討論、思考、分享資源,并在眾多參與者的交流探討中形成最終產品。
2.國內學者
作為我國最早將Moocs介紹到國內的學者,華南師范大學焦建利對于Moocs的含義和特點進行了界定。他認為慕課是以在線教育的形式來開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是大規(guī)模(mas?sive)。Moocs的“大規(guī)?!辈粌H是指學習者或者受眾數量龐大,也指參與教師或指導者的數量、規(guī)模龐大。第二是開放(open)。Moocs是近十年來世界開放教育資源運動(OER)的延續(xù),也是開放教育潮流同現代信息技術完美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是在線(online)。在線是Moocs的重要特征,也是它存在的基礎。第四是課程(course)。Moocs和大學的傳統(tǒng)課程有相似之處,但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現將兩者比較如表1所示。
由此可見,目前學者們對Moocs的理解主要存在四種不同的認識取向,而取向的差異往往導致研究重點的巨大差異。一是將Moocs理解為一種遠程教育或在線教育的擴展;二是將Moocs理解為一種教育模式;三是將Moocs理解為一種在線教育平臺;四是將Moocs理解成為一種課程形式。
表1 國內外學者關于Moocs研究觀點之比較
(一)國際的研究
自2007年美國猶太州立大學的大衛(wèi)·威利(David Wiley)教授基于wiki開設的“開放教育導論”課程起,各種形式的Moocs實踐在世界范圍內全面鋪開。追根溯源,Moocs的研究從2000年左右開始,圍繞最初的“開放教育資源”(OER)開始,其研究的載體呈現出多種多樣,既有mit的開放課件(open course ware),也有開放資源軟件(open source software),也有以鳳凰城大學為代表的開放大學開放學習(open university open learn),以及大衛(wèi)·威利的開放內容(open content)。研究者通過不同的形式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踐行著Moocs理論。之后,隨著研究探索的不斷深入,諸多學者開始從不同視角對應用項目進行總結和評價,逐步完善Moocs研究圖景。Moocs作為近年來一種新的課程形式,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通過對近年來的文獻分析,Moocs的研究總體呈現以下趨勢:以介紹Moocs課程模式和理論基礎為主。
(二)國內的研究
1.研究初狀
國際的慕課研究主要集中Moocs的理論模式,結合實際課程進行實證研究,通過實證研究逐步推進Moocs課程理論,而我國學者李青、焦建利等率先將Moocs理論引入國內學術界,并積極對Moocs理論進行研究。李青在《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的巨型開放課程模式》一文中通過對十門Mooc課程的調查和分析,介紹了Mooc課程模式的發(fā)展過程,剖析了其運行模式和技術特點,初步討論了慕課的優(yōu)勢與劣勢,以及適用范圍,在國內研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2.介紹與評析階段
慕課研究以介紹Moocs課程發(fā)展歷程、評析世界知名Moocs項目為主。Moocs課程作為一種新的課程發(fā)展形式,自有其從誕生到逐步形成的過程。探究其形成過程以及形成過程的成因對于把握Moocs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及課程研究來說意義重大。因此國內不少學者深度探析了Moocs課程的發(fā)展歷程,并對目前世界上知名的Moocs平臺,如Cours?era、Edx、Udacity進行了比較分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學者吳維寧等在《大規(guī)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s)——Coursera評析》中對于Moocs的發(fā)展歷程以及Coursera項目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對于國內學者了解Moocs的發(fā)展現狀具有很重要的借鑒價值。
3.本土化研究
研究慕課結合Moocs理論,實施本土化研究。Moocs被譽為必將引起高等教育重大變革的課程理論只有同中國本土學術土壤結合,才能生長出符合中國本土實情的Moocs理論,顯得更有實際意義。顧小青等學者前瞻性地審視當前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的本地化訴求并對如何實現本土化的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進行了分析,針對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所引發(fā)的真正的挑戰(zhàn)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挑戰(zhàn)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4.反思及展望
反思Moocs課程存在弊端及未來展望。Moocs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絕大數學者對于Moocs不吝溢美之辭。也有部分學者持更加謹慎的態(tài)度,他們對于早期教育技術時尚轉瞬即逝的歷史記憶猶新。更加理性的將Moocs置于教育技術和開放/遠程學習演進的廣闊背景中進行分析,從而理性提出Moocs所帶來的革命最終體現為變革大學在其經營運行模式核心中所缺失的東西,即擁抱開放。同時也指出Moocs所帶來的革命,必將迫使參與其中的院校重塑使命,并將前所未有地關注教學質量和學生,還可能創(chuàng)造出降低成本的發(fā)展趨勢(約翰·丹尼爾爵士,2013)。
(一)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對比分析法,以我國和西方Moocs研究領域的核心文獻為研究對象,從關注趨勢、發(fā)展階段、研究模式三個維度進行對比分析,在全面比較分析中西方Moocs研究差異的基礎上,最終根植于國內研究,探討我國Moocs研究領域的現狀、挑戰(zhàn)及未來趨勢。國內文獻主要來源于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CNKI);國外文獻則通過Emerald、spring?er數據庫進行檢索。檢索字段均為“title=moocs or title=慕課or title=幕課”;檢索時間限定為199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研究初檢到2054篇國內文獻、809篇國外文獻,經過去重并刪除有關會議通知、廣告等資料,最終分別得到有效文獻國內137篇、國外768篇。
(二)Moocs研究發(fā)展階段比較
前文在對國內外Moocs研究領域進行梳理歸納的同時,近十年的國內外Moocs研究總體呈現出以下三個階段:早期探索階段、反思發(fā)展階段和快速發(fā)展階段。以下將通過對各階段文獻內容的剖析,解釋階段劃分的依據。
1.早期探索階段
在該階段,國際范圍內的文獻資料主要以介紹Moocs在各個學科領域的實踐應用。而我國則以翻譯或介紹國外研究理念和具體的實踐項目為主。翻譯或述評了許多Moocs研究文獻。其中李青、焦建利、吳維寧三位學者分別于2012和2013年先后發(fā)表了3篇文章,較全面地介紹了Moocs基本理念、發(fā)展歷程、國外典型學習項目,為國內研究者開闊了視野。其中學者顧小清將2013年定義為中國Moocs元年。
2.反思發(fā)展階段
在該階段,國際國內在Moocs研究領域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在局部的研究領域呈現一定的波動趨向,符合反思的表現具象和特點。國際研究在該階段仍舊以Moocs實踐為主。國外部分學者對于Moocs所帶來的在社會領域和學術領域的巨大影響,具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從更加理性的角度去審視Moocs同早期網絡開放課程的區(qū)別,將Moocs置于教育技術和開放/遠程學習演進的廣闊背景中審視Moocs的理論基礎和發(fā)展趨勢。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我國Moocs研究比國外要晚3~5年,相較國際范圍內呈現的反思發(fā)展的特征,我國在該階段的研究總體態(tài)勢上,在研究內容的范圍、學術文章的發(fā)表比例上均呈現出較為豐富且初現蓬勃態(tài)勢。但囿于我國傳統(tǒng)的研究習慣和研究范式,研究總體呈現出理論思辨繁多,但應用實踐或實證研究缺乏的不足。
3.蓬勃發(fā)展階段
2013年以后,Moocs在國際國內研究都進入了蓬勃發(fā)展階段,大量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文獻發(fā)表也呈井噴之勢。研究領域拓展更寬,研究方法也呈現出多樣性和綜合性,各種研究方法和技術融合研究也紛紛涌現。這對于我國推進Moocs研究具有極為豐富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三)Moocs研究模式比較
根據國內Moocs的研究文獻所呈現的整體特點,我國的Moocs研究表現為一種“樹形分析”的拓展研究模式。而國際范圍內的研究模式則呈現出“環(huán)狀循環(huán)”態(tài)勢?!皹湫畏治觥笔侵肝覈难芯慷酁檫x擇研究領域的某一個課題或分支進行深入推進和剖析。以Moocs研究為例,我國的研究者或對各種Moocs進行探索或研究Moocs課程中學習者的地位或研究Moocs所帶來的價值選擇等。這些研究彼此聯系不夠緊密,更多表現為理論層面的闡述和解釋,多為理論思辨和經驗總結,缺少廣泛應用的經驗,因此對于后續(xù)研究的持續(xù)深入將會遇到瓶頸。但如果系統(tǒng)化整理這些研究,并逐步推進就能呈現出一幅完整而細致的Moocs資源研究圖景。因此,如何整合這些分支中的研究成果并將其付諸實踐,將是我國“樹形拓展”發(fā)展模式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見圖1)。
圖1 “樹形分析”研究模式圖
而國際研究領域由于多年來形成研究習慣和研究范式的不同,總體呈現出“環(huán)狀循環(huán)”的研究模式,具體表現為實踐應用→總結反思→提煉升華→再實踐應用的循環(huán)延伸模式(見圖2)。
圖2 “環(huán)狀循環(huán)”研究模式圖
在國外關于Moocs研究的初期階段,多篇文獻基本表現為對Moocs的實踐的介紹或者描述性的文章。而在反思發(fā)展階段,集中體現為Moocs的實踐后的反思或評述性的文章占據主要地位,純理論性的文章并不多見。在蓬勃發(fā)展階段,研究者開始基于各類模型對各領域所實施的應用進行評價反思,并將提煉、升華后的理論重新指導、擴展實踐應用研究。這種實證性的研究模式對于提高教育實踐的效果要遠好于思辨性的研究方式,并且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中,使研究保持螺旋狀的發(fā)展態(tài)勢。
Moocs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它既包含了課程模式又包含了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既有理論環(huán)節(jié)亦包含實踐環(huán)節(jié),既要理論支持又需技術支持,因此它是一種綜合而立體的教育形式。目前Moocs研究國內外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是其理論體系還遠遠未能成型,在很多的理論層面還需持續(xù)推進和研究,這些理論層面的持續(xù)推進和研究必須根植于實踐研究之上,形成理論與實踐并進的研究態(tài)勢將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Moocs研究的需求。未來Moocs研究將在以下幾點方面成為研究熱點
1.持續(xù)推進在線教育理論研究
Moocs作為一種在線課程,在線教育理論是其理論基礎。隨著Moocs的應用研究和實踐研究的持續(xù)推進,作為其理論基礎的在線理論研究必將引起學界的關注。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將看到現有理論的持續(xù)深化研究,會有更多新的在線理論的出現。同時鑒于Moocs本身具備的綜合性和復雜性的特點,Moocs的理論研究將呈現多元化,多角度、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態(tài)勢。
2.Moocs研究的衍生理論研究將進一步完善
Moocs所帶來的是整個高等教育一個革命,它呈現在世人面前時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的狀態(tài),在Moocs課程中,原本的師生關系、知識產權,師生角色等原本的生態(tài)完全被顛覆。Moocs是否能夠完全取代傳統(tǒng)教育,現在還言之過早,但是它帶給傳統(tǒng)教育的沖擊卻是可以預料的。因此隨著Moocs研究的逐步發(fā)展,Moocs的運行模式、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以及處于Moocs之中的教師權益、知識產權、文化差異等衍生理論必將得到進一步的研究和深化。
3.關于傳統(tǒng)大學機構和組織變革理論必將受到人們的關注
2012年初,Coursela的創(chuàng)始人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Thrun)說傳統(tǒng)教育也許只能存活十年。而另外一位外國學者阿曼達.瑞珀莉(Amanda Rip?ley)則說象牙塔的秋天到了(The Fall of the Ivory Tower)。無論是傳統(tǒng)教育的消亡還是象牙塔的秋天,Moocs帶來的沖擊必將引起高校的機構和組織變革卻是可以預料的。
4.Moocs所帶來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習策略和評價模式的研究必將得到重視
正如維基百科指出的Moocs所具備的最終兩個特征:開放共享和可擴張性。這兩大特征是橫亙在現在教師和學習者面前兩座高山,如何開放共享,如何保持課程的可擴張性,什么樣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才能同開放共享和諧同步,什么樣的學習模式、學習策略和評價策略能夠保證學習者的學習效果,什么樣的模式和策略能在適應全球性大規(guī)模學習的同時又能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這些都將是有趣而又有難度的挑戰(zhàn)。
[1]熊雪嬌.國內外MOOC研究現狀[J].科教導刊,2016(6):48-50.
[2]李亞員.國內慕課(MOOC)研究現狀述評:熱點與趨勢:基于2009—2014年CNKI所刊文獻關鍵詞的共詞可視化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5(7):55-60.
[3]梁瑩.我國MOOC研究現狀綜述[J].新媒體研究,2016(19):91-92,109.
[4]宋文.MOOC在我國高校本土化建設初探[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5.
[5]白宇飛.MOOC宏觀研究與微觀探索[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邱旭光)
DifferenceAnalysis and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oocs Research
ZHU Xue-zhen
(College of Economy&Trade,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G434
A
1672-0105(2017)03-0092-05
10.3969/j.issn.1672-0105.2017.03.020
2017-04-25
朱雪楨,女,碩士,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商務英語教學法,教育管理,教育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