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千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南寧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2006年開始行走南方,作嶺南田野考察?,F(xiàn)旅居廣西南寧,從事嶺南文化研究。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資深作家。代表著作有《嶺南文化三部曲》《像麥子那樣金黃》《中國美女地理》《三沙人文地理》《家山何處》等十余部。榮獲首屆“朱自清文學獎”。
一、“燕行”使者左江行
清仁宗嘉慶十八年(1813年)二月的一天,廣西左江流域太平府的明江之上,由南而北悠悠行來幾艘官船。船上之人除太平府官員、侍衛(wèi)、船工之外,還有27位越南人,他們舉止儒雅,言語不俗,正以新奇目光欣賞著明江兩岸的迷人景致。這27位越南人,正是越南派出的“燕行”使臣。所謂燕行,就是朝覲,明代稱為朝天,清代稱為燕行,由藩國向宗主國朝覲,每四年一次,因都城在燕京,故名燕行。
1813年,越南準備燕行,派出一個重量級的領銜人物:阮攸。由阮攸組成一個27人的燕行團,從皇城順化出發(fā),經(jīng)過越南升?。ń窈觾?nèi))、諒城(今諒山)等地進入鎮(zhèn)南關,再經(jīng)過一段陸路,由明江上船繼續(xù)北行。
阮攸,越南河靜省宜春縣人,越南望族,官至禮部右侍郎、參知政事。阮攸是越南著名詩人,在越南地位很高,越南國內(nèi)把他比為中國的屈原、俄國的普希金。他的作品除了根據(jù)中國故事創(chuàng)作的敘事詩《金云翹傳》外,還有大量的燕行筆記。
通常燕行團成員都是越南國內(nèi)著名文臣、知名學者。他們精通漢文化,在北使中國納貢途中,他們紛紛以嫻熟的漢文字記錄沿途所見所聞,留下了中國各時期的社會風貌。各時代留存下來的越南使臣關于花山巖畫的文獻資料,大約有三十種。他們的記述比中國本土同時期的文字記錄更為詳細,成為今人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細節(jié)與真相的重要參考文獻。例如,此行越南派出阮攸使團,阮攸創(chuàng)作的作品集就有《北行集錄》《使程諸作》等。
總體上來說,古代左江流域?qū)τ诨ㄉ窖庐嫷膬?nèi)容,多以“黃巢兵馬”來傳說。花山一帶,就是傳說中的黃巢城,故越南使臣中多人謂此地為黃巢兵馬山。左江壁畫怎么會和黃巢起義軍聯(lián)系在一起呢?
原來,黃巢起義軍于唐乾符六年(879年)南下廣州,在經(jīng)過荔浦縣時,當?shù)貕衙?、瑤民的紛紛響應?!缎绿茣氛f“唐亡于黃巢,而禍基于桂林”,故在廣西境內(nèi)關于黃巢的傳說流傳于各地,甚至在神秘的左江流域,人們把花山壁畫也與黃巢聯(lián)系起來。
阮攸在《北行雜錄》中留下了描寫花山壁畫的《黃巢兵馬》一詩。此外有更多詩篇描寫左江流域的奇異風情,特別是對于明江的描寫,更是充滿激情,數(shù)度歌詠。他在《明江舟發(fā)》一詩中,抒發(fā)其懷鄉(xiāng)之情的同時,也描繪了明江汛期初至、江水奔騰壯闊的氣勢:“蕭鼓冬冬初出門,萬山中斷一河奔。浮云乍散石容瘦,新潦初生江水渾。別后關山思弟妹,望中巖岫見兒孫。日斜莫向花山過,怕有聲聲腸斷猿?!?/p>
越南燕行使團的船只沿著明江來到三江口,由此進入左江,到達太平府(今崇左市區(qū))。接下來,他們將沿著左江進入南寧府,再經(jīng)由郁江向梧州府城進發(fā)。
燕行使團行走左江,是中國與東盟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篇章。燕行使臣的往返都要經(jīng)過左江,他們用無數(shù)優(yōu)美的詩篇描繪了左江沿岸的民俗風土,讓我們至今可以很形象地看到一帶一路上,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最鮮活的歷史細節(jié)。
二、水口河風情
在龍州,我印象最深的是水口河。這是一條具有神秘意味的國際河流,其寬度卻只有四五十米。水口河發(fā)源于廣西那坡縣平孟鎮(zhèn)孟達村,流向東南出國境,經(jīng)越南高諒省的朔江等縣,再次流入中國境內(nèi),經(jīng)龍州縣水口鎮(zhèn)、下凍鎮(zhèn)至龍州縣城,與西南而來的平而河相聚于洗馬灘,形成麗水。平而河也是國際水道,在憑祥境內(nèi)長約20公里,解放前有貨船航運,上通越南諒山省長定縣七溪鎮(zhèn),下達龍州、南寧,后因龍州段建成先鋒水壩方才中斷。
麗水在龍州縣城交匯處形成一大奇觀,當?shù)厝朔Q為鴛鴦麗水。水口河碧綠如黛,平而河則黃水渾濁,由于水口河與平而河匯合后清濁分明,宛如并肩鴛鴦,故麗水又名鴛鴦江。水口河在那坡縣河段長約10公里,在越南境內(nèi)有123公里河段,稱平江,在龍州境內(nèi)河段長50多公里。
水口河的地勢由西北向東面傾斜,河床蜿蜒曲折,流水湍急。河床切割較深,岸坡陡直,多原生基巖裸露,兩岸有平坦的臺地和起伏的丘陵,到目前為上,已建成水口、七里灘、小連城三個梯級電站。
當年中法戰(zhàn)爭結束后,龍州依托中越邊境的地理優(yōu)勢,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呈現(xiàn)出一片繁華景象。而這一切,都與廣西提督蘇元春有關。蘇元春是一位愛國戍邊、功勛卓著的將領,曾與老將馮子材一起取得震驚中外的鎮(zhèn)南關大捷。蘇提督勵精圖治,經(jīng)營邊關,前后二十余年,對邊關進行了規(guī)模宏大的國防建設。此外,蘇提督積極開發(fā)邊疆。中法戰(zhàn)爭之后,邊關貿(mào)易一片蕭條。為活躍龍州經(jīng)濟,蘇元春開辟了二十多處集市,當?shù)厝朔Q為“圩市”。一開始,并沒有多少人來趕圩,蘇元春就想出了一個“趕圩有賞”的辦法:凡趕圩者,都可以免費吃一碗米粉,不吃者,可得到幾枚賞錢。
蘇元春趕圩有賞的辦法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各地的圩市很快旺盛起來,這其中就有水口圩。當年因戰(zhàn)爭原因,地皆曠廢無人居的水口圩,不到幾年的發(fā)展,已煙戶相望,商賈活躍,成為西南邊關重鎮(zhèn)。
水口河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河道在崇山峻嶺之間迂回,兩岸植被繁茂,雖然是一條國際河流,但河面狹窄,中越兩國百姓隔江相望。對岸是越南高平省復和縣馱隆口岸,無論是圩日還是節(jié)假日,對岸的越南村民都會過河來趕圩或打零工。水口居委會農(nóng)主任告訴我,為鼓勵農(nóng)民發(fā)展邊貿(mào),當?shù)卣试S三公里內(nèi)的邊民,憑邊民證每天每人享受八千元以內(nèi)免稅邊貿(mào),這樣的惠民政策使得水口鎮(zhèn)邊貿(mào)十分紅火。
如今的水口鎮(zhèn)被水口河分為東西兩部分,當?shù)厝朔Q為新街和老街。
三、生活在喀斯特的精靈
左江流域生態(tài)之美令人驚嘆,尤其是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那里一直是我在廣西重點考察的地方。第一次到弄崗是在2012年。岜盆保護站派出護林員鄧偉松為向?qū)В瑤ьI我們進入保護區(qū)的核心地帶。那里重巒疊嶂,四周群山環(huán)繞,當?shù)厝朔Q為九重山。endprint
那天我們起得很早,來到弄崗時正好遇上白頭葉猴外出覓食。這讓我有機會仔細觀察這些喀斯特的精靈。白頭葉猴的毛色以黑色為主,但與黑葉猴不同,主要就是頭部高聳著一撮直立的白毛,如同戴著一頂尖頂?shù)陌咨ば∶?。白頭葉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瀕危動物。1991年調(diào)查時只發(fā)現(xiàn)166只,經(jīng)過將近三十年的保護,目前廣西白頭葉猴種群總量將近1000只,而在九重山的保護區(qū)內(nèi)就有77個群落,共550只。
白頭葉猴生活在喀斯特山區(qū),生存條件十分艱苦,對白頭葉猴最大的威協(xié)就是缺水。每場暴雨之后,大量的雨水無法保存,通過“漏斗”直接流入地下河。這就是喀斯特山區(qū)特有的地質(zhì)特點。我問向?qū)В骸鞍最^葉猴是如何解決飲水難題的呢?”小鄧說,這就是白頭葉猴的智慧,它們的主要食物就是樹葉,為取得足夠的飲水,葉猴通常起得很早,趁著太陽出來之前“朝飲墜露”。小鄧告訴我,白頭葉猴靠樹葉這種低能量、低營養(yǎng)的食物,它們的生存是相當艱難的,又沒有其他食物補充,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停地采食進食。到了旱季,由保護區(qū)的工作人員在適當?shù)牡攸c放置水盆,以解決白頭葉猴們的飲水難題。
在岜盆保護區(qū)內(nèi),我們意外地遇見十年如一日拍攝白頭葉猴的攝影師馮汝君老師。他原是南寧市公安局刑偵隊的一名刑警,退休后迷上攝影,主攻廣西的鳥類與白頭葉猴。馮老師長期駐守在岜盆保護區(qū),目前所能看到的大量白頭葉猴的圖片,多數(shù)是出自馮老師之手。為了拍好這兩個選題,馮老師在岜盆保護區(qū)堅守了十年時間,為廣西自然保護區(qū)留下了數(shù)萬張鳥類與白頭葉猴的珍貴圖片。
四、上金古鎮(zhèn)
左江之美,全在麗江、明江兩水,清澈透亮,波光粼粼,充滿鄉(xiāng)野氣息。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對于左江之美,給予極高評價:“不特石山最勝,而石岸尤奇?!彼澝雷蠼妒妫瑒龠^陽朔,疏密宛轉與三峽在伯仲之間。
上金鄉(xiāng)位于左江南岸,以前從龍州入上金,需經(jīng)弄廟村碼頭,渡左江,方能進入上金鄉(xiāng)。今明江上紫霞大橋早已通車,從龍州至上金方便多了。這個小鎮(zhèn)讓我記憶深刻的原因除那些美味的河鮮,還有鎮(zhèn)中那條罕見的船形街道,當?shù)厝朔Q為鯉魚街。
上金原有新舊兩街,新街在上金村,舊街位于中山村。舊街為民國建筑,居民皆為壯族。兩側房屋十分陳舊,不足百間,站在街道中部,可見街道兩頭窄,中間寬,像機梭,像鯉魚,更像船,全長約180米,當?shù)厝硕酁闈O民,故多稱此街為鯉魚街。既為船形,則街道便有了弧度,臨街房子因弧度影響,有的房屋前進窄,后進寬,完全不規(guī)整。船頭面朝左江,江邊立一磚砌牌坊,高、寬約4米,中間有一門洞,方便漁民進出。牌坊設計如龍門,進出往返,有鯉魚跳龍門之寓意。
船街曾經(jīng)叫窯頭圩,一直是左江流域瓷器的集散地,各地生產(chǎn)的碗碟缸盆等在此分散到各鄉(xiāng)鎮(zhèn)與鄰縣,故名窯頭圩。同時,由南寧水運至左江的食鹽,亦由窯頭為中轉站,以小舟溯明江、麗江而上,分銷各地。故窯頭又曾是當年著名的鹽埠。后因公路開通,窯頭圩交通不便,當?shù)厝嗽谌跂|岸另辟市場,建成今上金村新街。窯頭圩逐漸沒落。
時來運轉。明江之畔花山壁畫申遺成功之后,上金古鎮(zhèn)開始從歷史的沉睡中蘇醒。2016年6月端午節(jié),我來到上金鄉(xiāng)參觀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上金地處三江口,水面廣闊,一直是民間舉辦龍舟賽的傳統(tǒng)水域。
上午9時許,傳統(tǒng)的龍舟祭祀活動開始。這是傳統(tǒng)賽事中的第一件大事,師公們跳著儺舞念念有詞,人們以燒豬、粽子等傳統(tǒng)美食祭祀河神,祈求諸事大吉風調(diào)雨順。緊接著鑼鼓與鞭炮齊鳴,上金鄉(xiāng)龍舟賽正式拉開序幕。
隨著“嘭”的一聲鑼響,只見龍舟如箭離弦,一時間左江之上群龍戲水,鑼鼓震天。左江兩岸,密密的竹林間草地上,站著數(shù)萬名為自己的龍舟隊搖旗吶喊的群眾,他們的歡呼與吶喊聲像奔流的左江水一浪高過一浪。在場的人群當中,無論是比賽的龍舟隊員還是為之吶喊助威的群眾,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在左江流域田野考察的那些日子里,我常??吹竭@種笑容,像山野里開放的杜鵑。我分明感到連天上熱烈的驕陽都是一種敞亮,讓人覺得江水悠悠,世道平闊,再尋常的日子,也都有著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熱忱與期待。
責任編輯 藍雅萍endprint